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单杰的先进事迹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最重要的是,他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教育下,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对一个人来说,这选择、那选择,世界观、人生观的选择是最根本的选择,是决定其他一切选择的选择。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坐标、人生航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出现什么诱惑,都能够克服,都能够战胜,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成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
同时下某些人不同,单杰只求实干,不求出名;但是当地的藏族同胞将他的事迹编成歌谣,四处传唱。单杰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但是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给他以很高的荣誉,他的家乡上海也对他的家庭给予了很好的照顾和帮助。这一点令人欣愁。常言道:“好人得好报。”这是人民群众衷心的期盼,也是我们各级领导机关不可忽略的责任。让好人得到好报,那些在艰苦地区、艰苦岗位上为国为民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人们,就能工作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尽心,像他们那样选择人生之路的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人也就会更多。
第63章 赤心为民的典范——单杰(之二)
宣宇才 贾永 岳林才 刘永华
上海——繁华的都市;西藏——寂苦的高原。面对如此巨大的环境反差,是什么力量支撑单杰历尽艰辛终不悔,在地球之巅一干就是28度春秋?
(一)
1969年2月,与单杰一同进藏的那批上海籍战士,整整1000人,岁月悠悠,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近半百,眼看着998位同乡战友先后回到了上海,单杰也曾有过离开西藏的念头。更何况,远在上海的那个家,也实在太需要他了。单杰的哥嫂远在四川工作,姐姐出嫁后,服侍老人、照顾孩子的生活重担,几乎全由妻子张丽华一人承担着。
1984年,母亲患了胰腺癌。刚开始,这位当年毅然送17岁的儿子进藏的坚强女性,任凭被扩散的癌细胞折腾得死去活来,也不许告诉幺儿子,生怕影响了他的工作。看着昏迷中的婆婆一遍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张丽华背着老人给单杰发了两封电报,单杰都因正在救灾第一线未能回来。等到单杰回到上海,慈母早在半年前就去世了。
得知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是“公家的事要紧,千万不要让他分心”时,单杰心都碎了,跪倒在遗像前,泣不成声……单杰不会忘记,当清洁工的母亲当年交给他家里仅有的一元钱、送他入藏时的那番嘱托:“儿啊,单家人穷志不短,再苦再累也要挺着!”
父亲颤抖着上前扶起儿子,安慰道:“只要你在西藏干出个样子来,你妈不会怨你……”
谁料,祸不单行,单杰刚刚回部队,年迈的父亲因思念老伴,想念儿子,精神恍惚地天天去车站等儿子,过街时被撞倒,患了老年痴呆症。直到辞世,老人多年来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西藏比上海大,我的儿子在大西藏……”
妻子临产,单杰倒是回来了,但就在产后的第6天,部队催归的电报也到了。摸着电报,单杰手心在出汗,怎么也难开这个口。见他欲言又止的样子,妻子已猜到几分,关切地问:“是不是西藏有事?有事就回去吧,可别耽误了。”
望着因为难产而虚弱地躺在床上的妻子,单杰流着泪走出了家门。这一走,整整3年没回家了。
妻子的难产,给儿子培佳落下了先天性斜颈。张丽华只好把白班换成了夜班,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周要抱着儿子3次去医院治疗。超负荷的劳累使得她也变得神情恍惚,一次上医院的路上,不小心跌进了下水道,幸好掉到一堆杂物上,母子俩才幸免于难。
孩子两岁时,又得了场病毒性感冒,持续高烧,连话都说不清了。这一次,张丽华真的作难了。搂着昏迷不醒的孩子,望着瘫痪在床的公公,六神无主的张丽华接连给单杰发了3封加急电报,她不指望丈夫回来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他能够站在她们母子面前,给这个多难的家一种力量、一种勇气、一种安慰就够了。可是,单杰最终还是未能回来。7天7夜,张丽华寸步未离病房,孩子的命保住了,自己却病倒了。
结婚10年,单杰一共回过4次家。张丽华也因为照料一家老小未能到西藏探过亲。给老人送了丧,她带上小培佳去看丈夫。在拉萨机场,没见丈夫的身影;抱着孩子搭辆便车颠簸到工布江达,仍未见丈夫的影子。她急急冲冲地走进武装部,泥人一样的官兵们正在施工盖房子。
张丽华凑过去,客客气气地打听:“同志,请问单杰在哪儿?”谁知,那人正是单杰,他猛一惊:她怎么连我都认不出来了。当妻子发现这位“同志”就是自己的丈夫时,一汪泪水取代了满腹的委屈。
单杰何尝不想家,又何尝不日思夜念妻子和儿子?只是,当他把“小家”的一切与千千万万西藏人民这个“大家”同时放到感情的天平上时,他更清楚“大家”的份量。
(二)
单杰也有过离开西藏的机会。1994年,正在内地休假的单杰接到军分区党委的电报,告知他已被确定转业,让他在家联系工作。家人和战友把这事当成喜讯,相互转告。张丽华更是喜不自禁,盼了多少年,这一天终于盼来了。
同时下某些人不同,单杰只求实干,不求出名;但是当地的藏族同胞将他的事迹编成歌谣,四处传唱。单杰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但是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给他以很高的荣誉,他的家乡上海也对他的家庭给予了很好的照顾和帮助。这一点令人欣愁。常言道:“好人得好报。”这是人民群众衷心的期盼,也是我们各级领导机关不可忽略的责任。让好人得到好报,那些在艰苦地区、艰苦岗位上为国为民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人们,就能工作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尽心,像他们那样选择人生之路的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人也就会更多。
第63章 赤心为民的典范——单杰(之二)
宣宇才 贾永 岳林才 刘永华
上海——繁华的都市;西藏——寂苦的高原。面对如此巨大的环境反差,是什么力量支撑单杰历尽艰辛终不悔,在地球之巅一干就是28度春秋?
