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采取这些措施后,我们同印度的贸易关系逐渐活跃起来。在夏秋期间道路畅通季节,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上百头骡马往拉萨运送货物。这不仅补充了部队和群众的需要,也使商家有利可图,促进了上层人士同我们的合作,推动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1952年4月,国家从广东调拨5000吨大米经印度转口运入西藏。这批粮食数量大,运输距离远,中印双方又要几次交接,手续复杂繁琐。为了做好这批大米的转运工作,中央要求西藏派人到印度联系办理。为此西藏工委决定,由军区参谋长李觉和我前往负责办妥这件事。
我们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后,于6月中旬离开拉萨,骑马走了半个月到达亚东,然后经乃堆拉山口出国。我们一行3人都着便装,李参谋长化名吴立平,对外称“经理”,我化名王维如,是“经理”的随员,另有英语翻译赵瑞先。当我们刚进入锡金首府甘托克时,邦达仓商号的主人邦达养丕已在此迎接,由于我们在拉萨早已相识,他仍以“参谋长”、“部长”相称呼,我们当即说明情况。邦达养丕亲自开小汽车把我们接送到中印边境城镇噶伦堡他的公馆居住,并给予热情款待。这使我们省去了途中一些麻烦,第二天,即乘飞机抵加尔各答,又受到我国驻加尔各答领事的接待,然后顺利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住进中国大使馆。
大使馆早已接到外交部的通知,要协助我们完成粮食转运和物资采购任务,已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大使馆的代办申健同志,1936年在延安中央党校时,我当中队长,他是学员。10多年不见,现在异国相会,很亲切。对我们的工作,他十分支持。我和李参谋长商定购物清单,其中有电讯器材、生产用的铁镐铁锹、食品罐头和椰子油等,并按印度市场价做出预算,通过大使馆电台报到中央。中央很快批下来,并将外汇拨给大使馆,申健指定专人迅速将物资购齐,并让在印度的华侨商家“宝元通”承包运送到西藏亚东。有关粮食转运工作,也是在大使馆的帮助下,双方签订转运协议,明确了交接手续关系。
我们在印度只住了半个月,由于得到大使馆的协助,转运大米和采购物资任务均顺利完成。8月初,当我们返回亚东不久,大批物资就源源不断地运入西藏境内。这批粮食和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藏部队和工委机关当时的供应困难,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妄图把我军赶出西藏所采取的饿困阴谋。
我是1954年奉调离藏,到北京国家商业部工作的。现在已是晚年了!每忆起我曾有幸参加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壮举,完成了邓政委赋予的开辟西藏财贸工作的任务,参与创建了西藏第一个国家贸易机构,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心情上自有一种宽慰感。特将这一段经历记述下来,当作史料。
(1997年7月黄可执笔)
第15章 为建设祖国边疆而牺牲的共产党员张福林
赵慎应
在川藏高原上,最使人感动和难忘的,是战士们为开辟川藏公路与险山恶水搏斗的情景。这些过去为了解放祖国广大土地而南征北战的英雄们,今天为了给西南边疆的藏族人民带去繁荣和幸福,提出了“背着公路前进”的口号,他们不顾险山重重和冰雪的封锁,决心要在“世界屋脊”上,开辟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
1951年12月,正是严寒的冬天,进藏部队在海拔5047米的雀儿山上,夜以继日地冒着风雪抢修公路。陡峭的石崖上站不住脚,他们就在石崖上打下钢钎,拴上绳子,把腰捆住,悬在半空中开山凿石。战士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雀儿山上,修出了一条崭新的公路。
在抢修雀儿山公路最紧张的时候,共产党员张福林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永垂不朽的史诗。
共产党员张福林,原是一个500米内百发百中的机枪射手,他曾参加过太原、秦岭、成都等地大小战役10多次。在部队接受进藏任务后,他升任了小炮班长。这次抢修雀儿山公路,他的小炮班担任了爆破任务。他们虽然不分昼夜和雀儿山进行着激烈的“炮战”,但是,一炮只能炸掉不到两立方米的石头,照这样什么时候才能把一座山炸出一条路来呢?当时整个部队都在研究改进放大炮的技术,张福林表现特别积极。他日夜向工程师和战友们学习,终于研究出改善装药方法和利用石缝放炮的办法。他第一炮装药70公斤,炸掉了570立方米的右头,第二炮只装药40公斤,却炸石470多立方米。他“放大炮”的经验,很快在部队中推广开来。
在修路中,张福林曾经得过疟疾病。战士们劝他休息,他说:“我个人发几场疟疾算啥!一斤炸药要20万块钱(旧币),如果放一次冲天炮,国家受的损失可就大了。”12月10日中午,部队已歇工准备集合吃饭。张福林率领着他的小炮班正在忙着装药进行爆破。他一面检查每个炮眼是否够深,一面又接着导火索上的雷管。这时,一块两立方米的石头,突然坠下,打在张福林身上,伤势非常严重,他立刻昏了过去。醒来的时候,他没有呻吟,也没有流泪。他难过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我心里明白我是不能活啦!现在我口袋里还有四万五千块钱(旧币)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另外请你告诉上级党,说我再不能为人民服务啦!”在他说最后两句话时,声音很低很哑,脸上露着痛苦的表情。他看见周围的同志们都在流泪为他痛惜,就振作起精神说:“你们不要看我啦,赶快上工去吧。以后接受我的教训,注意人员安全。”一个钟头后,张福林同志牺牲了……
