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71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夏言见儿子年纪轻轻却能直指要害,心中有一丝宽慰,“你确实天资聪颖,不怪你柳姨平时常常夸你。”

  夏九哥则带着几分谦虚,“哪里是孩儿聪明,不过是日期越发临近,上下谈论之人众多。孩儿也只是拾人牙慧。”

  难得这孩子并不虚浮,还懂得谦虚之道,夏言心中更加宽慰。

  “为父的为人你是知道的,所以不管什么人向你打听任何事,你都只认准一点,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弄虚作假,我夏家人不屑为之!”

  “是!”

  而且现在的官俸,已经足够让夏言有底气说出这句话了。

  从朱元璋时起,明朝官员领的俸禄就是本色,也就是粮米,当然了实际上还有布帛、绢、丝等等这些东西。

  喔,还有宝钞。

  后来呢,也有部分发为折色,但先前大明毕竟缺银,不足以全部发银两。

  这一点在正德朝逐步改了。

  本身海贸就是让经济在快速货币化,而且大明每年从日本运回上千万两白银,又没有那么多的仗打,朝廷是逐步的给官员加俸,而且不再发什么宝钞滥竽充数欺负人了,就是发银子。

  洪武年间,一个七品知县每月是禄米7石,一百多年前7石米大约需要二两银子,当然不同地方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现在一个正七品的知县,每月俸银已经涨到8两,可以说是飞速提升。这个数已经是普通的三口之家半年的生活费了。

  所以官俸太低的问题正在被解决,而且解决的力度很大。

  实际上,放到全国来看,也就使得朝廷原来每年四百万石左右的官俸,增长到了一千六百万石,好在明朝岁入已经突破六千万石,所以倒也能承受。

  就算要付出些银子也还是得花这笔钱,官俸太低肯定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逼得官员不得不贪。

  一个坏制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逼着好人当坏人。

  夏言是八品官,他的月俸是6两银子,对于他这一家生活是完全足够了。

  能养得活家人、没有生活的困顿,夏言便没有任何压力,所以谁都不可能让他违背内心,这是他早就下定的决心。

  甚至他可以把夏九哥,抚养得无忧无虑的。

  到了晚间,夏九哥在陪父亲用晚餐,府里的管家来报,呈递给他一封拜帖。

  夏言本来想收,结果管家直奔自己对面去,“少爷,这是给你的。”

  “给我?”

  父子俩都有些诧异。

  “是哪家公子?”

  管家回说:“看着面生,估计是县里那位外来户。”

  “姓韩,春薄。为父已经见过他了。不知在哪里发的财,置田地、买宅子,而且广交好友,尤其是本县的许多生员士子,都已是他的坐上客。所以,或早或晚总该是要邀请你的。”

  夏九哥明白过来,“原来如此,那孩儿便去吧。”

  “去吧,见识见识,仔细瞧瞧这是个什么人。”夏言意味深长的说。

  实际上,这个韩春薄第二日就到了知县衙门。

  一般人入得此门都是为利,但姓韩的去拜见本县知县,则是为了捐钱。

  “你要向本大人这知县衙门捐银子?”

  这是什么新奇说法,这不就是……行贿吗?

  韩春薄却不慌乱,“听闻本县今年有考取京师水利学院和格物学院等学子六名,但家中贫困,朝廷虽对学子本人多加照拂,可他的家眷则难顾周全。在下幼时有一妹妹,因洪水而亡,便一直想着能尽些绵力,哪怕多培养一位治河之才,这也算是积德了。”

  知县徐维明不怎么相信,这是什么忽悠人的屁话,你要是有钱,跑到京师去直接捐给水利学院不是更好?

  不过看清却不说清,这也是个潜规则,人家初来乍到,想花钱买个名声,自己又何必拆穿。

  “你既有此心,自可去做,与本官何碍?”

  韩春薄说得很自然,“这是今年考取的人,却不知来年何人考取,小人知道朝廷重视人才选拔,每年都是由官府初筛,随后一并送往京师。既如此,若得徐知县相助,也就省得小人一家一家去找了,再说了万一眼拙,一个不慎叫人骗了,那更加丢脸了。所以这事没有徐知县,是万万办不成的。”

  这知县笑得不轻不重,他觉得这家伙看着玲珑剔透,应该是个聪明人才是。

  “难得,难得,本县竟有你这样的当世善人。”

  韩春薄心中则想,光说好听话,也不讲配合不配合,“徐知县过誉了,下人是仰慕徐知县的大名,甚至可以说,就是徐知县找来的。”

  徐维明这才真正展开笑颜,是嘛,刷名声这种事怎么能不带上他。

  “不必如此,本官不是那个意思。你欲行善,本官当然不会拦着,这样吧,本官遣一人随你同往,本县哪些人考取了京中的学院,他是清清楚楚,不瞒你说,官府有时也会做些接济。”

  韩春薄心说信你才有鬼。

  “那小人在这里,多谢徐知县了。”

  第八百一十三章 来路不正

  晨光中的县城古朴安静,田长衙门院落里种着的三五桃树并不高大,但春日渐暖,桃花盛开。

  桃树中间有条小道,走过去再穿过一个圆形洞门,便入了书斋。

  书斋之中是郎朗的读书之声,夏九哥正式在此朗诵《诗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这是国风当中的一首,其实是一种歌谣,妇女们采摘时唱得歌谣,有人说这是讴歌劳动,但实际上这反应的时社会清明、安居乐业,否则采摘时哪里有心情唱这样的歌谣?

