第10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决定掘堤堵涧,水淹济南!

  什么仁慈宽厚,都见鬼去吧!

  听到此言,站在沈瑄身后的孟清和心头一跳,猛然间想起,在挂神牌之前,铁铉还做了一件事,以燕王水淹济南的计策为饵,派人诈降,差点提前结束了整个靖难。

  想到这里,孟清和的脸色顿时变了。

  第八十二章 打不下的济南二

  明知某件事即将发生,却无法宣之于口,无疑使人懊恼焦躁。

  孟清和目前便处于这种尴尬境地。

  燕王下令水淹济南,为了自保,铁铉必定会如历史上一般设下陷阱,放出最诱人的饵料,等待燕王上套。一旦稍有差池,真让铁铉成功了,那玩笑可就开大了。

  “王爷,此举恐引朝中非议。”

  将领中也有提出疑问的,不是针对战术本身,而是淹了济南该如何善后。

  城中有守军也有百姓。燕王打着靖难的大旗,喊着匡扶社稷,却放水把百姓淹了,不说朝中的言官,天下的读书人都能一蹦三尺高。如果建文帝趁机发动舆论攻势,燕王的名声定会一落千丈。此前营造的慈爱形象更会被骂做沽名钓誉,小人行径。

  将领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无的放矢。朱棣下令之前也曾认真考虑过。为了一座城池赔上千辛万苦博得的名声,值得吗?

  燕王终究不是建文帝,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实际派。他的最终目的是万里江山,是南京的那把龙椅。

  对朱棣来说,名声很重要,江山更重要。

  为今之计,只有打下济南,扫清前往南京的所有障碍才是根本。

  打下江山,坐上了龙椅,不过是读书人的一张嘴一支笔,算得了什么。况且,他不打济南,读书人就能不再骂他?明显痴人说梦。

  朱棣是个固执的人,一旦做了决定,轻易不会动摇。从起兵靖难登上九五,到五出边塞横扫草原,凡是被他盯上的敌人,都只能自认倒霉。

  济南城却成为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例外。如点在心口的朱砂痣,让他牢牢记住一辈子,直到去见老爹都没能释怀。

  当下,朱棣并不知道自己将一脚踩进铁铉的陷阱,唯一知道内情的孟清和却不能出言提醒。一来,他只知道铁铉设计诈降,不清楚具体的过程。再则,话说出口也要有人信才行。李景隆跑路之后,济南城被铁铉和盛庸打造得如铁桶一般,三个月的攻城战,城内的细作早死的死没的没,铁铉给燕王设套?你一个同知是怎么知道的?

  想破脑袋,孟清和也想不出合适的借口。无奈,只能保持沉默。

  燕王决心已定,帐中诸将也不会再触大佬的眉头。实际上,三个月的攻城战已让燕军上下感到疲惫。战斗力仍在,战意却明显不如之前高昂。

  一旦将士无心再战,产生了厌战情绪,仗就没法打了。

  不打仗,对建文帝很有利。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调集更多的军队,围剿打着太祖旗号造反的叔叔。

  对朱棣而言,停下进攻的脚步是很危险的。造反凭借的就是一股劲头,劲头没了,难免有人东想西想,万一不想继续造反了,那怎么办?

  所以,朱棣宁可不要名声,也要拿下济南。为的不只是一口气,更是军心。

  众将领命之后,走出大帐。

  孟清和眉头深锁,脚步略显迟疑。

  “怎么?”沈瑄停下,侧头看他,“可有何处不妥?”

  “没有。”孟清和摇头,只觉得胸口沉甸甸的,“指挥,卑职伤已无碍,可随军出战。此次掘堤之事,请指挥交于卑职。”

  沈瑄没说好,也没说不好,静静的看了孟清和一眼,转身迈步离开。

  孟清和连忙跟上,心下疑惑,这是答应了还是没答应?

  翌日,燕军大营没有再响起进攻的号角,济南城头的守军感到奇怪,立刻飞报铁铉。

  铁铉蹙眉,与盛庸商议之后,以吊篮放下斥候,打探燕军的具体动向。

  斥候没敢太过靠近,趴在地上,远远看到燕军似在伐木,堵住城外的各条溪涧,还有燕军光着膀子,挥舞着工具,似要掘开堤坝。

  “老天!”

  这是要掘堤放水,淹了济南城!一旦城池被淹,守军断无生路,城内的百姓又岂能逃出生天?

  斥候心头狂跳,脸色煞白,连忙回城报信。

  闻听斥候回报,指挥衙门里一片寂静。众人脸上现出恐惧之色,刚刚建立起的信心又有了瓦解的迹象。

  此计当真是毒辣,不想燕王竟如此的心狠!

  一旦燕王计成,济南必定是守不住的。

  拿下济南之后,燕王会如何对待自己这些人?德州的待遇是别想了,能保住项上人头就是万幸。

  惶恐的情绪开始蔓延,燕王是个可怕的敌人,济南城守到现在堪称是奇迹。想到破城后的种种可能,有人已经坐不住了。

  铁铉心中不免叹息,别人可以摇摆,可以害怕,但他不行。他是皇帝亲命的山东布政使,职责是守卫济南。

  哪怕城破,他也绝不会向燕王低头!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是一个朝廷官员的的立身根本!

  “诸位,此计虽然毒辣,也不必过于惧怕。”铁铉轻咳一声,“燕王妄图水淹济南,足见其手段已尽,士卒已疲,再无其他办法。”

  “方伯所言甚是。”盛庸接言道,“我等守城三月,燕军久攻不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能破此毒计,燕逆必定退军!”

