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韩遂停顿了一下,目光炯炯地扫视一周,仿佛做了太尉的不是贾诩,而是他韩遂。

  “彩!”诸将齐声喝彩。

  韩遂这句话算是说到他们心眼里了。

  大汉有很多太尉,其中不乏凉州人,但真正能掌握兵权,并与数十万将士贴心的太尉,贾诩应该是第一个。

  杨彪则不然,大家尊重他的品德,却不认为他是军中之人。

  韩遂清咳一声,又道:“这是喜事,理当祝贺,我会代表诸君上书。不过眼下最重要的事,还是在军中宣讲。”

  他拿起那篇文章,轻轻抖了抖。“这三篇文章都是饱学之士所作,但他们说的道理,哼哼,都是狗屁。所以,在军中宣讲不是要将士们相信他们的这些话,而是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反对度田。”

  韩遂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说到底,他们和我们不是一路人,也和山东的普通百姓不是一路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朝廷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多事,让他们写文章,大放厥词,还要费心费力地在军中宣讲?为什么?”

  说到最后,韩遂已经是声色俱厉,杀气腾腾。

  诸将不笑了,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诸君,这就是天子的胸怀,天子的气度啊。”韩遂拍打着手中的文章,哗哗作响。“天子欲兴王道,就不能堵塞言路,要不然那些人嘴上不敢说,背地里地会诽谤朝廷。还会在史书中颠倒黑白,转是为非,就像诬蔑我们凉州人一样。天子让他们说,就是要看他们究竟想说什么,又能说什么,让天下人看看他们的嘴脸。”

  姜冏偷偷看了黄猗一眼,却发现黄猗面不改色,恍若未闻,不禁暗自一笑。

  他们大多是凉州人,对韩遂的说法深有同感。黄猗却是关东人,他的族伯黄琬曾与董卓发生激烈冲突,算是排斥凉州人的山东士大夫的一员。身处这样的场合,黄猗多少是有些尴尬的。

  但黄猗掩饰得极好。

  这些关东人就是有城府,不像凉州人直肠子,一言不合就拔刀。

  “天子为什么要在军中推行教化,要让我们读书?就是为了今天,让我们知道这些读书人究竟想说什么。”韩遂最后做了总结。“所以,诸君不仅要在军中宣讲,还要让将士们知道这些人的嘴脸,不要被他们道德君子的外表骗了。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反驳,不能任由他们胡说八道。”

  “喏。”诸将齐声应诺,却有些底气不足。

  要他们杀人,他们很有信心。要他们和大儒辩论,他们哪有这个本事。

  “是不是担心写不出文章?”韩遂冷笑道。

  “大将军,大部分将士……只认得字,没写过文章啊。”

  “他们不会写,军中教习也不会写?只要将将士们态度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韩遂说道:“他们不是总说为民请命吗?谁是民?我们就是民,我们的态度就是民意。他们要为民请命,岂能视我们的态度而不见?”

  “没错,大将军说得对,军中将士是民,那些与我们一起修缮河堤的百姓也是民。”黄猗补充道:“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军中讲,还要在工地上讲,让更多的人知道朝廷为什么要度田,又是什么人反对度田。”

  “那这些文章可不够啊。”有人提醒道。

  “这个不用你们担心。”韩遂笑道:“子美的夫人在睢阳办了印坊,我们可以送一份文书过去,请她翻印,要多少都有。将来不仅要在关东发行,还要送到河北,让冀州的百姓也听听这些人在说些什么。”

  姜冏一声叹息,故作遗憾。“大将军,如此一来,只怕冀州不战自溃,我等想立功更难了。”

  韩遂一愣,随即又说道:“真能如此,岂不更好?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就是这样么?”

  诸将互相看看,心有灵犀地笑了起来。

  韩遂就是嘴硬,真要有这么一天,他会很大失所望的。

  比起不战而屈人之兵,韩遂显然更渴望在战场上击败袁绍,报当年一箭之仇。

  不过这样的话只能在背后说说,不能当着韩遂的面说。

  否则韩遂会暴走的。

  商量完了在军中宣讲的事,诸将领命而去。

  韩遂留下黄猗,命他带一些钱,立刻赶往睢阳,与袁权商量翻印文章的事。刻版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等他请示朝廷批准翻印的诏书到达,袁权都未必能做好翻印的准备。

  “子美,你暂时就留在睢阳。”韩遂拍拍黄猗的肩膀。“有什么事,我会用快马通知你。”

  黄猗感激不尽,躬身领命。

  第七百四十八章 和而不同

  黄猗带着几个亲卫,沿着驰道,赶往睢阳。

  一路上,他看到了不少工地。各郡、县都在组织百姓加固河堤,或者准备草袋,以备秋汛时堵塞决口。

  经过陈留时,黄猗停了一下,与太守任峻见了一面。

  任峻是河南中牟人,颇有胆识。追随曹操后,一直在负责后勤辎重之类的事情。曹操转为燕然都护,将任峻留在陈留做太守。

  黄猗因公事与任峻见过几面,相处得很投机,以后每次经过陈留,都会与任峻见一面,交流一下最近的形势。

  任峻在浚仪的工地上,正抓紧时间疏通河道。

  浚仪是河水流向东南的几条支流的起始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了浚仪,就可以调整不同支流的水量,对下流各郡县的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