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许国楹
察隅边防部队所在地区,高山峡谷,绿水青山,阳光灿烂。特别是秋天的收获季节,林间空地上渠水淙淙,台地梯田里稻浪滚滚,谷边水旁果树挂满果实,成群的牛马猪羊长得十分壮实。看到这般好年景,察隅各族人民都满怀喜悦地说:“亲人金珠玛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
●播种
察隅素有“西藏江南”之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水稻。边防战士们经常背着背包,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
沙马生产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但是过去因为生产工具落后,耕作不细,又缺少良种,粮食产量很低。战士们到达这里后,就热情帮助群众研究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实行科学种田。在种水稻过程中,群众习惯种水稻不育秧苗不移栽,而是把种子撒在田里任其生长,广种薄收。为了提高产量,战士们从内地引来良种赠送给群众,并且亲自种试验田;摸索在高原种植水稻的经验。在育秧过程中,边防连的领导和战士们经常蹲在田里,日晒雨淋,观察稻种发芽情况。高原的3月,冷风刺骨,水温低。为了保证种子在水里发芽生长,战士们适时排水、晒种;夜间,他们专门挑来温水,浇灌秧田,想方设法增加地温,靠辛勤的劳动,育秧终于成功了。接着,战士们又精心地犁耙了试验田,上足了底肥,然后分行插好秧。试验田终于获得了大丰收,参观的群众赞不绝口。
事实教育了群众,从此群众接受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水稻产量连年上升。他们载歌载舞地唱道:“红太阳的光辉照山村,毛主席派来的金珠玛米把幸福种子播!”
●盖新房
边防战士同察隅人朝夕相处,不仅把帮助发展边疆生产放在心上,而且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次,翻身农奴阿曲家不慎失火,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边防战士闻讯后,立即奔向火场。他们奋不顾身地同烈火搏斗,迅速扑灭了大火。紧接着,战士们又投入了帮助阿曲重建家园的战斗。
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战士们不顾山高路远,披荆斩棘,伐木备料。4月里,西藏高原白雪皑皑,寒风凛冽。战士们在山上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他们说:“为人民吃苦,苦中有乐。”木料伐好后,指战员们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战斗作风,踏着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把一根根木材从高山上抬运下来。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3间宽敞的木板房盖起来了。搬进新房的那一天,饱尝旧社会辛酸的阿曲,端端正正地把一张毛主席像挂在新房正面的墙壁上,连呼“毛主席万岁!”然后,他握着战士们的手说:“能住上这样的新房,都托毛主席的福!你们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战士,翻身农奴的贴心人啊!”
●办夜校
夜晚,翻身农奴打着火把,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夜校学习。
这所夜校是在边防战士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群众希望办一所夜校,以便他们学文化、学政治、学科学知识的要求,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协助山村盖起了校舍。办校初期,没有桌椅,战士们自己动手,为夜校做桌椅板凳。许多战士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来书籍和笔墨,送给夜校学员。夜校辅导员何建华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虚心学习藏族语言,认真负责地备课教学。几年来,夜校越办越好,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经过夜校的学习,成为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优秀战士。
农奴出身的女青年阿米希,刻苦学习,风雨无阻。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阿妈劝她不要去了。阿米希把一本介绍内地农业先进经验的书,天真地在阿妈的面前晃了晃,问她认得不认得。阿妈笑着摇了摇头。阿米希说:“不认得怎么能懂得革命道理?毛主席号召我们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道理都在书上哩!”阿妈笑了,女儿冒着风雨出了门。阿米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仅自己能读书看报,还担任了群众的义务辅导员,而且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成为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模范。
(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第43章 雪山哨卡乃堆拉
傅旭
●登上乃堆拉
汽车沿着乃堆拉雪山的公路盘旋而上,车窗外不时闪现过一丛丛杜鹃花,红得那般耀眼。离山顶越来越近,一座木头搭成的大门出现在眼前,上写一副对联:“高原风雪寒,万家睡梦香;立志干四化,吾心在边疆。”一位年轻威武的战士守卫在这里。
车子继续前行,走不多远,停在一座小水泥桥前。当时已是5月初,山腰处山花烂漫,而眼前却是冰雪世界。要想到达山顶的哨卡,只有靠我们的两条腿了。
视线越过皑皑白雪,哨卡似乎近在咫尺,战士们垒就的矮墙,远远看去酷似长城。
开始,带着一股新奇,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雪向前走,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甚是惬意。待到几十步出去,我已是气喘吁吁,心跳得要蹦出来,一摸脉搏,每分钟130多下,抬头望望,哨卡好像还是那么远。
就这样,一步一喘,我们来到了这个亚东县境海拔4413米的乃堆拉山口哨卡。半截裤腿湿透了,鞋里灌满了雪水,一公里多的路竟走了近两个小时。此时此刻的心情,可以说与征服珠峰的登山队员一样兴奋。