(一)
1969年2月,与单杰一同进藏的那批上海籍战士,整整1000人,岁月悠悠,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近半百,眼看着998位同乡战友先后回到了上海,单杰也曾有过离开西藏的念头。更何况,远在上海的那个家,也实在太需要他了。单杰的哥嫂远在四川工作,姐姐出嫁后,服侍老人、照顾孩子的生活重担,几乎全由妻子张丽华一人承担着。
1984年,母亲患了胰腺癌。刚开始,这位当年毅然送17岁的儿子进藏的坚强女性,任凭被扩散的癌细胞折腾得死去活来,也不许告诉幺儿子,生怕影响了他的工作。看着昏迷中的婆婆一遍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张丽华背着老人给单杰发了两封电报,单杰都因正在救灾第一线未能回来。等到单杰回到上海,慈母早在半年前就去世了。
得知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是“公家的事要紧,千万不要让他分心”时,单杰心都碎了,跪倒在遗像前,泣不成声……单杰不会忘记,当清洁工的母亲当年交给他家里仅有的一元钱、送他入藏时的那番嘱托:“儿啊,单家人穷志不短,再苦再累也要挺着!”
父亲颤抖着上前扶起儿子,安慰道:“只要你在西藏干出个样子来,你妈不会怨你……”
谁料,祸不单行,单杰刚刚回部队,年迈的父亲因思念老伴,想念儿子,精神恍惚地天天去车站等儿子,过街时被撞倒,患了老年痴呆症。直到辞世,老人多年来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西藏比上海大,我的儿子在大西藏……”
妻子临产,单杰倒是回来了,但就在产后的第6天,部队催归的电报也到了。摸着电报,单杰手心在出汗,怎么也难开这个口。见他欲言又止的样子,妻子已猜到几分,关切地问:“是不是西藏有事?有事就回去吧,可别耽误了。”
望着因为难产而虚弱地躺在床上的妻子,单杰流着泪走出了家门。这一走,整整3年没回家了。
妻子的难产,给儿子培佳落下了先天性斜颈。张丽华只好把白班换成了夜班,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周要抱着儿子3次去医院治疗。超负荷的劳累使得她也变得神情恍惚,一次上医院的路上,不小心跌进了下水道,幸好掉到一堆杂物上,母子俩才幸免于难。
孩子两岁时,又得了场病毒性感冒,持续高烧,连话都说不清了。这一次,张丽华真的作难了。搂着昏迷不醒的孩子,望着瘫痪在床的公公,六神无主的张丽华接连给单杰发了3封加急电报,她不指望丈夫回来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他能够站在她们母子面前,给这个多难的家一种力量、一种勇气、一种安慰就够了。可是,单杰最终还是未能回来。7天7夜,张丽华寸步未离病房,孩子的命保住了,自己却病倒了。
结婚10年,单杰一共回过4次家。张丽华也因为照料一家老小未能到西藏探过亲。给老人送了丧,她带上小培佳去看丈夫。在拉萨机场,没见丈夫的身影;抱着孩子搭辆便车颠簸到工布江达,仍未见丈夫的影子。她急急冲冲地走进武装部,泥人一样的官兵们正在施工盖房子。
张丽华凑过去,客客气气地打听:“同志,请问单杰在哪儿?”谁知,那人正是单杰,他猛一惊:她怎么连我都认不出来了。当妻子发现这位“同志”就是自己的丈夫时,一汪泪水取代了满腹的委屈。
单杰何尝不想家,又何尝不日思夜念妻子和儿子?只是,当他把“小家”的一切与千千万万西藏人民这个“大家”同时放到感情的天平上时,他更清楚“大家”的份量。
(二)
单杰也有过离开西藏的机会。1994年,正在内地休假的单杰接到军分区党委的电报,告知他已被确定转业,让他在家联系工作。家人和战友把这事当成喜讯,相互转告。张丽华更是喜不自禁,盼了多少年,这一天终于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