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9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有这两司的参与,就意味着事情的重大,案件发展的不可控,也让许多人再度提起了对“特务政治”的警惕与恐惧。

  为了顾忌影响,也为避免一些祸端,皇城、武德这两司,其权势始终被刘皇帝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年,也很少干涉到朝廷司法,至少在明面上,除非是威胁到皇权、威胁到帝国的重大案件,他们是没有批捕、审讯之权的。

  但这一回,就显得有些不知收敛了,哪怕拿着刘皇帝给的“尚方宝剑”,这也是让大臣们尤其忌惮。

  其中,表现最积极的,毫无疑问,是武德使王寅武。他本就不在意在朝中的风评,也不顾忌那些朝臣的嫉恨,因此,在对卢多逊党羽的清算中,他是把武德司全部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了。

  当初与卢多逊关系有多亲密,背反起来,就有多狠。毕竟,卢多逊下狱之后,满朝之中,最恐惧的,就是王寅武了,其他人或许难明背后的曲折,他可知道卢多逊倒台的根本原因,因此,焉能不卖力,他必须不惜一切,向刘皇帝表明忠心能力,以保住项上人头,保住手中的权力富贵。

  “卢案”的影响,也显然不只局限于涉案官员,或许卢多逊刚刚下狱时,喜悦好奇者居多,甚至有不少跟着落尽下石,痛打落水狗。

  但是,随着影响发酵,牵连的深广,随着一位位官员,一个个同僚,被刑部抑或武德司的人带走,那种幸灾乐祸、隔岸观火的心理也渐渐消失了,剩下的,大抵只有小心畏惧,生怕牵连到自己。

  因此,在“卢案”轰轰烈烈的调查过程中,大汉的官僚们,都前所未有的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谁都看出来了,刘皇帝这次是来真的。

  甚至于,对家族子弟包括仆人,都极其严厉地约束,毕竟,治家不严、纵容是非,也是足以批捕侦讯的理由。

  初期,还有不少人进谏发言,后来,满朝寂然,大部分人,话都不敢乱说了,只是默默尽着职守,期待着没有厄运与麻烦加身,每日能够安然回府,就能庆幸了,庆幸熬过了一天。

  平日里的交际串门,也大幅度减少,官僚之间的聚会,在这两月间几乎绝迹,东京城内的花街柳巷,勾栏画舫,少了一大批客源。

  朝廷上下,从未如此清明过,清正之风,也着实有许多年没让人感受这般深刻了……

  在七月的时候,眼瞧着株连压也压不住地扩大,被拿下的官员越来越多,对人心惶惶的现状感到忧虑的太子刘旸再度向刘皇帝建议,希望能稍加限制,不要无限度地牵连。

  对此,父子俩又展开了一番谈话,刘皇帝的态度很坚定,立场很鲜明。在刘皇帝看来,那并不是株连,而是清创,是大汉吏治的又一次整风。

  即便没有卢多逊,刘皇帝也会另找由头,进行一番整治,把他看不顺眼,把那些不好的风气,把朝廷中氤氲的腐朽堕落气息驱散一下。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大汉朝廷的一次考验,是对大汉官僚们的一次考核,大汉帝国从成立开始,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庞然大物,一路经历了多少风雨曲折,冲破了多少艰难险阻,还没有那么脆弱,不至于一点波折都经受不起。

  不过整治一批官僚罢了,能是什么大事?帝国还能乱了?那些心怀顾虑、怕这怕那的人,要么是心虚,要么就是居心不良……

  刘皇帝一番话,让刘旸哑口无言,这话里的指责意味有些浓重,同时,他心里也清楚,有刘皇帝在的大汉帝国,是真不怕什么风雨波澜的。

  不过,大概是考虑到刘旸的感受,为免把他打击过深了,刘皇帝还是留了些余地,勉强答应少杀一些人。

  但是,之后发生的事,让刘皇帝颇为恼怒。得知刘旸向刘皇帝请命的事情,朝廷中有不少官员,都在赞扬太子仁德,相反,老皇帝则威严可怖。

  这样的传言,哪怕只是一些愚夫蠢货不动脑子的蠢话,也逃不过有心人的耳目,也自然而然地上达天听。

  对于这样的反应,刘皇帝的心里怎能没点想法,也不由得去想,太子刘旸那般积极为臣下说情,究竟是为了朝廷的稳定,还是为了收买人心。若是官僚们都因为畏惧刘皇帝,疏远他,而选择去亲近太子,那还得了?