察隅边防部队所在地区,高山峡谷,绿水青山,阳光灿烂。特别是秋天的收获季节,林间空地上渠水淙淙,台地梯田里稻浪滚滚,谷边水旁果树挂满果实,成群的牛马猪羊长得十分壮实。看到这般好年景,察隅各族人民都满怀喜悦地说:“亲人金珠玛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
●播种
察隅素有“西藏江南”之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水稻。边防战士们经常背着背包,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
沙马生产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但是过去因为生产工具落后,耕作不细,又缺少良种,粮食产量很低。战士们到达这里后,就热情帮助群众研究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实行科学种田。在种水稻过程中,群众习惯种水稻不育秧苗不移栽,而是把种子撒在田里任其生长,广种薄收。为了提高产量,战士们从内地引来良种赠送给群众,并且亲自种试验田;摸索在高原种植水稻的经验。在育秧过程中,边防连的领导和战士们经常蹲在田里,日晒雨淋,观察稻种发芽情况。高原的3月,冷风刺骨,水温低。为了保证种子在水里发芽生长,战士们适时排水、晒种;夜间,他们专门挑来温水,浇灌秧田,想方设法增加地温,靠辛勤的劳动,育秧终于成功了。接着,战士们又精心地犁耙了试验田,上足了底肥,然后分行插好秧。试验田终于获得了大丰收,参观的群众赞不绝口。
事实教育了群众,从此群众接受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水稻产量连年上升。他们载歌载舞地唱道:“红太阳的光辉照山村,毛主席派来的金珠玛米把幸福种子播!”
●盖新房
边防战士同察隅人朝夕相处,不仅把帮助发展边疆生产放在心上,而且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次,翻身农奴阿曲家不慎失火,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边防战士闻讯后,立即奔向火场。他们奋不顾身地同烈火搏斗,迅速扑灭了大火。紧接着,战士们又投入了帮助阿曲重建家园的战斗。
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战士们不顾山高路远,披荆斩棘,伐木备料。4月里,西藏高原白雪皑皑,寒风凛冽。战士们在山上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他们说:“为人民吃苦,苦中有乐。”木料伐好后,指战员们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战斗作风,踏着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把一根根木材从高山上抬运下来。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3间宽敞的木板房盖起来了。搬进新房的那一天,饱尝旧社会辛酸的阿曲,端端正正地把一张毛主席像挂在新房正面的墙壁上,连呼“毛主席万岁!”然后,他握着战士们的手说:“能住上这样的新房,都托毛主席的福!你们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战士,翻身农奴的贴心人啊!”
●办夜校
夜晚,翻身农奴打着火把,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夜校学习。
这所夜校是在边防战士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群众希望办一所夜校,以便他们学文化、学政治、学科学知识的要求,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协助山村盖起了校舍。办校初期,没有桌椅,战士们自己动手,为夜校做桌椅板凳。许多战士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来书籍和笔墨,送给夜校学员。夜校辅导员何建华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虚心学习藏族语言,认真负责地备课教学。几年来,夜校越办越好,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经过夜校的学习,成为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优秀战士。
农奴出身的女青年阿米希,刻苦学习,风雨无阻。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阿妈劝她不要去了。阿米希把一本介绍内地农业先进经验的书,天真地在阿妈的面前晃了晃,问她认得不认得。阿妈笑着摇了摇头。阿米希说:“不认得怎么能懂得革命道理?毛主席号召我们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道理都在书上哩!”阿妈笑了,女儿冒着风雨出了门。阿米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仅自己能读书看报,还担任了群众的义务辅导员,而且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成为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模范。
(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第43章 雪山哨卡乃堆拉
傅旭
●登上乃堆拉
汽车沿着乃堆拉雪山的公路盘旋而上,车窗外不时闪现过一丛丛杜鹃花,红得那般耀眼。离山顶越来越近,一座木头搭成的大门出现在眼前,上写一副对联:“高原风雪寒,万家睡梦香;立志干四化,吾心在边疆。”一位年轻威武的战士守卫在这里。
车子继续前行,走不多远,停在一座小水泥桥前。当时已是5月初,山腰处山花烂漫,而眼前却是冰雪世界。要想到达山顶的哨卡,只有靠我们的两条腿了。
视线越过皑皑白雪,哨卡似乎近在咫尺,战士们垒就的矮墙,远远看去酷似长城。
开始,带着一股新奇,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雪向前走,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甚是惬意。待到几十步出去,我已是气喘吁吁,心跳得要蹦出来,一摸脉搏,每分钟130多下,抬头望望,哨卡好像还是那么远。
就这样,一步一喘,我们来到了这个亚东县境海拔4413米的乃堆拉山口哨卡。半截裤腿湿透了,鞋里灌满了雪水,一公里多的路竟走了近两个小时。此时此刻的心情,可以说与征服珠峰的登山队员一样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