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35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着王文义愤填膺的样子,朱祁钰忍不住摇了摇头。

  他心里清楚,王文是在替他张目。

  这位老大人纵然是性烈如火,但却不是没有脑子。

  这段时间以来,但凡遇到太上皇之事,他的态度都如此激烈,其实是在替自己说话。

  毕竟,朱祁钰是皇帝,有很多的话,他并不适合说,有很多态度,他也不能表示。

  所以,这些话王文来说。

  得罪了人,也是他王简斋脾气又臭又硬,口无遮拦,和天子无关。

  如若说的合天子心意,那么天子便可顺水推舟,若是不合心里,罚他便是。

  这些事情,说起来轻松,但是真的做起来,要承担的压力却非同一般。

  就比如,在这个殿中,王文的话一说完,孙太后的脸色顿时就变得颇不好看。

  不过好在,她还晓得此处是在议政。

  深吸了一口气,孙太后反倒笑了起来,转身对着朱祁钰道。

  “皇位传承,关乎大明安定,自非区区虏贼可以置喙,皇帝即位以来,安社稷,保万民,哀家和太上皇,皆十分欣慰,如此狂悖之语,必非太上皇所言。”

  “那伯都王蛮夷之辈,想来不过是替也先来试探大明,皇帝不可上当。”

  有孙太后的这句话,殿中的气氛总算是松散了些。

  这话是不是太上皇问的,他们不知道,但是孙太后这么一表态,至少暂时是安稳下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旁沉默的袁彬,也跪地道。

  “陛下明鉴,此事臣或可说明。”

  感受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袁彬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禀陛下,太上皇这些日子在瓦剌,的确颇受伯都王照料,那伯都王不似也先一般诡诈,心中依旧奉太上皇为主,以君臣之礼事之,故而方有此问。”

  这番话说的隐隐约约,即便是这些大臣们,也颇有几分雾里看花的感觉,但是,朱祁钰却听明白了。

  伯都王既不是王文说的,没有谈判的诚意,也不是孙太后说的,是来替也先试探大明的底线。

  他所想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替朱祁镇抱不平而已。

  要说他这个哥哥,别的不行,但是论交朋友,倒是有能耐。

  之前的伯颜帖木儿,就成了他的至交好友,如今换了伯都王,看样子也被忽悠的感激涕零。

  这不算什么新鲜事。

  不过,虽然心中明白,但是面上,朱祁钰却依旧沉默。

  袁彬似乎也感觉到,这番话难以完全取信,于是,再度叩首,道。

  “不过,诚如圣母所言,太上皇绝无此意,关于此次和谈,臣回朝之前,太上皇便曾有口谕,嘱咐于臣。”

  这回,孙太后倒是比朱祁钰还要关心,问道:“太上皇说了什么话?”

  袁彬道:“当时,上皇对臣言道,此次虏人欲和,自是实情,不必致疑,然此中尚需少物,用作人事,汝归朝后,为朕取来,朕为天家子孙,旦得南还,就令朕守祖陵或为庶人,亦所甘心。”

  闻言,殿中顿时安静下来。

  虽然说,对于天位传承,大家心里早就有底了,但是,听到袁彬转述的这句话,还是忍不住有些愣神。

  这位太上皇,这会倒是能掂量的清楚了。

  孙太后在一旁,也是一愣,旋即,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是欣慰于太上皇能识时务,又感到有些叹息。

  不过,对于其他的大臣们来说,有这个表态打底,他们的立场便好说多了。

  于是,胡濙便道:“陛下,太上皇既有此言,足可证明天家情深,兄友弟恭之意,伯都王一介蛮夷之辈,焉能知上皇所虑,不过徒增笑柄尔。”

  朱祁钰听了这番话,心中也忍不住叹息一声。

  这么大的事情,袁彬没胆子胡说,而且这个说话的口气,的确像是朱祁镇的做派。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朱祁镇,对于自己犯了多大的错,心里到底还是有点数的。

  连续的谈判不利,显然让他有点慌了。

  土木之役的损失太过惨重,也先又贪心不足,朱祁镇生怕大明一气之下,放弃把他接回的打算,所以才不得不放低姿态到了如此地步。

  但是,这话里的目的性也太明显了,任谁一听,都知道他不是在真心悔过。

  说什么甘为庶人,愿守祖陵,这分明是在将朱祁钰的军。

  与国而言,朱祁镇是太上皇帝,于家而言,朱祁镇又是兄长。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哪怕是身为皇帝,朱祁钰都不可能,也不具备处置他的权力。

  所以他这番话,完全就是在惺惺作态。

  轻轻的吐了一口气,朱祁钰将目光在群臣和孙太后的脸上一一扫过,旋即脸上浮起一丝笑意,道。

  “圣母,诸位先生,你们这是做什么?难道怕朕不将皇兄接回来不成?”

  说着,对着袁彬抬了抬手,道。

  “还有袁校尉,你虽是转述皇兄的话,但普天之下,哪有身为庶弟,能断嫡亲兄长之过者?”