  当然,恼怒归恼怒,刘皇帝也还不至于以此去责难刘旸。但是,紧跟着,就有几名官员被抓起来,罪名与“卢案”无关,因为莠言乱政。

  同时,刘皇帝又专门下了一道诏令,着有司加大调查力度,同时,让吏部对以往官员任免进行核查,如有贪污腐败抑或逾制违法,一律拿下严惩。

  并且,让太子刘旸亲自去做……

  不得不说,哪怕刘旸这种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哪怕刘皇帝是全心全意扶持他、培养他,但那储君的地位,也难说究竟稳固不稳固。

  刘皇帝的心思是一方面,太子如何做又是另外一方面。

  第124章 海外扩张

  八月秋高,值得欣喜的是,大汉又迎来一次大丰收,各州百姓欢欣鼓舞,喜迎丰收,哪怕是在开宝盛世的当下,对于黎民黔首而言,也再没有比田亩丰收更值得喜悦的。哪怕身处东京城内,都仿佛能嗅到那溢散于空气中的稻香,那代表着饱腹,代表着希望。

  琼林苑,金明池岸,刘皇帝拄着一根竹节,慢悠悠地信步于萧疏泛黄的草坪上,空气中弥漫着的桂花香气,分外醉人,秋高气爽,湖畔风光,实令人心旷神怡。

  金明池内,仍旧停泊着十几艘战舰,这是常驻东京的水师,自然比不得大汉海军中的巨舰、大船,不过级别却不低,毕竟,在大汉水师中所有指挥使以上军官的升迁,都需要到京中受训,受训的地点就是这金明池水军,虽然有些不合理,但从政治上考量,就产生了这样的规定。

  朝廷要保证对海军的控制与影响,在金明池上自然起不到多少训练作用,毕竟大汉的海军已经完成了从内河水师到海军的蜕变,因此,更多的,还是进行“政治审查”以及忠君爱国教育。

  如今的大汉水军,基本自成系统,主力舰船基本的停住在河南、江南、福建、广东的几大军港了,再包括高丽、流求、安南,由七支大小舰队构成。

  其中,在官兵的招募选拔、培养训练,也有极大的自主性,这些年,水军或者说海军的发展,也始终呈现一种昂扬向上的趋势,哪怕在兵制变革中,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海军是进攻型兵种,朝廷养着如此规模的一支专业海军,自然不只是为了保卫疆土,大汉虽有万里海疆,但来自海上的威胁,几乎没有。

  因此,大汉海军,实则就是为扩张准备的,自从帝国的陆地战略转变为收缩防守之后,刘皇帝鼓励培养了多年的开拓精神,就寄托到海军上了。

  而纵观大汉海军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且不提过去在历次涉及到水战、海战的国内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从近十年来看,海外贸易的高速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这些繁荣背后,大汉海军就是最为基本的支撑,为之保驾护航。

  如今,向南洋传播大汉文明与荣光的,除了那些海商之外,其主力军,就是大汉海军地。三年前,由安南海军都指挥使郭良平上表,组织军队,进行了一次远洋航行,一方面做远航训练,另一方面则向海外诸夷展示大汉国威。

  大汉海军,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老一辈的功臣勋贵们,如郭廷渭、张彦威者,已早已退居归养。

  如今,负责海军事的,乃是海宁侯刘光义以及林仁肇,海宁侯刘光义甚至还挂着一个枢密副使的头衔,被看作海军地位提升的标志。

  但是,老一辈海军将帅们的子弟、门生,依旧充斥于海军这个大系统内,像郭氏家族,就有数十人,充任各级指挥与职事。

  作为海安侯郭廷渭的长子,郭良平的前途自然是有保障的,对于他提出的远洋计划,朝廷中有些异议,尤其是对海军兴起饱含警惕的“大陆军派”,直接拿劳民伤财、徒劳无功来表示反对。

  不过,刘皇帝对于郭良平的建议,到持高度认可的态度,并大大褒扬一番,刘皇帝那里认可了,那下边的阻力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准备,在中枢的支持下,远洋舰队组建完毕,从安南地区的金兰港出发,刘皇帝亲自命名:横海舰队。

  这支横海舰队的组建,原本是不打算大动干戈的,但是在组建的过程中,左添一点,右增一点,规模一下子就上去了。

  最初按照郭良平的计划,只打算出动安南海军一部,有个十来艘舰船,两三千人就足够了。但经过中枢一番商议,觉得太小气,于是,枢密院下令,从诸军港抽调战舰、官兵,仅作战舰船,就调动了五十二艘,其余辅助船只,也超过百艘,官兵及辅助人员超过逾两万。

  除此这外,沿海的诸市舶司,还各自组建商队,满载着大汉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随航,而得知此消息,一些有海贸产业的权贵们也跟着参与进来,至于民间的海商,同样很积极,出海的收益从来不低,但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是,若跟着大汉海军一道远航贸易,那自然之外的风险,几乎是降到最低了,有如此威武雄壮的海军护商护航,那生意还能不好做吗?

