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西藏冬小麦大面积丰收的喜讯传出以后,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西藏海拔那样高,气候寒冷,为什么能种冬小麦,并且获得大面积高额丰产?”战斗在西藏高原上的广大气象工作者和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用多年总结的群众的实践经验,和他们探索、积累的一些初步科学材料,对西藏地区大面积种植冬小麦为什么能获得高产作了回答。他们提供的一些科学资料,对发展西藏其他农作物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
西藏广大翻身农奴打碎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以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翻身农奴和驻藏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同西藏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一起,把敢想敢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西藏高原发展了冬小麦生产。这一事实说明,人们通过实践,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而且可以掌握和运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
一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较低。这样的气候条件从一定程度上看,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但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西藏的不利因素中是否也可以发现有利的因素呢?回答是肯定的。人们经过多年实践,终于认识到西藏高原也有比我国其他地区对农作物生长更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认识它,并且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
比如冬小麦,具备什么样的气候条件才能种植呢?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地方能否种植冬小麦,首先要看有没有它需要的适宜温度。冬小麦是一种喜温不耐热的农作物。根据有关中国小麦栽培方面的科学资料记载,在我国北部晚熟冬麦区考察的数据是:冬季最冷的1月分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4至8度之间,个别时候极端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20至30度,一般年份冬小麦在我国北部地区可以生长并能良好越冬。依照这个条件对照拉萨来看,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2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16。5度。这说明拉萨地区的气温条件适合种植冬小麦,气温能够满足它越冬的需要。
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光、热、水。在这些方面,西藏高原有利的条件是:
一、日照时间长。以拉萨为例,全年日照时间高达3000小时,是世界上有名的“日光城”。即使在严冬季节,人们在阳光底下也感觉暖洋洋的。而与拉萨处于同一纬度的重庆和南昌,全年日照时数分别为1260小时和1970小时。比拉萨纬度高的北京,也只有2760小时。冬小麦的生理特性是,当它受阳光照射的时数越多,发育就越好,光合作用时间越长,它积累的养分也越多。西藏的冬小麦生长期一般在300天左右,这样,就使它能够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积贮大量的有机物质。所以,日照时间长,是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等喜温作物,能够获得丰收的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
二、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源泉。西藏气象工作者根据多年观测得到的材料说明: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如拉萨的空气密度较海平面约小四分之一,大气中尘埃少,湿度小,空气透明度好,射线被吸收的也少。因此,和其它许多地方比,西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如拉萨全年的太阳总辐射强度为每平方厘米188千卡。而纬度较低的广州只有116千卡,纬度高的北京和绵阳,分别为133千卡和118千卡。从植物的生理与光照关系的有关资料看,当光照强度大时,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创造的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要大得多;相反,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所创造的有机物质超过呼吸作用消耗的倍数也逐渐减少。由此可见,西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对冬小麦的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是极为有利的。
三、积温基本满足。从热量条件看,西藏大部份农区的积温基本上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这是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定,拉萨全年高于摄氏零度的气温日数为277天,积温约为2900度,等于或大于摄氏10度的积温全年为2100度。而出现摄氏10度或大于摄氏10度气温的开始日一般在5月上旬,终日在10月上旬。在这个气温较高的时期内,正是冬小麦的主要生育阶段,从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到成熟所需要的热量,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
四、昼夜温差大。西藏高原大部地区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日较差大。如拉萨全年的平均日较差为摄氏15度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白天由于气温高,光照强,冬小麦光合作用时间长,积累的有机物质多;而夜间气温低,冬小麦的呼吸强度随之变弱,这就使它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物质大大超过其消耗的需要,养分积累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西藏高原的冬小麦所以粒大、粒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内地的冬小麦千粒重一般在35克左右,西藏的冬小麦千粒重高者达50多克,一般也在45克左右,比内地约高10克。不仅如此,在拉萨每当蔬菜成熟和收获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大萝卜一个个像热水瓶似的,大的一个就有20多斤重。马铃薯大的一斤多,莲花白、大白菜10几斤重也常见。窝笋要比内地的粗三分之一。连蚕豆的颗粒也比内地的大得多。这些都和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多,而消耗的养分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
