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他已经愧对过许多人,往后至少该照应好他们的家人,一死了之才是没有担当的懦夫行径。
至于身后之名,留给后人评议便是,他本就不在乎!
人活于世,但求无愧于心!
李牧抱拳应道:“末将遵命。”
扶苏交待完李牧,给李牧分拨了一批隶卒,自己与张良一同走向城门方向。
此时天色大亮,城门初开,得了信的邯郸郡守第一时间出城相迎。刚才听人来报说城外来了黑压压一片人,少说也有几千人,说不定还过万,邯郸郡守心中大惊,一路连走带跑地出了府,生怕那些流民伤到了扶苏。
赈灾做得不好还有商量的余地,扶苏出了事他们一准得掉脑袋!
邯郸郡守快步出了城,第一眼就看见领着一行人立在城门外的扶苏。
虽然早已打听清楚扶苏的年纪,乍然看到个比自己最小的儿子还要年幼的小孩,邯郸郡守心里还是嘀咕了一下:还这么小,大王竟也放心让他出远门。
等再走近些,邯郸郡守立刻收起了心中的轻慢。
难怪这位大公子会被传为“仙童降世”,他周身气度与寻常小孩完全不同,哪怕他眉如春山、口若含珠,浑身上下看不出有哪里值得人敬畏,立在那里仍叫人不敢生出半点亵渎之心。
“见过公子。”邯郸郡守毕恭毕敬地上前见礼,热络地说道,“公子一路奔波,不如先随下官入城用过早膳再谈正事。”
扶苏也不推拒,和气地说道:“也好。”
扶苏边和邯郸郡守一起往城里走,边问邯郸郡守这些天有没有彻查底下的受灾情况。
大队伍走得慢,要是等他们来了再开始核查和放粮,百姓不知还要饿死多少,所以扶苏早已叫人快马加鞭先行赶往邯郸郡安排前期工作。
邯郸郡守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这半个月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熬了挺久夜,连梦里都在按照扶苏的要求在整理各县的受灾情况,如今扶苏一问,他便利落地报出哪些县受灾格外严重、哪些县还勉强能撑一撑以及最近半个月都做了什么补救措施。
那些断粮已久的地区,他们已经按照扶苏的吩咐核算好受灾人数和男丁人数,让他们按户领粮。
因为都是救命粮,当地人自己也护着,所以没出现太严重的哄抢情况,只是没匀到粮的县快要闹起来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邯郸郡的存粮就那么一点,各县又都有饿死人的情况,只能先紧着最严重的地方。
扶苏耐心地听着,等草草用过早膳,他立刻安排自己带来的人和府衙的人对接,两套班子一起运作,把各县按照灾情轻重排了个序。
第一批粮肯定是要放出去救灾的,因为再不放很多百姓就要饿死了,但放完这批粮以后就得安排人干活,要不然邯郸郡今年的收成救不回来,朝廷那边也接受不了这么无休止地白耗粮食。
扶苏拿到整理成册的受灾情况后马上开始分派人手,把随行的专业人才按照各县的需要分了下去。
一队队带着粮食的人马分赴各县,沿途经过的村庄听说朝廷派人来赈灾,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乡老们纷纷奔赴县城,想知道这些粮食怎么分发。
各县都有这么多灾民,光靠县衙那点人肯定忙不过来,不过李牧那边有人,而且人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李牧按照扶苏的吩咐给每个县分拨了不少人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把朝廷的赈灾方案传了开去。
首先,朝廷不会再让大家饿着。
其次,朝廷免邯郸郡赋税两年,还带来了补种用的粮种,大家领到后要赶紧补种下去,再饿也不能把粮种吃掉。
最后,吃饱了,有力气干活了,都把名字报上来,朝廷有许多活给大家干,只要家里出一个人干活,就可以领粮回去养活家中老小;家中没一个人能干活的鳏寡孤独,也都报上来,朝廷会想办法安置。
自己人回去传话,用的自然都是最简单易懂的说法,不少见着了扶苏的人还要和人吹一把,说那果然是位仁厚善良的小仙人,无怪乎秦国百姓都那么爱戴他。
各县的人很快都知道秦王让自家大公子过来送粮,李牧将军也回来了,他们有救了!
以前他们都是一起骂秦国、骂秦王的人,这一次绝处逢生,领到了朝廷送来的、可以救他们一家老小的口粮,不少人都忍不住开始对比起来:以前哪怕赵国还在,赵王也不会派自己的公子来赈灾;哪怕仓中有粮,赵王也不会让人一车车地送过来分给他们,只会让他们卖田卖地和当地的富户豪强买。
小老百姓不懂什么家国大事,他们只看到秦人训练有素地把粮食运了过来,还有一批隶卒打扮的人手拿纸笔记录着他们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几个人。
有胆子大的人问那些隶卒是不是当官的,记东西这么快,平时肯定没少写字吧?
提到这个,隶卒们可就来劲了,可着劲吹起牛来:“我可不是当官的,我只是县里一个小吏罢了,和我这样的小吏我们县里到处都是,还是我够幸运才被公子挑上,可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和公子一起出来做事的!”
提起扶苏时,他们脸上满是由衷的敬慕,明显是去云阳学宫接受过洗脑教育的。
邯郸郡百姓可不知道各地隶卒几乎都要去云阳学宫接受培训才上岗,听他们这么说被唬得一愣一愣,震惊得不得了:难道秦国的百姓都识字吗?这么能干的人秦国一抓一大把?