  因此,等郭良平率领“横海舰队”出发之时,就变成一支由四百多艘军、官、商、民船组成的庞大的舰队,说是去远征的,一点都不过分。

  那一次远航,结果是成功的,大汉帝国的马步军所向披靡,横扫东亚无敌手,但海军出动,驰骋大洋,同样无可匹敌。

  带队的,又是郭良平这样的积极扩张分子,舰队往返,前后历时一年半,“拜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波斯湾,取得了朝廷官方与中亚地区的直接对话。

  这是从陆地上,极难实现的,比如此时统治着波斯大部分地区的伽色尼王朝,要是从陆上取得联系,首先就得先灭了黑汗国,甚至是其西面的中亚大国萨曼王朝。

  等回到安南之时,大汉又多了十几个藩属国,所有大船几乎都是满满当当的,除了商品货物、金银珠宝,还包括一些俘虏与美人,另外则是新臣服的诸夷国使者。

  远航的过程与内容,显然是丰富的,曲折的,但与成果相比,又实在不算什么。而此前朝廷的投入,在丰硕的收获面前,更不值一提,都不需细算,只通过计吏凭经验,就能得出此次远洋的收益是投入数倍的结论。

  别的且不提,就那几百名美女,这种异域风情,充满了新奇的诱惑,在大汉的权贵阶层中,都很受追捧。

  而经横海舰队的满载而归后,朝廷对于外洋,也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就是那些反对经商、反对海贸的顽固分子,也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利益。

  而从官府到民间,又再度爆发一次出海热潮,过去的“小打小闹”,终究不如这种大规模的行动带来的收获让人震撼,令人心动。

  作为发起者与执行者,郭良平得到了堪称丰厚的奖赏,刘皇帝赐封一等致远伯,这可不是承荫袭爵,而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这在引起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勋贵子弟投身其中,荣誉与利益同时向他们招手时,实在没有多少人抵挡得住那诱惑。

  同时,海军的价值再度体现出来,其地位再度得到了巩固,并且,正式开启了“南下”的战略转型。

  过去,不论是海上贸易也好,海军发展也好,重点都是放在北方的,一者北方有高丽、日本这两个相对成熟的国家,二者大汉海军的起源与发展是从北方开始。

  但是,时移世易,仅仅高丽与日本,已经不能满足大汉日益高涨的海贸需求,二者,大汉海军的内部发展需求,也逼迫着向南转移。

  停留在北方,只是故步自封,而放眼大汉四邻,唯独有南洋,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而通过多年的发展,很多人都认识到,南洋那些蛮夷地区,虽不开化,但地方是真好,物产是真香,那些金银、香料、珍珠、玛瑙、珊瑚,包括粮食、瓜果,实在是大有价值。只要能成功带回,那就绝对不亏,大多时候是有的赚的。

  并且,帝国子民去做生意,特权是自然的,在大汉可能只是一个黔首屁民,到外面,就是大爷,是人上人。

  到开宝二十年,大汉在南洋各地开辟的聚点,其中在地图上标记有名的就达三十七处,至于那些无名点就更多了。

  远航结束后,郭良平回朝述职,又提出建议,要在三佛齐国的蒲罗中岛,建立一个海军基地,作为大汉在南洋地区的一个支点,籍此掌控南洋商道,维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同时也保护大汉的商民保护,随时对当地施加影响力。

  蒲罗中岛是什么地方,刘皇帝本来是不知道的,但比对着地图,经郭良平的解释,发现,那就在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哪里还不清楚是什么地方,于是,果断的同意。

  刘皇帝是很满意的,比起那种需要他亲自下令,强行推动,这种由下面的臣僚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主动提出的方案,他更加欣喜。

  不论是远航也好,还是在南洋设立海军基地也好,郭良平都是深得圣心,这大概也是刘皇帝那般大方给予伯爵赏赐的原因。

  蒲罗中岛是三佛齐国的地盘,如今也是南洋土著国家中的一“大国”,周遭不少小国、势力,都是其藩属,而依靠着那条东西方贸易的黄金水道,获利颇多。

  大汉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让三佛齐国难以接受的,稍显过分的是,汉使提出要求后,所给的补偿,只是减免其对大汉一年的进贡。

  此事,扯皮到开宝二十年,还没个结果,三佛齐那边,始终坚持不同意,两国关系也难免恶化,甚至影响到下南洋的汉商汉民的正常经营活动。

  而朝廷这边,却不耐烦了,刘皇帝交代的任务,拖延这么久,他们也是有压力的。而海军集团内部,就更加不满了,见外交途径解决不了,第一反应,自然是诉诸于武力,而枢密院海军司,已在制定征讨三佛齐国的计划,积极促进的,仍是郭良平。

