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我团机关率三营于1963年3月向工地开进,当行至业里雄拉山时,突遇特大暴风雪,受阻于定日附近。副团长谭继兴和官兵们冒着零下30℃的严寒,在少柴缺水的情况下,饮冰卧雪,风餐露宿,铲雪开道,不少同志得了雪盲症。经过8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胜利到达指定工地。
施工地区不仅潮湿,蚊虫、蚂蟥繁多,而且昼夜温差达24℃。这里经常雨雾弥漫,全年施工只有六七个月。进入8月份,几乎天天下雨,从下午三四点钟一直到次日天明,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官兵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中尼公路不仅是一条国际公路,更是一条政治路、团结路、友谊路,要照顾影响。”的重要指示精神,群情激奋,全力投入施工任务。开始官兵们必须在悬空摇荡的条件下打炮眼,数次爆破才能开出一个小小的立足点,再从这一点逐步展开作业,凿通石壁。后来官兵们在施工中摸索出威力大、速度快、省工省药的葫芦炮、缝子炮、排子炮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工效。
苦战能过关,攻坚不畏难。官兵们想方设法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为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美好前景。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1964年3月,应尼泊尔政府的要求,依据我国国务院的部署、指示,我团一营、三营和一三〇师工兵营500多人又组成援尼工程大队,越过国内开辟的道路,进入尼境内,担负友谊桥至科达里段的筑路和架桥任务。
这次援外施工,广大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援外员工十二条守则)及受援国的各项规定,不开荒种菜,不喂猪宰牛,爱护尼泊尔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所有的生活用品、施工器材和燃料,全部由国内运输供应。
援尼工程队担负的是尼境内最艰巨的施工地段,近20公里内就有17处悬崖绝壁,出现数处“飞线”(即无法到达现场只在地图上画的一条虚线)。在凿通“飞线”的过程中,七连一名班长因飞石砸断保险绳而跌下深谷,光荣牺牲。
在尼境内施工,官兵们都能意识到我们修筑的不仅仅是一条公路,同时也是在打一场政治仗。为保证官兵不出任何政治事故和涉外事件,我们处处教育官兵随时随地提高警惕,不让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香风毒雾”沾边。在施工现场,官兵们先后遇到尼商卖表、卖半导体,用外币兑换物品、散发传单、女色勾引哨兵和单行人员等事件100多起,但官兵们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过好“政治关”,未发生违纪行为。
在险要工地上,官兵们多次帮助尼泊尔背夫通过险区。一次,施工工地在即将群炮齐鸣、乱石横飞的紧要关头,班长杨万喜、朱元宝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两名惊慌失措的尼民工。我医疗卫生队工作人员多次给尼官员、士兵及老百姓送医送药、做手术,使他们从死亡边缘转危为安。我援尼工程队人员无声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尼泊尔人民,从那时至今,当地尼泊尔人生了小孩,都喜欢取中国名字。
尼泊尔警卫司令章德拉说:“尼泊尔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特别需要朋友的帮助,而中国就是一心一意援助我们最好的一个,这是真正的友谊!”
援尼工程大队1966年9月18日光荣凯旋。在庆功会上,有1人荣立二等功,29人荣立三等功,32人获交通部对外经贸委颁发的援外勋章。评出2个“四好”连队,10个“四好排”,38个“四好”班,6个“五好”食堂,677名“五好”战士。让全团官兵无比悲痛的是,在3年多的施工中,先后有6名同志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异国他乡。缅怀先烈,我们在心底无数次呼唤他们的名字:陈贵香、杨来贵、刘万堂、刘德章、张化如、尹心远。我团的战旗因他们的名字更加鲜艳夺目,我团的团史因他们的名字更加熠熠生辉。
四、修筑墨脱公路,造福墨脱人民
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门巴族、珞巴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墨脱县。由于海拔4300多米的多热拉山横亘阻隔,割断了与川藏公路的联系,致使墨脱成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美丽而又富饶的多热拉山,拥有大片原始林带,生长着无数奇花异草,宛如一颗耀眼夺目的宝石花,将祖国的边陲装点得灿烂神奇。这里海拔高差大,构成高山寒带、山地温带、山地亚热带和准热带一条完整的垂直带,真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多年以来,多热拉山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墨脱各族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为了用当地的土特产换取盐巴等生活必需品,就得翻山越岭100多公里,他们身背肩扛地出没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多么渴望有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啊!