  夏言在仕途无望之后,开始变得飘然逍遥起来,正好朝廷给的俸禄也够,而他的儿子则是受他影响。

  等到晨读结束,夏九哥又就着咸菜喝了一碗米粥,顿时肚子里变得暖洋洋的。

  他身边还有一妇人,又掀开一个黑色的像瓦罐一样的容器盖子,说:“昨日你买的鸡蛋,为你煮了两个。”

  夏九哥摇头,“是给爹买的,我昨日已吃过了。”

  “不必推辞了,正是老爷吩咐的。”

  这份父子情不浓,却正合适。

  “今日你不是要赴那人的约?时辰差不多了,快去吧。不过要记得不要太晚回来。”

  “好!”

  正德十四时,四川曾闹过一些匪乱,实际上是刚移民的百姓生活不够富足,同时中央朝廷加强了对附近一些土司家族的管理,种种矛盾结合之下最终爆发了出来。

  也正是那一年,侍从室谢丕离开京师,开始巡抚四川。

  他是皇帝身旁亲信,前任阁老谢迁的儿子,在官场资源上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而历经这么多年的锻炼,绝不至于做不到掌控一省。

  而后便是历经一年半的剿匪运动。

  等到正德二十年的现在,四川完全可以说是四方安定了。

  寻常高门日子过的更为豪奢,夏家因为夏言为官清廉,所以夏九哥连匹马都没有,毕竟那得小二十两的银子,实在是买不起。

  大约也只能借用他那徐好友的马车了。

  马车行过街道,来往行人不绝,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才到拜帖的主人家中,也就是韩府。

  夏九哥原以为这外来户要办什么诗会之类的活动,没曾想入了府后才知这是次‘赏钱’活动,只待他们二位衙内到来。

  原来,这韩春薄将双流县中入得京师高院人的家属都请了来,并在县里士子的见证之下,捐助了这些人家每户二十两银子。

  如此善举,自是赢得一片喝彩。

  徐知县的儿子徐敏见韩春薄善良的过分,便是对待普通农户也很是客气,这绝不是寻常举动,于是低声附耳说:“此人来历不明,出手阔绰,说不定是别有用心。”

  夏九哥本有悲悯之心,而且不愿意想那么许多,便讲:“就算是别有用心,这些人家也得了银子,今后便不必受尽贫困之苦了。”

  朝廷一直在四川竭力开垦荒田,但那是为了吃饱肚子,而要想过得轻轻松松,那……得是地主才行。寻常百姓家还是很难的。毕竟种田种不出生活优渥来。

  这其中便有一家人很是典型,其人姓胡,苦寒出身。

  正德十五年,朝廷在贵州用兵,于是雇佣民夫运送粮草,胡务本在其乡间有些类似于孩子王,所以手下二十多人统一听令,个个奋勇争先,立下大功。

  而后被多赏了几两银子。

  之后更加神奇,他虽对圣学方面才能不显,连个秀才也考不中,但却通于治河,而且四川垦荒,本就需要兴修水利,他于寻常劳作之间又有感悟,最后在正德十八年考入京师水利学院。

  想来后面是可以做个事务官的。

  但在他命运没有完全改变之前,家中双亲还是日日苦劳。

  韩春薄就是将这样的人请了过来,以捐助之名行善,而且获得官府允许,于是这宅院里响起不少感谢之声。

  胡氏为表对其感谢,全家人,包括是自己的女儿都一起来了。

  韩春薄面对众人拱手说:“韩某是外乡之人,本无厚德,不过多了些庸俗财货,今后既为乡邻,但有韩某可以襄助之处,尽管开口,韩某力所能及,必定应允!”

  “多谢韩大善人!”

  “多谢韩大善人!”

  夏九哥眼眉一闪,竟是觉得那胡家姑娘婉婉约约,虽是一身素装,也没有什么贵气,但胜就胜在朴素自然。

  然而韩春薄却不什么浪荡子,他只瞥了一眼,看到是个身段纤细、五官精致的小娘子,立马移开视线,顿首曰:“客气,客气了。”

  在一旁的徐敏诧异,“这人,女色当前,竟也不乱。九哥。”

  他一转头,发现夏九哥眼睛睁得老大,眼珠子都要突出来一般。

  “喂,九哥!九哥!”

  最后实在没办法,直接晃了他的身子,“九哥!你这番形状,可是无礼了!”

  夏九哥醒悟过来,立马红了脸,“失礼、失礼。真是失礼。”

  “不过一个村姑,瞧你那样。”

  却说这韩春薄在料理了那边事,但心思也分出一半在他们这里,完事了以后过来招呼,“两位公子,请入屋就坐吧,今日贵客颇多,招待不周之处,还望海涵。”

  “啊,海涵海涵。”

  徐敏大方许多,拉着夏九哥就到里面去了。

  坐下之后,徐敏一直就在观察此人,“九哥,你真的不好奇这个姓韩的来历吗?”

  夏九哥眉宇之间看着就是个纯白少年,他说:“刚刚人家不是讲了,是你爹徐知县的好友。难道还有人敢冒充知县好友的身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