  众人面面相觑,仍有迟疑。

  说得轻松,怎么破计?派人去偷袭?

  自济南被围,朝廷虽有援军,却是杯水车薪。城外燕军仍占据优势。守城已是极限,出城迎敌绝对是找死。

  “诸位不必担忧,铉有一计可破燕逆。”

  “方伯此言当真?”

  铁铉严肃的面容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道:“此计若成,济南之危可解,更可扫除城外燕逆,趁势收复德州,汇合朝廷大军进攻北平!”

  众人面露惊色,不是说笑?还是为了安定人心故作姿态?

  “诸位不必怀疑,本官不会妄言。”铁铉略微提高了声音,“此计只有二字,诈降!”

  诈降?

  众人再现疑色,可行吗?

  “若一人诈降,燕逆定有怀疑,若是千人之数,又如何?”铁铉环视众人,沉稳说道,“济南城危,燕逆必自以为得计,放松戒心。我等设计诱其入城,埋伏将兵一举擒下,城外大军投鼠忌器,军心必乱。何愁大功不成?”

  “妙计!”

  “大善!”

  “需下官之处,方伯只管吩咐。”

  “如此,我等同心协力,扫除燕逆!”

  计定,铁铉立刻着手开始实施。

  出城投降的人必须严格选拔,不能露出半点破绽,令燕王起疑。更不能让左右摇摆的人混进去,使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诈降前的准备工作由盛庸主持完善。城头之上,守军日夜轮换,对着城外的燕军大声唾骂,骂完就哭,内容大同小异,主题只有一个,“济南鱼矣,亡无日矣!燕逆真tmd不是东西!”

  城外燕军听到了,根本不做理会,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

  水淹济南是个大工程,燕军的动作根本瞒不住城内,城头守军的大骂恰好证明此计可行。

  于是,燕王下令加快速度,济南挡在他面前三个月,再多的耐心也早已告罄。

  孟清和指挥着手下兵卒伐木堵住溪涧,在轰隆隆的巨响中,挺直背脊,遥望济南。

  没有攻不下的城池,只有坚不可摧的人心。

  铁铉,盛庸,济南的守军,他们的顽强令人钦佩。立场不同,注定彼此只能成为敌人。有这样的敌人,也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如果南军一方都是类似李景隆的草包,史官不会浪费更多的笔墨,只为描绘朱家叔侄之间这场皇位争夺战。

  顶多在史书上留下寥寥几笔,记叙某年某月某日,藩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一路势如破竹,先下某地,再下某地,接着下某某地。于某年某月某日,终于成功打进南京,把建文帝一脚踹下皇位,自己坐了上去。自此改换年号,祭拜太庙,新君新气象等等等等。结尾用上几个语气助词,对建文帝的短暂皇帝生涯做一下总结,也就罢了。

  缺少了势均力敌的对手,在史官笔下,燕军应该会成为各个以一敌十的猛士,张玉朱能沈瑄等大将更是猛士中的猛士。赵子龙七进七出曹营算什么,燕军猛士能把李景隆的中军穿成筛子!

  想到激动处,孟清和都为自己的脑补能力喝彩。

  丁总旗许久不见孟同知出声,瞅一眼他脸上奇怪的笑容,下意识侧身让开两步。以丁总旗曾为朝廷五品官的经验,短时间内,不要靠近孟同知为宜。

  不过两日,燕军在城外的工程就初见成效。

  流过济南的河流明显水位上升。夜间,恍惚能听到大水奔腾之声。

  铁铉知道,最佳的时机已经来到。这个时候出城诈降,燕王的戒心会降到最低。

  一千人的队伍已经选好,除了部分守军,城内的许多百姓也友情出演。搀扶起着须发皆白的老翁,铁铉长揖到地,感激的话在此时都已是多余。

  城头的守军不再大骂,而是大哭。一边哭,一边帮助同袍将准备好的铁板吊在城门之上,等待猎物的到来。

  守军乘夜试过铁板的威力,只要落下去,从外边根本撞击不开,或许用炮能砸开,但有燕王在手,城外的燕军绝不敢这么做。

  万事俱备,风已渐起,天空中零星飘落细雨。

  雨中,燕军仍忙着掘堤,济南城门突然大开,上千守军和百姓相互搀扶,走出城门。

  燕军大营

  燕王坐在大帐中,翻看济南儒生高贤宁的《周公辅成王论》。一边看一边点头,不时夸赞一句文采不错。看到文中所提的罢兵一事,却面带不悦,嗤笑一声。

  仗打了三个月,耗费钱粮兵马无数。马上就要攻下城池,这个时候罢兵?当他是脑袋上有坑的朱允炆?

  这时,营内突然传来一片喧哗,燕王皱眉。

  “郑和,外边怎么回事?”

  一阵脚步声,郑和走进帐中,弯腰道:“回王爷,奴婢正要禀报,济南有千余老幼和守军出城投降。”

  “什么?”

  燕王一下站了起来,险些踢倒了跟前的矮桌。

  “此言当真?”

  “回王爷,千真万确。”

  朱棣面上一喜,大步走出王帐,接过缰绳跃身上马,挥鞭径直冲出了大营。

  郑和连忙跟上,转瞬之间已到营外,远远看到了跪伏在地的百姓和守军。

  “殿下千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