1977年4月,我团三连奉命开赴多热拉山区,与地方民工并肩摆开了征服多热拉山的战场,吹响了修筑墨脱公路的号角!修墨脱公路要横跨多热拉山,这里地貌特殊,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地质结构又是多展带,而且高原雪崩、冰川流动、泥石流时有发生。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地势、地质、地貌的特征,从艰辛细致地勘测出的6条线路中最后选定的一条,仍然没有摆脱碎石多的悬崖绝壁、望而生畏的峡谷深渊的威胁。但是,三连官兵凭着忘我的顽强斗志和无比高涨的劳动热情,破冰取沙,顶风采石,迎风伐木,扫清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
施工地区不仅潮湿,蚊虫、蚂蟥繁多,而且昼夜温差达24℃。这里经常雨雾弥漫,全年施工只有六七个月。进入8月份,几乎天天下雨,从下午三四点钟一直到次日天明,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官兵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中尼公路不仅是一条国际公路,更是一条政治路、团结路、友谊路,要照顾影响。”的重要指示精神,群情激奋,全力投入施工任务。开始官兵们必须在悬空摇荡的条件下打炮眼,数次爆破才能开出一个小小的立足点,再从这一点逐步展开作业,凿通石壁。后来官兵们在施工中摸索出威力大、速度快、省工省药的葫芦炮、缝子炮、排子炮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工效。
苦战能过关,攻坚不畏难。官兵们想方设法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为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美好前景。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1964年3月,应尼泊尔政府的要求,依据我国国务院的部署、指示,我团一营、三营和一三〇师工兵营500多人又组成援尼工程大队,越过国内开辟的道路,进入尼境内,担负友谊桥至科达里段的筑路和架桥任务。
这次援外施工,广大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援外员工十二条守则)及受援国的各项规定,不开荒种菜,不喂猪宰牛,爱护尼泊尔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所有的生活用品、施工器材和燃料,全部由国内运输供应。
援尼工程队担负的是尼境内最艰巨的施工地段,近20公里内就有17处悬崖绝壁,出现数处“飞线”(即无法到达现场只在地图上画的一条虚线)。在凿通“飞线”的过程中,七连一名班长因飞石砸断保险绳而跌下深谷,光荣牺牲。
在尼境内施工,官兵们都能意识到我们修筑的不仅仅是一条公路,同时也是在打一场政治仗。为保证官兵不出任何政治事故和涉外事件,我们处处教育官兵随时随地提高警惕,不让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香风毒雾”沾边。在施工现场,官兵们先后遇到尼商卖表、卖半导体,用外币兑换物品、散发传单、女色勾引哨兵和单行人员等事件100多起,但官兵们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过好“政治关”,未发生违纪行为。
在险要工地上,官兵们多次帮助尼泊尔背夫通过险区。一次,施工工地在即将群炮齐鸣、乱石横飞的紧要关头,班长杨万喜、朱元宝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两名惊慌失措的尼民工。我医疗卫生队工作人员多次给尼官员、士兵及老百姓送医送药、做手术,使他们从死亡边缘转危为安。我援尼工程队人员无声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尼泊尔人民,从那时至今,当地尼泊尔人生了小孩,都喜欢取中国名字。
尼泊尔警卫司令章德拉说:“尼泊尔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特别需要朋友的帮助,而中国就是一心一意援助我们最好的一个,这是真正的友谊!”
援尼工程大队1966年9月18日光荣凯旋。在庆功会上,有1人荣立二等功,29人荣立三等功,32人获交通部对外经贸委颁发的援外勋章。评出2个“四好”连队,10个“四好排”,38个“四好”班,6个“五好”食堂,677名“五好”战士。让全团官兵无比悲痛的是,在3年多的施工中,先后有6名同志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异国他乡。缅怀先烈,我们在心底无数次呼唤他们的名字:陈贵香、杨来贵、刘万堂、刘德章、张化如、尹心远。我团的战旗因他们的名字更加鲜艳夺目,我团的团史因他们的名字更加熠熠生辉。
四、修筑墨脱公路,造福墨脱人民
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门巴族、珞巴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墨脱县。由于海拔4300多米的多热拉山横亘阻隔,割断了与川藏公路的联系,致使墨脱成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美丽而又富饶的多热拉山,拥有大片原始林带,生长着无数奇花异草,宛如一颗耀眼夺目的宝石花,将祖国的边陲装点得灿烂神奇。这里海拔高差大,构成高山寒带、山地温带、山地亚热带和准热带一条完整的垂直带,真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多年以来,多热拉山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墨脱各族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为了用当地的土特产换取盐巴等生活必需品,就得翻山越岭100多公里,他们身背肩扛地出没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多么渴望有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啊!
1977年4月,我团三连奉命开赴多热拉山区,与地方民工并肩摆开了征服多热拉山的战场,吹响了修筑墨脱公路的号角!修墨脱公路要横跨多热拉山,这里地貌特殊,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地质结构又是多展带,而且高原雪崩、冰川流动、泥石流时有发生。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地势、地质、地貌的特征,从艰辛细致地勘测出的6条线路中最后选定的一条,仍然没有摆脱碎石多的悬崖绝壁、望而生畏的峡谷深渊的威胁。但是,三连官兵凭着忘我的顽强斗志和无比高涨的劳动热情,破冰取沙,顶风采石,迎风伐木,扫清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