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3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照他们的习惯,敌情未明之时,不会轻动。但必要的防备,还是会布置的,尤以太行以西!”

  “河东没有其他消息北传吗?”耶律璟颔首发问。

  耶律挞烈说:“我军叩关后,河东一带,汉军严戍,关隘闭锁,道路不通,消息往来困难,是以……”

  因为临近汉塞,在辽国南院大王麾下,也有一支刺探汉朝军政民情的队伍,虽然不够严密,但多年下来,也在通过与大汉的各方面交流中,刺探到了一些情报。

  而听其言,耶律璟却有些不满意了,对他说道:“两国交流通畅之时,所得消息,一般都不重要。而今南朝闭关锁隘,其内部情况,对于我们而言,方才更具价值。道路不通,才更应该想办法,了解敌情!”

  见耶律璟微怒,耶律挞烈心里琢磨了下他的话,觉得有道理,当即请道:“陛下所言甚是,是臣此前疏忽此事了,当设法筹谋!”

  对于耶律挞烈的这种稳重实干的态度,耶律璟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如欲探听南朝情况,还当从河北想办法,那边交通虽难称通畅,但相较于西面的山岭阻隔,也算便利了!”耶律挞烈说。

  对此,耶律璟点头表示认可。这些年,若说对大汉的渗透了解,还得属于河北,那几乎就是个大漏勺,那里情况终究复杂,并不是一座坚城,几道防线,就能彻底遮蔽辽人耳目的。

  提到河北,耶律璟的目光也不由投向东南方向:“雁门这边已经有了结果,未知幽州是什么情况,萧护思他们能否功成?”

  能了解几分耶律璟的心理,耶律挞烈劝慰道:“幽州之事,陛下已尽力筹谋,事起突然,只要燕军不备,成功的可能并不小!”

  “巴速堇败得太快了啊!”耶律璟叹道。

  很快收拢心神,耶律璟对耶律挞烈说道:“针对雁门之败,朕有所思量。

  我们当深刻总结教训,所发之军,三倍于敌,将士也非孱旅弱兵,却被其正面击破,想来都是大辽的耻辱。

  对于汉军的战法,要深入研究,思考怎么破其军阵,同时,大辽也当继续革新战法,以适应对汉战争!

  汉军的城池、军阵,素来难打,大辽还需加强训练武装足以攻城克关,野战对垒的步军,当以渤海、汉卒为主。装备武器,也当大力打造发展,从雁门战况来看,汉人的军器,论及精良,仍旧胜过我们啊……”

  耶律璟这算是对辽国下一步的军事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了。

  “陛下远见!”闻之,耶律挞烈先是认可,而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过,臣以为,在此基础上,大辽仍需发挥我铁骑的优势,不与汉军正面交锋,迂回绕袭,破坏其粮道,疲弱其士气,打其要害!”

  “这是契丹勇士擅长的本事,自当继续发扬光大!”耶律璟说。

  稍作迟疑,耶律挞烈严肃地对辽帝道:“陛下,此番交锋之后,辽汉之间必不复和平,将再度走向战争对抗!

  论及两国实力,军力上大辽不弱南朝,然人口、财物力,却难以与之抗衡。倘若两国陷入僵持,战事旷日持久,恕臣直言,最终取得优势乃至胜势的,会是南朝。

  是故,臣建议,辽汉战争,陛下不必急于南下,而分遣劲旅轻骑南下,越过其坚城、河川,直接剽掠其地,杀其百姓,毁其园舍,堕其篱墙,焚其田野,以此乱其人心,削其民力,耗其国力……”

  听其言,耶律璟两眼一亮,说:“你的意思,是将突破目标,放到河北地区?”

  “正是!”耶律挞烈点头。

  耶律璟想了想,则说道:“先帝在位时,也有过此法,大掠燕地,但激起了燕汉之众激烈反抗,燕骑也全力奋战抗击。如今,汉人在河北、幽州地区,广筑堡垒,就是为了防备此法,确定能有成效?”

  闻言,耶律挞烈,坚决地说道:“臣以为,世宗当年的剽掠,做得不够坚决,南派的军队也心存保留,又贪图财货。

  臣的建议,则以杀人为主,若屠得汉人数十万,其岂能不胆寒。其如欲制之,必以骑兵相抗,方才跟得上我军的步伐,论骑兵之众,战法之犀利,汉骑又岂是我们的对手。

  且其堡垒虽众,但汉民岂能尽数龟缩于其间,短时间尚可,可能持续数载?其若调重兵围剿,则游而不击,或打其薄弱。

  如此,只需三两年,便可使南朝疲于奔命,而大辽则于内,加紧备战训练,囤积军械粮秣。一旦其露出疲弱之态,陛下再以重兵南下,与其决战。

  而即便不能功成,南朝最终也难以北上威胁大辽!”