至于身后之名,留给后人评议便是,他本就不在乎!
人活于世,但求无愧于心!
李牧抱拳应道:“末将遵命。”
扶苏交待完李牧,给李牧分拨了一批隶卒,自己与张良一同走向城门方向。
此时天色大亮,城门初开,得了信的邯郸郡守第一时间出城相迎。刚才听人来报说城外来了黑压压一片人,少说也有几千人,说不定还过万,邯郸郡守心中大惊,一路连走带跑地出了府,生怕那些流民伤到了扶苏。
赈灾做得不好还有商量的余地,扶苏出了事他们一准得掉脑袋!
邯郸郡守快步出了城,第一眼就看见领着一行人立在城门外的扶苏。
虽然早已打听清楚扶苏的年纪,乍然看到个比自己最小的儿子还要年幼的小孩,邯郸郡守心里还是嘀咕了一下:还这么小,大王竟也放心让他出远门。
等再走近些,邯郸郡守立刻收起了心中的轻慢。
难怪这位大公子会被传为“仙童降世”,他周身气度与寻常小孩完全不同,哪怕他眉如春山、口若含珠,浑身上下看不出有哪里值得人敬畏,立在那里仍叫人不敢生出半点亵渎之心。
“见过公子。”邯郸郡守毕恭毕敬地上前见礼,热络地说道,“公子一路奔波,不如先随下官入城用过早膳再谈正事。”
扶苏也不推拒,和气地说道:“也好。”
扶苏边和邯郸郡守一起往城里走,边问邯郸郡守这些天有没有彻查底下的受灾情况。
大队伍走得慢,要是等他们来了再开始核查和放粮,百姓不知还要饿死多少,所以扶苏早已叫人快马加鞭先行赶往邯郸郡安排前期工作。
邯郸郡守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这半个月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熬了挺久夜,连梦里都在按照扶苏的要求在整理各县的受灾情况,如今扶苏一问,他便利落地报出哪些县受灾格外严重、哪些县还勉强能撑一撑以及最近半个月都做了什么补救措施。
那些断粮已久的地区,他们已经按照扶苏的吩咐核算好受灾人数和男丁人数,让他们按户领粮。
因为都是救命粮,当地人自己也护着,所以没出现太严重的哄抢情况,只是没匀到粮的县快要闹起来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邯郸郡的存粮就那么一点,各县又都有饿死人的情况,只能先紧着最严重的地方。
扶苏耐心地听着,等草草用过早膳,他立刻安排自己带来的人和府衙的人对接,两套班子一起运作,把各县按照灾情轻重排了个序。
第一批粮肯定是要放出去救灾的,因为再不放很多百姓就要饿死了,但放完这批粮以后就得安排人干活,要不然邯郸郡今年的收成救不回来,朝廷那边也接受不了这么无休止地白耗粮食。
扶苏拿到整理成册的受灾情况后马上开始分派人手,把随行的专业人才按照各县的需要分了下去。
一队队带着粮食的人马分赴各县,沿途经过的村庄听说朝廷派人来赈灾,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乡老们纷纷奔赴县城,想知道这些粮食怎么分发。
各县都有这么多灾民,光靠县衙那点人肯定忙不过来,不过李牧那边有人,而且人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李牧按照扶苏的吩咐给每个县分拨了不少人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把朝廷的赈灾方案传了开去。
首先,朝廷不会再让大家饿着。
其次,朝廷免邯郸郡赋税两年,还带来了补种用的粮种,大家领到后要赶紧补种下去,再饿也不能把粮种吃掉。
最后,吃饱了,有力气干活了,都把名字报上来,朝廷有许多活给大家干,只要家里出一个人干活,就可以领粮回去养活家中老小;家中没一个人能干活的鳏寡孤独,也都报上来,朝廷会想办法安置。
自己人回去传话,用的自然都是最简单易懂的说法,不少见着了扶苏的人还要和人吹一把,说那果然是位仁厚善良的小仙人,无怪乎秦国百姓都那么爱戴他。
各县的人很快都知道秦王让自家大公子过来送粮,李牧将军也回来了,他们有救了!
以前他们都是一起骂秦国、骂秦王的人,这一次绝处逢生,领到了朝廷送来的、可以救他们一家老小的口粮,不少人都忍不住开始对比起来:以前哪怕赵国还在,赵王也不会派自己的公子来赈灾;哪怕仓中有粮,赵王也不会让人一车车地送过来分给他们,只会让他们卖田卖地和当地的富户豪强买。
小老百姓不懂什么家国大事,他们只看到秦人训练有素地把粮食运了过来,还有一批隶卒打扮的人手拿纸笔记录着他们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几个人。
有胆子大的人问那些隶卒是不是当官的,记东西这么快,平时肯定没少写字吧?
提到这个,隶卒们可就来劲了,可着劲吹起牛来:“我可不是当官的,我只是县里一个小吏罢了,和我这样的小吏我们县里到处都是,还是我够幸运才被公子挑上,可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和公子一起出来做事的!”
提起扶苏时,他们脸上满是由衷的敬慕,明显是去云阳学宫接受过洗脑教育的。
邯郸郡百姓可不知道各地隶卒几乎都要去云阳学宫接受培训才上岗,听他们这么说被唬得一愣一愣,震惊得不得了:难道秦国的百姓都识字吗?这么能干的人秦国一抓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