我们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后,于6月中旬离开拉萨,骑马走了半个月到达亚东,然后经乃堆拉山口出国。我们一行3人都着便装,李参谋长化名吴立平,对外称“经理”,我化名王维如,是“经理”的随员,另有英语翻译赵瑞先。当我们刚进入锡金首府甘托克时,邦达仓商号的主人邦达养丕已在此迎接,由于我们在拉萨早已相识,他仍以“参谋长”、“部长”相称呼,我们当即说明情况。邦达养丕亲自开小汽车把我们接送到中印边境城镇噶伦堡他的公馆居住,并给予热情款待。这使我们省去了途中一些麻烦,第二天,即乘飞机抵加尔各答,又受到我国驻加尔各答领事的接待,然后顺利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住进中国大使馆。
大使馆早已接到外交部的通知,要协助我们完成粮食转运和物资采购任务,已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大使馆的代办申健同志,1936年在延安中央党校时,我当中队长,他是学员。10多年不见,现在异国相会,很亲切。对我们的工作,他十分支持。我和李参谋长商定购物清单,其中有电讯器材、生产用的铁镐铁锹、食品罐头和椰子油等,并按印度市场价做出预算,通过大使馆电台报到中央。中央很快批下来,并将外汇拨给大使馆,申健指定专人迅速将物资购齐,并让在印度的华侨商家“宝元通”承包运送到西藏亚东。有关粮食转运工作,也是在大使馆的帮助下,双方签订转运协议,明确了交接手续关系。
我们在印度只住了半个月,由于得到大使馆的协助,转运大米和采购物资任务均顺利完成。8月初,当我们返回亚东不久,大批物资就源源不断地运入西藏境内。这批粮食和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藏部队和工委机关当时的供应困难,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妄图把我军赶出西藏所采取的饿困阴谋。
我是1954年奉调离藏,到北京国家商业部工作的。现在已是晚年了!每忆起我曾有幸参加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壮举,完成了邓政委赋予的开辟西藏财贸工作的任务,参与创建了西藏第一个国家贸易机构,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心情上自有一种宽慰感。特将这一段经历记述下来,当作史料。
(1997年7月黄可执笔)
第15章 为建设祖国边疆而牺牲的共产党员张福林
赵慎应
在川藏高原上,最使人感动和难忘的,是战士们为开辟川藏公路与险山恶水搏斗的情景。这些过去为了解放祖国广大土地而南征北战的英雄们,今天为了给西南边疆的藏族人民带去繁荣和幸福,提出了“背着公路前进”的口号,他们不顾险山重重和冰雪的封锁,决心要在“世界屋脊”上,开辟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
1951年12月,正是严寒的冬天,进藏部队在海拔5047米的雀儿山上,夜以继日地冒着风雪抢修公路。陡峭的石崖上站不住脚,他们就在石崖上打下钢钎,拴上绳子,把腰捆住,悬在半空中开山凿石。战士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雀儿山上,修出了一条崭新的公路。
在抢修雀儿山公路最紧张的时候,共产党员张福林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永垂不朽的史诗。
共产党员张福林,原是一个500米内百发百中的机枪射手,他曾参加过太原、秦岭、成都等地大小战役10多次。在部队接受进藏任务后,他升任了小炮班长。这次抢修雀儿山公路,他的小炮班担任了爆破任务。他们虽然不分昼夜和雀儿山进行着激烈的“炮战”,但是,一炮只能炸掉不到两立方米的石头,照这样什么时候才能把一座山炸出一条路来呢?当时整个部队都在研究改进放大炮的技术,张福林表现特别积极。他日夜向工程师和战友们学习,终于研究出改善装药方法和利用石缝放炮的办法。他第一炮装药70公斤,炸掉了570立方米的右头,第二炮只装药40公斤,却炸石470多立方米。他“放大炮”的经验,很快在部队中推广开来。
在修路中,张福林曾经得过疟疾病。战士们劝他休息,他说:“我个人发几场疟疾算啥!一斤炸药要20万块钱(旧币),如果放一次冲天炮,国家受的损失可就大了。”12月10日中午,部队已歇工准备集合吃饭。张福林率领着他的小炮班正在忙着装药进行爆破。他一面检查每个炮眼是否够深,一面又接着导火索上的雷管。这时,一块两立方米的石头,突然坠下,打在张福林身上,伤势非常严重,他立刻昏了过去。醒来的时候,他没有呻吟,也没有流泪。他难过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我心里明白我是不能活啦!现在我口袋里还有四万五千块钱(旧币)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另外请你告诉上级党,说我再不能为人民服务啦!”在他说最后两句话时,声音很低很哑,脸上露着痛苦的表情。他看见周围的同志们都在流泪为他痛惜,就振作起精神说:“你们不要看我啦,赶快上工去吧。以后接受我的教训,注意人员安全。”一个钟头后,张福林同志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