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1952年8月,工委宣传部部长兼报社社长乐于泓随西藏致敬团返回内地,军区宣传部汤化陶副部长调任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报社社长,又从军区宣传部调郭辛可同志任报社编辑主任,决定增加报纸内容,扩大版面,定名为《新闻简讯》,并于10月1日正式出版。改版后的《新闻简讯》为4开油印报纸,4个版面,已注意版面编排,我也模仿各种字体在钢板上摹写标题和刻画刊头,以后又逐渐增加了地方新闻,使油印报具有了报纸的雏形。我至今还珍藏着第一期《新闻简讯》和我在钢板上摹刻的部分刊头。
1952年8月,工委宣传部决定出刊藏文《新闻简讯》,并从军区干校调时钟曼到报社做编辑。11月份,藏文《新闻简讯》创刊。当时,西藏军区已成立了藏文编审委员会,请著名学者擦珠·阿旺洛桑活佛、江洛金·索朗杰布台吉,主要翻译人员祝维汉、杨化群、马俊明等人参加,翻译工委和军区的重要文件,同时研究确定新名词和藏文用词用字。藏文《新闻简讯》也交由编审委员会翻译,并负责刻写、印刷,然后在西藏上层人士、各大寺庙和市民中散发。不久,藏文《新闻简讯》又从油印改为石印,由擅长书法的仲译朗杰书写,并由军区印刷厂(即后来的《西藏日报》印刷厂)印刷,报纸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出版《新华电讯》和《新闻简讯》的油印工具全是进军时带进拉萨的,本已很旧,再经我们每天出报磨损,很快就难以正常使用了。因为在拉萨买不到油印工具,又无法从内地补充,大家想出了很多克服困难的办法。誊写钢板上的纹路越用越浅,刻写时容易把蜡纸粘上,我们几乎每天用后都拿牙刷蘸汽油刷洗;铁笔磨秃了,找留声机用过的唱针装到笔杆上代替;油印机的纱框破了,就买回筛面的丝罗底,四周用细木条绷紧,钉在油印机上……为了克服困难坚持出报,我们真的做到了“千方百计”。
1953年下半年,在机关生活逐渐改善的同时,报社办公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电台、译电组分别有了机房和办公室,编辑组和油印组共同使用一个大办公室,大家也分别住进了集体宿舍,睡上了牛皮绳子绷的床。我们从1950年奉命进军西藏开始,经过4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到这时才开始吃饱肚子,并将办公室和宿舍分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大家也都因此有一种格外满足之感。
●加紧创办《西藏日报》
1954年春天,《新闻简讯》改为铅印,油印组随之撤销。我奉派到军区干校的第一期干部轮训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4个多月后,第一期干部轮训队结业,我即做记者,在拉萨市采访。几个月后,在工程浩大的川藏公路即将全线贯通的同时,青藏公路进展神速,即将穿过通天河,大有和川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之势。西藏工委和军区联合组成慰问组,慰问筑路员工。我和分社的格来奉命随慰问组前往藏北慰问,并留在筑路部队采访青藏公路实况,第一次向全国公开报道了修筑青藏公路的消息。格来到工兵团采访,我先后在各筑路队采访,随民工队迁移,和民工们一同住帐篷,一起修路,晚上围着牛粪火堆说笑谈心。藏北的冬季天寒地冻,下半夜牛粪火熄灭帐篷内奇冷,一觉醒来,头发、被头已和帐篷边沿冻结到一块,得慢慢揪开,才能坐起来穿衣服。随着公路向前延伸,有时骑骆驼,有时得步行搬迁,另有一番滋味。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同时通车拉萨,我也完成了报道青藏公路修筑工程和两条公路通车拉萨的任务。1965年新年过后,章道珍、张素珍即从西藏军区文化部调到报社编辑组,张祯、王艾也调来学习译电。
我在那曲度过了1956年的春节,还没有来得及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即收到报社急电,召我返回编辑部。回到拉萨才知道,工委鉴于青藏公路在修筑过程中迅速穿过草原,可以待通车后再行整修的经验,决定组织黑(河)阿(里)公路踏勘队,带车队和民工,从那曲出发,边探险,边选路线,驶过无人区,横穿藏北草原,走出一条公路。报社叫我随踏勘队采访。我随踏勘队历时1个多月,经过千难万险,于3月23日胜利抵达阿里分工委所在地噶尔昆萨,完成了黑阿公路试线通车的报道任务。至于以上历次采访的详细情况,已远非这篇回忆所能容纳的了。
当我在噶尔昆萨欢庆黑阿公路试线通车的第29天,正在阿里深入采访的时候,大家为之奋斗了近5年时间的《西藏日报》在拉萨创刊了。这年秋天,我从阿里回到编辑部,才知道又从内地各省市报社和西藏各机关调来一大批干部,军区印刷厂也划归报社领导。《西藏日报》开始了新的一页,我在高原上的采访仍在继续,对西藏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的奉献也在继续。
(1996年4月22日)
第22章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
——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陈家琎 殷学成
在辽阔的西藏高原,看许多老战士从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就地转业,在西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中不少人10年、20年如一日,艰苦奋斗,长期建设西藏,用自己的劳动同西藏各族人民一起,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百花盛开的高原之春。