  “皇兄如若归朝,朕自当欢欣以迎,谨慎侍奉,若当归正大位,朕自该昭告天下,退位还政,以全天家之情。”

  这话说出来,武英殿中的气氛越发诡异了。

  大臣们本就摸不清楚天子的心意,这会更是后背发凉。

  当下,一众大臣对视一眼,皆是起身拜倒,道。

  “陛下慎言。”

  随即,依旧是以胡濙为首,这位历仕数朝的老大人苦口婆心的开口道。

  “天位乃是社稷之本,如今天家伦序,早有定论,陛下承圣母之命,受太上皇之禅,即位登基名正言顺。”

  “如今,瓦剌既退,天下承平,海内澄清,陛下圣明仁德,布泽四方,万民膺伏,群臣拥戴,实乃海内军民百姓敬仰之君父也,岂可轻言退位二字。”

  望着朱祁钰捉摸不定的神色,孙太后显然也有些不安,跟着道。

  “不错,皇帝万万不可自轻,天位岂是儿戏?纵太上皇南归朝廷,亦当是退居宫中保养天和,岂有妄动天位之理?此等动荡社稷之言,皇帝万勿再提。”

  天子见此情景,明显有些意外,苦笑一声,道。

  “诸位不必如此小题大做,朕和皇兄,皆是为大明社稷着想,既然诸位固有此请,朕不再提便是。”

  众臣这才各自起身,重新落座,但是眼中的一抹忧色,仍旧没有褪去。

  望着众人的神色,朱祁钰叹了口气,道。

  “事到如今,朕也不瞒诸位,其实,在瓦剌当中,也有一些大明的探子存在,时常传回一些秘密军报,这件事情,于少保是知道的。”

  众臣不约而同的望向于谦,后者轻轻颔首,算是确认。

  然后,朱祁钰继续道。

  “朱鉴所说之事,并非虚假,据潜伏在瓦剌的探子所回报,沙窝一役后,瓦剌军心的确涣散,各部族迁徙,反抗的行为也越发剧烈。”

  “所以,这次也先遣使而来,朕也是倾向于,他支撑不住,不得不送还上皇,以求交好大明。”

  第445章 圣母举荐

  武英殿中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松。

  边境的探子到底有没有传回来消息,传回来了什么,对于殿中的老大人们来说,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话是从天子的口中说出来的。

  换而言之,天子在迎回太上皇的这件事情上,不是在虚与委蛇,而是切切实实的,有这个打算的。

  摸清了这一点,老大人们的心绪就放松了下来。

  于是,依旧还是胡濙开口道。

  “陛下所言甚是,既然如此,那我等当尽快安排大臣,和瓦剌来使接洽,也先如今固然骑虎难下,但是想必他也不甘心,白白将太上皇送归我朝。”

  旋即,让众人都有些意外的是,王文竟然也开了口,道。

  “不错,的确该安排大臣接洽,不过,许彬等人殷鉴在前,可见与瓦剌的谈判,不可一味让步,否则只会助长其气焰,令其有奇货可居之念。”

  “但也不可过分强硬,否则谈判破裂,太上皇亦难归朝,故此,此次前去接洽的人选,当慎重挑选。”

  “陛下,杨善,许彬先后被罢职,鸿胪寺现在仅有一少卿主事,不足以担此大任,如今谈判在即,不知陛下心中,可有鸿胪寺卿的人选?”

  自从杨善被罢职之后,鸿胪寺事暂时由许彬掌管,当然,不过是个名头而已,许彬先是以使团正使身份前往瓦剌,回程之后就立刻被羁押,所以实际上,鸿胪寺这段时间,都是由少卿在维持日常运转。

  作为吏部尚书,王文提议补上鸿胪寺卿的缺,不是什么稀奇事,稀奇的是,这个老家伙风向竟然转的这么快。

  明明前一刻,他还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指责瓦剌没有和谈的诚意。

  结果这边天子刚一露口风,态度立刻就是大变,直接就开始讨论谈判的人选了。

  看着王文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老大人们心中纷纷提高了警惕,这个老家伙,决然不是看起来那般只会横冲直撞。

  相对的,朱祁钰却没有考虑这么多,谈判的人选,的确要慎重。

  太上皇始终是要回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件事情之所以拖到了现在,朝堂上因此发生了这么多的争论,全都是因为,很多的朝臣,其实并不能真正了解瓦剌这种蒙古部落的思维方式。

  他们总是以为,做出退让,满足也先的要求,他就会愿意和大明讲和。

  但是实际上,草原部族长久以来恒存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

  圣人说仓禀实而知礼仪,所谓气节,恩德这种东西,是农耕民族在能够稳定的养活自己的情况下,才发展出来的文明。

  但是草原上恶劣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礼教观念。

  对于他们来说,想要活下去,要么臣服于强者,要么吞并弱者,别无他路。

  前者并不丢人,后者也并不卑鄙。

  这是刻在他们骨子里,流淌于血脉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传统。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