  听耶律挞烈一番话,耶律璟花了一点时间,方才消化完,愣愣地看着这个老臣。耶律璟是感慨不已,这个素以宽仁为名的“治粟大王”,谋国谋军,竟然也有如此狠辣的时候,以杀数十万人为目标而打击汉朝……

  不可否认,耶律璟有些心动了。当然,耶律璟并不认为,事情最终会完全有利于大辽,而按照耶律挞烈的计划发展,如欲取得那样的战果,契丹这边的投入与死伤也不会少,汉人也不会被动地挨打,会积极防御。

  但就如耶律挞烈所言,只要辽军能坚决无畏地贯彻落实作战目标,汉军汉民付出的代价,绝对会高于辽军,对于汉人国力的消耗的目标,也能实现。再不济,也比直接贸贸然地南下与其决战,要稳妥得多。并且,会降低辽军整体失败的风险。

  但同样,有利就有其弊,如此会加剧汉人的反抗与仇恨之心,想要攻灭南朝,统治汉民,会难上加难。同时,按照此谋划,用两三年的时间来疲汉,那样倘若汉廷在北方僵持守抗,利用这段时间去统一江南,夯实基础呢。

  耶律挞烈的计策,够狠够毒,并且其立意,似乎已不在于迅速攻灭汉朝,入主中原,而是在汉辽争霸中,保持辽军的优势,并护其国祚,使辽国处于不败境……

  具体如何抉择,还得看耶律璟如何选了,或许,明日又人给他提出另外一套战略呢?

  “卿之谋划,气魄十足,但却立足于辽攻汉守,倘若此次,汉军趁机北伐,大军来攻呢?那样,朕也不得不举国相抗了!”果然,抬起头,耶律璟保守地叹了口气,说道:“朕仍需想想!还是先等幽州的结果出来吧!”

  辽帝没有直接采取自己的建议,耶律挞烈也并不失望,事关军国,生死相争,也不当草率,耶律璟能如此慎重对待,不轻易盲从,兼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大辽而言,也算是好事。

  “是!”

  并没有让耶律璟等太久,就传来的东面的消息,谋划失败了。

  云中城内,辽国的军政重臣们齐聚,由北府宰相萧海漓通报其情:“北枢密至檀州,即可暗备兵马,同时与那赵思绾秘密联络,约以起事。然联络既定,兵马已备,却不料赵思绾为人检举事发,被燕王赵匡赞拿下。

  北枢密以谋事不利,向陛下请罪。南枢密萧思温请命,率师南下,攻打幽州,如何决断,请陛下示下!”

  萧海漓语气沉重,耶律璟虽感失望,却也没有失态,而是说:“燕军如今是什么情况?”

  萧海漓应道:“据报,燕境之内,兵马紧急调动,已全军戒严!”

  “燕军既然有备,以檀州及东南的实力,又岂能破之?罢了,传令萧护思、萧思温,幽州谋划,到此为止,让萧护思回来吧!”耶律璟怅然说道。

  顿了一下,耶律璟又感慨道:“以阴谋谋城制敌,计划成空,亦何足惜?”

  辽帝说出这番话,在场的大臣,都能感受到他心情的复杂。

  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心思机敏,适时地请示道:“陛下,今雁门败绩,幽州事空,接下来,欲如何应对?”

  闻之,耶律璟苦笑:“那就得看南朝,又有何举措了!”

  说着,耶律璟整个人的严肃起来,扫视在座辽臣,道:“此次南略,终究事起仓促,谋划难以周密,以致功败垂成。但此后,大辽上下,都该准备起来了,辽汉战争,终不可免,还望诸位协力,助我对抗南朝!”

  “是!”

  说完,耶律璟又看向耶律挞烈:“如果可以,南院大王的建议,朕准备采纳了!但具体如何落实,还当细细筹谋,此事,当与诸公共议,拿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对汉军略来!”