西藏广大翻身农奴打碎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以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翻身农奴和驻藏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同西藏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一起,把敢想敢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西藏高原发展了冬小麦生产。这一事实说明,人们通过实践,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而且可以掌握和运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
一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较低。这样的气候条件从一定程度上看,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但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西藏的不利因素中是否也可以发现有利的因素呢?回答是肯定的。人们经过多年实践,终于认识到西藏高原也有比我国其他地区对农作物生长更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认识它,并且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
比如冬小麦,具备什么样的气候条件才能种植呢?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地方能否种植冬小麦,首先要看有没有它需要的适宜温度。冬小麦是一种喜温不耐热的农作物。根据有关中国小麦栽培方面的科学资料记载,在我国北部晚熟冬麦区考察的数据是:冬季最冷的1月分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4至8度之间,个别时候极端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20至30度,一般年份冬小麦在我国北部地区可以生长并能良好越冬。依照这个条件对照拉萨来看,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2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16。5度。这说明拉萨地区的气温条件适合种植冬小麦,气温能够满足它越冬的需要。
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光、热、水。在这些方面,西藏高原有利的条件是:
一、日照时间长。以拉萨为例,全年日照时间高达3000小时,是世界上有名的“日光城”。即使在严冬季节,人们在阳光底下也感觉暖洋洋的。而与拉萨处于同一纬度的重庆和南昌,全年日照时数分别为1260小时和1970小时。比拉萨纬度高的北京,也只有2760小时。冬小麦的生理特性是,当它受阳光照射的时数越多,发育就越好,光合作用时间越长,它积累的养分也越多。西藏的冬小麦生长期一般在300天左右,这样,就使它能够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积贮大量的有机物质。所以,日照时间长,是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等喜温作物,能够获得丰收的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
二、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源泉。西藏气象工作者根据多年观测得到的材料说明: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如拉萨的空气密度较海平面约小四分之一,大气中尘埃少,湿度小,空气透明度好,射线被吸收的也少。因此,和其它许多地方比,西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如拉萨全年的太阳总辐射强度为每平方厘米188千卡。而纬度较低的广州只有116千卡,纬度高的北京和绵阳,分别为133千卡和118千卡。从植物的生理与光照关系的有关资料看,当光照强度大时,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创造的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要大得多;相反,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所创造的有机物质超过呼吸作用消耗的倍数也逐渐减少。由此可见,西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对冬小麦的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是极为有利的。
三、积温基本满足。从热量条件看,西藏大部份农区的积温基本上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这是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定,拉萨全年高于摄氏零度的气温日数为277天,积温约为2900度,等于或大于摄氏10度的积温全年为2100度。而出现摄氏10度或大于摄氏10度气温的开始日一般在5月上旬,终日在10月上旬。在这个气温较高的时期内,正是冬小麦的主要生育阶段,从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到成熟所需要的热量,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
四、昼夜温差大。西藏高原大部地区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日较差大。如拉萨全年的平均日较差为摄氏15度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白天由于气温高,光照强,冬小麦光合作用时间长,积累的有机物质多;而夜间气温低,冬小麦的呼吸强度随之变弱,这就使它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物质大大超过其消耗的需要,养分积累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西藏高原的冬小麦所以粒大、粒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内地的冬小麦千粒重一般在35克左右,西藏的冬小麦千粒重高者达50多克,一般也在45克左右,比内地约高10克。不仅如此,在拉萨每当蔬菜成熟和收获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大萝卜一个个像热水瓶似的,大的一个就有20多斤重。马铃薯大的一斤多,莲花白、大白菜10几斤重也常见。窝笋要比内地的粗三分之一。连蚕豆的颗粒也比内地的大得多。这些都和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多,而消耗的养分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