  第125章 文盲将军

  清涟的湖水在秋风的作用下荡漾不已,冷冽的湖光映照在刘皇帝沧桑的面庞上,那双泛着些许疲惫的眼睛望着远处停泊着舰船,思绪似乎也随着大汉海军的开拓飘到九州之外去了。

  跟随在刘皇帝身边的,除了喦脱之外,还有一名身材魁梧、面貌冷峻的中年,时任龙栖军都将的永安伯高琼。

  近些年来,随着大汉兵制改革的展开,杨业也被刘皇帝派往诸边,负责各地边陲戍防的调整安排,殿帅这个“大汉第一帅”的职位便空了出来。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刘皇帝没有再挑人补上,而是任其空置,不只是殿帅,侍帅也一样,田重进、刘廷翰先后卸任。

  发展到如今,殿前司、侍卫司这两大在大汉中前期历史上地位崇高、赫赫有名的禁军统帅机构,逐渐失去了其统辖权,副都指挥使、马、步军都指挥使、都虞侯等高级军职,也渐渐沦为虚衔。

  与此同时,原本集中在两司的统兵权,则继续下放,由下属诸军的都将直接负责,原属两司的职吏也分散于枢密院、兵部及诸军。

  当然,殿前、侍卫二衙,并未彻底裁撤,机构仍旧保留着,也留了一部分职吏维持运转,只是失去了大部分的职能,这两司也逐渐成为下属禁军的编制划分名义。

  至于三衙之一的巡检司,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这个机构非但没有被缩减裁撤,反而进行了充实完善,当然这也代表着其职能的变化,逐渐名副其实,成为巡检衙门,重心放到治安事务上了。

  不过,巡检司也成为了官僚将领们热衷的部门,巡检使也是中枢部司中最瞩目的实权部门之一。如今的巡检使,乃是阳邑侯张永德。

  对禁军的这些调整,显然又是加强朝廷对禁军控制的一种举措,枢密院本就负责全国军政事务,其中禁军的调动权力,更是牢牢把控在手中,从这之后,枢密院在军事调动安排上,也再不用受那三衙制约,可以直接对下属的马步军发布命令,实现垂直管理。

  但同样的,枢密院的权力也由此大大加强了,考虑到这方面,刘皇帝对枢密院同样启动变革,或者说谈不上变革,只是对其职能、权责的划分进一步细化,在枢密使外,增设四名枢密副使,分管禁军、北面、南面及海军事务。

  一切,仍旧以制衡为主,前枢密使曹彬也在任职八年之后卸下职务,改由刘廷翰接任。而上层的变动,对于下属诸番号军而言,影响并不大,只有接受军令少了一个中间环节罢了。

  或许,最大的影响,就在龙栖军了,作为刘皇帝起家的军队,始终是大汉第一强军,而如今作为龙栖军都将的高琼,自然也成为了诸将之首。

  “高卿,朕没记错的话,你家大郎继勋正在金明池水师中受训吧!”刘皇帝抬手一指,轻声问道。

  “回陛下,正是!”高琼恭敬地答道。

  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少许的好奇:“你这个擅长骑射的陆将,子嗣却要往海军发展,这是要水陆并进,均衡发展啊!”

  见刘皇帝心情不错,高琼板着的脸也露出点笑容:“犬子年少轻狂,前者见郭良平因功获封致远伯,也放言,要参加海军,出海建功!臣见其志甚坚,并非一时冲动,因而,也就没有阻止,不论在禁军、边军还是海军,都是为大汉效力,为陛下尽忠……”

  “很好!将门虎子啊!我看继勋,未来是有大出息的!”刘皇帝轻笑道。

  见皇帝都夸奖自家儿子,高琼怎能不心喜,不过嘴里仍旧习惯性地谦虚道:“陛下夸奖,犬子若知,定然会饱受激励,不为大汉建功,恐怕都无颜回京了!”

  “打三佛齐国,就可以让他去试试嘛!海军的战船虽然庞大犀利,但终究开不到岸上去,要教训那些不服王化的蛮夷土著,还得靠大汉的强弓硬弩、精兵猛士!”刘皇帝道,海军针对三佛齐的作战计划,自然得到了刘皇帝的首肯。

  “陛下令下,敢不从命!”高琼严肃道。

  看了看高琼,刘皇帝双手环抱胸前,手中的竹节轻轻拍打在腿上,问道:“高卿近来书念得如何?”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