  显然,经过这两场挫败,对于南下,耶律璟更加谨慎了,也想要做更多的战争筹划准备。但要明确的,便是军事战略与目标。

  当然,两国之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还得看大汉这边,面对北方突变,是怎样的决策与应对。

  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

  幽州,这座燕南大州,河北坚城,经过多年安定的发展,在燕王赵匡赞的治理下,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恢复。不过因为僻处北边,承受着来自塞北辽国的军事压力,始终有个上限。

  到乾祐11年为止,城中人口,也就勉强突破了十万,对于这样的大城而言,实则难以匹配其地位。这是座军事意义大于一切的城池,是以在防御设施以及兵力布防上,已经做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

  用燕王的赵匡赞的话说,倘若敌众围城,非二十万众,一年时间,不可破。或许有夸张的意味,但从其自信的宣言中,也可窥幽州防御的坚实牢固。

  仲夏的幽州,干燥而炎热,所幸一场持续的大雨,洗去了幽州士民萦绕在城池间的一股躁动之意。百姓们都避缩于家中,紧闭门扉,不只是因为避雨,还有官府的禁令。

  许多人透过门窗的缝隙,都能够看到,在雨幕之间,也有不少齐装的燕军官兵,气势汹汹地奔走其间,执行着军令。所有人都知道,城中发生了大事,而整座城池,已经戒严起来。

  事实上,州城这里还只是戒严,而拱卫幽州的几座城邑,则是完全进入紧急状态,在燕王府的军令下,做好了御寇作战的准备。

  大雨依旧淋漓而下,燕王府内的职吏们,都小心肃重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事,雨声似乎成为了忙碌的伴奏。进出的身影,都带着雨露,将干净的大堂沾湿。

  雨水不断敲打着屋檐青瓦,燕王赵匡赞坐在主案后,一老一壮两名将领步入堂间,向赵匡赞行礼:“大王!”

  老将名叫张藏英,少有侠气,曾刺仇人于闹市,由是知名于燕蓟,被赵匡赞的祖父,当时还是后唐卢龙节度使的赵德均释,后晋割燕云,也在契丹治下为官,与燕王一系的渊源很深。

  中年将领名叫高彦晖,也曾有仕契丹的经历,属于幽燕的军事官僚地主阶级,效力于前燕王赵延寿。这二者,与赵思绾不同,对大汉是存亲近之意的。

  是故这两年间,赵匡赞调整燕军派系实力,除了提拔青俊,对于这样跟随他政治脚步的老将宿将,也多加委用。

  如今二人,张藏英为幽州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正使由赵匡赞亲自兼着),高彦晖为幽蓟巡检使。本身就是燕军中代表性将领,是故他们的上位,并没有引起不满,嗯,除了赵思绾以外。

  “说!”看着二人,赵匡赞也没怎么客气,直接问道。

  张藏英已是花甲之年,须发花白,虽则身负暮气,但在变乱时刻,也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拱手向赵匡赞禀道:“‘刺面军’已然控制住,赵思绾的亲信将校,悉数擒拿。有大王王令,余部将士,也都主动上缴武器,暂时幽禁于营房,等候大王处置!”

  听他这么说,赵匡赞松了口气,到目前为止,燕军上下,正军兵马总计约两万步骑,其中赵思绾统帅的刺面军就有三千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骑兵,也确实是燕军中战斗力最强大、装备最好的一部。能够顺利安抚控制,就基本避免了内乱的风险。

  赵思绾为什么敢与辽国联络,并自信地表示能配合辽军破幽州,这支刺面军就是他最大的底气来源。

  当然,他自诩对麾下掌控严密,心腹遍插上下,却不知晓,对于麾下最精良的一支兵马,赵匡赞又何尝会任其脱离掌控,只是一直以来秘不发作,表面以其他燕军来吸引其注意力,暗中则布下诸多暗子、后手。是故,当得知赵思绾有反意之后,便以雷霆之势力,迅速将其羁拿,瓦解。

  赵思绾事发,还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原因还在于当日被赵思绾斩杀的那名叫作赵炎的军官身上。回到幽州后,赵思绾派人通知其家人噩耗,并厚赠以钱绢。

  赵炎的家人原本也是接受的,但请告于“坠亡”地点,想要去祭奠并寻找尸身,赵思绾又如何能给其指出个目标,于是粗暴地拒绝了。

  赵炎家人不服气,求上门去,惹得赵思绾大怒,性情凶暴的赵将军,哪有闲心同这种小人物纠缠,粗暴地命护卫将之毒打一顿。

  这样一来,赵炎家人直接告到了燕王府。而此时,辽军南寇雁门的消息已然越过太行,传到幽州,作为与辽国接壤并同之交流许久的地方势力,赵匡赞立刻就察觉到风向的不对。虽然敌用兵于西,他这边也是下意识地提高了警惕。