(一)
冰雪覆盖着念青唐古拉山,寒风从泊龙藏布河谷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某团三连连长郭玉发,身穿旧军装,拄着拐杖,正朝着远处山脚下的国营单嘎果园走去。
1952年8月,工委宣传部决定出刊藏文《新闻简讯》,并从军区干校调时钟曼到报社做编辑。11月份,藏文《新闻简讯》创刊。当时,西藏军区已成立了藏文编审委员会,请著名学者擦珠·阿旺洛桑活佛、江洛金·索朗杰布台吉,主要翻译人员祝维汉、杨化群、马俊明等人参加,翻译工委和军区的重要文件,同时研究确定新名词和藏文用词用字。藏文《新闻简讯》也交由编审委员会翻译,并负责刻写、印刷,然后在西藏上层人士、各大寺庙和市民中散发。不久,藏文《新闻简讯》又从油印改为石印,由擅长书法的仲译朗杰书写,并由军区印刷厂(即后来的《西藏日报》印刷厂)印刷,报纸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出版《新华电讯》和《新闻简讯》的油印工具全是进军时带进拉萨的,本已很旧,再经我们每天出报磨损,很快就难以正常使用了。因为在拉萨买不到油印工具,又无法从内地补充,大家想出了很多克服困难的办法。誊写钢板上的纹路越用越浅,刻写时容易把蜡纸粘上,我们几乎每天用后都拿牙刷蘸汽油刷洗;铁笔磨秃了,找留声机用过的唱针装到笔杆上代替;油印机的纱框破了,就买回筛面的丝罗底,四周用细木条绷紧,钉在油印机上……为了克服困难坚持出报,我们真的做到了“千方百计”。
1953年下半年,在机关生活逐渐改善的同时,报社办公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电台、译电组分别有了机房和办公室,编辑组和油印组共同使用一个大办公室,大家也分别住进了集体宿舍,睡上了牛皮绳子绷的床。我们从1950年奉命进军西藏开始,经过4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到这时才开始吃饱肚子,并将办公室和宿舍分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大家也都因此有一种格外满足之感。
●加紧创办《西藏日报》
1954年春天,《新闻简讯》改为铅印,油印组随之撤销。我奉派到军区干校的第一期干部轮训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4个多月后,第一期干部轮训队结业,我即做记者,在拉萨市采访。几个月后,在工程浩大的川藏公路即将全线贯通的同时,青藏公路进展神速,即将穿过通天河,大有和川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之势。西藏工委和军区联合组成慰问组,慰问筑路员工。我和分社的格来奉命随慰问组前往藏北慰问,并留在筑路部队采访青藏公路实况,第一次向全国公开报道了修筑青藏公路的消息。格来到工兵团采访,我先后在各筑路队采访,随民工队迁移,和民工们一同住帐篷,一起修路,晚上围着牛粪火堆说笑谈心。藏北的冬季天寒地冻,下半夜牛粪火熄灭帐篷内奇冷,一觉醒来,头发、被头已和帐篷边沿冻结到一块,得慢慢揪开,才能坐起来穿衣服。随着公路向前延伸,有时骑骆驼,有时得步行搬迁,另有一番滋味。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同时通车拉萨,我也完成了报道青藏公路修筑工程和两条公路通车拉萨的任务。1965年新年过后,章道珍、张素珍即从西藏军区文化部调到报社编辑组,张祯、王艾也调来学习译电。
我在那曲度过了1956年的春节,还没有来得及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即收到报社急电,召我返回编辑部。回到拉萨才知道,工委鉴于青藏公路在修筑过程中迅速穿过草原,可以待通车后再行整修的经验,决定组织黑(河)阿(里)公路踏勘队,带车队和民工,从那曲出发,边探险,边选路线,驶过无人区,横穿藏北草原,走出一条公路。报社叫我随踏勘队采访。我随踏勘队历时1个多月,经过千难万险,于3月23日胜利抵达阿里分工委所在地噶尔昆萨,完成了黑阿公路试线通车的报道任务。至于以上历次采访的详细情况,已远非这篇回忆所能容纳的了。
当我在噶尔昆萨欢庆黑阿公路试线通车的第29天,正在阿里深入采访的时候,大家为之奋斗了近5年时间的《西藏日报》在拉萨创刊了。这年秋天,我从阿里回到编辑部,才知道又从内地各省市报社和西藏各机关调来一大批干部,军区印刷厂也划归报社领导。《西藏日报》开始了新的一页,我在高原上的采访仍在继续,对西藏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的奉献也在继续。
(1996年4月22日)
第22章 风雪高原老兵新传
——记长期建设西藏的几位转业军人
陈家琎 殷学成
在辽阔的西藏高原,看许多老战士从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就地转业,在西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中不少人10年、20年如一日,艰苦奋斗,长期建设西藏,用自己的劳动同西藏各族人民一起,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百花盛开的高原之春。
(一)
冰雪覆盖着念青唐古拉山,寒风从泊龙藏布河谷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某团三连连长郭玉发,身穿旧军装,拄着拐杖,正朝着远处山脚下的国营单嘎果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