  这种波诡云谲的气氛中,曝出了赵炎的问题,为了降低影响,赵匡赞于是派人去查问,毕竟,那赵炎算是燕军的一名中级军官,不明不白地死了,总需要有个交代。

  这一查,就查出问题了,由赵思绾的一名亲兵曝出来,那名亲兵与赵炎交好,更对赵思绾对赵炎家人的凶暴感到寒心,秘密举报细情,并将私会萧护思欲谋不轨的情况一并说了。这下直接惊动了赵匡赞,并引起了其高度重视。

  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赵匡赞不动声色,故作不知的派人斥责了赵思绾一顿,并说边情诡异,正当御敌防备之时,不能以此事乱了军心,让他亲自去向赵炎的家人解释并赔礼道歉。

  而这个时候,赵思绾正秘密同萧护思联络着,大事将发,徜徉在自己的事业设想中。知道赵匡赞素来宽仁,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恶了赵匡赞,并引起其警惕。

  于是亲自到赵炎家里去了,一进门,便被早已埋伏好的燕王亲卫给拿下了。赵思绾一受擒,接下来便分两步走,一步是对赵思绾及其亲信的审理,另外一步则是对其势力的瓦解尤其是其影响巨大的刺面军。

  而随着审理调查的深入展开,背后的隐情与阴谋浮出水面,幽州的态势也随之一变。当得悉赵思绾的谋划,哪怕以燕王赵匡赞的城府,也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他素来知晓赵思绾胆子大,但也只当他是一勇之夫,强悍少谋,虽然知道他因这两年的打压而有所不满,却也没有料到这不声不响地,竟然生此谋逆之心,并且还直接落实到了这等程度。

  究其原因,还在于中央朝廷那边,将武夫这头猛兽给套上锁扣,约束起来后,使赵匡赞这边也受到了影响。却是忽视了一点,赵思绾终究是从三代乱世中走出来的武夫,不如意之下,想要造反也是很正常的事。

  越是了解细情,赵匡赞越是后怕,在反应过来之后,立刻逮捕在幽州城内的辽国间谍,审问敌情,并由其筹谋而做好各方面的应对。

  而刺面军的掌控,则更是首要之务,否则,这三千精锐要是乱起来了,所造成的后果同样严重。如今,得张藏英之报,赵匡赞方才安心。

  略作思吟,赵匡赞对张藏英吩咐道:“赵思绾的亲信,暂且拘押,通知下去,孤将亲往军营,巡看刺面军士,听取他们的诉求!”

  见状,张藏英赶忙劝阻:“大王,赵思绾受捕,刺面军终究不稳,或有顽固之贼,漏网之鱼。大王身肩幽州大任,不可以身犯险!”

  听其言,赵匡赞说道:“老将军此乃忠言,孤心领之。然而,刺面军乃是燕军精锐,也是孤的属下,岂可因一人之罪而厌全军。如果要守护幽州,对抗强辽,还需他们出力。为今之计,只有孤亲自前往,方可安抚其心。再者,孤以诚待之,岂惧其相害!”

  对赵匡赞的豪情胆魄,张藏英心生敬佩的同时,拱手请道:“若大王心意已决,末将虽老,却愿亲提钢刀,护卫左右,陪同入营!”

  “老将军真乃忠贞之士啊!孤多谢了!”赵匡赞道。

  “末将不敢当!”张藏英自是谦虚。

  赵匡赞想了想,对张藏英道:“赵思绾通辽,对于幽州的内部情况、城防布置,不知出卖了多少,如今局面初定,对城中的防御,当有所调整,这件事,还需烦劳老将军了!”

  “是!”

  点了点头,赵匡赞又对高彦晖道:“北面的防御亦然,辽军既动于檀州,那顺州的防御当为首要之务,将军可亲赴怀柔,督帅其师,如辽军果来,婴城抗之,迟滞其行动!”

  “遵令!”高彦晖也是没有丝毫的犹豫。

  望了望外边,大雨正由缓到急,赵匡赞不由叹道:“所幸这场大雨,给我们争取了不少时间,也拖延了辽军的行动,否则事发于突然之间,局势恐怕崩坏!”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