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1953年,我们先遣团在仁青岗召开党代会,总结进军、作战、执行《协议》和党的各项政策的经验,接着召开全团庆功大会。当我和一百多位立功干战戴着红花坐在部队前面紧靠主席台的时候,我的眼圈湿润了:那几千里路的先遣急进,雪山冰河,出生人死的枪林弹雨,苦涩腥臭的野菜草根,还有安息在雪山荒原上的许多战友的音容笑貌,一齐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多少战友倒下去了,但是,五星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喜马拉雅山上,鲜艳夺目,永不褪色!
我们从拉萨到后藏首府日喀则、江孜、亚东等地,标志着先遣任务的胜利结束!过去,西藏边睡有边无防。我们进驻亚东,在祖国的西南大门站上岗,那些外国侵略势力任意践踏祖国领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河,从此完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顾我们先遣团进军西藏六千多里的战斗历程,深深感到:党中央、毛主席对进军西藏的一系列指示多么英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多么正确。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进藏初期那种一往无前、奋斗不息的先遣拚搏精神,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艰苦为荣,认真执行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牢记党的民族政策,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多作贡献!
(1982年7月于拉萨)
(原载1983年第6期《星火燎原》)
第11章 两条彩虹会拉萨
刘广润
万里高原上的彩虹是格外绮丽的。
作为进军西藏的一名老战士,每当蓝天上出现彩虹时,我总要想起遥跨在拉萨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两条“彩虹”--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想起修筑两条公路的战斗岁月。
千百年来,西藏同祖国内地之间,隔着重重高山,滔滔激流,阻挡着藏族人民同祖国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藏族人民的神话里、歌谣中,都向往着能在激流上出现金桥,在崇山峻岭间出现平坦的大道。可是,年复一年,直到新中国诞生之时,西藏仍然一条公路都没有。人们从成都到拉萨来回一趟要走一年多,从拉萨经日喀则到江孜,一趟也要一个月余。不知有多少勤劳的藏族人民,赶着耗牛,背着东西,从悬崖峭壁上摔进了汹涌的激流。
为了使西藏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遵照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筑路与生产并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等指示,派出近十万指战员投人了紧张的筑路和繁重的补给运输中,并自己动手开荒生产,与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从进军开始直至1954年底,筑路部队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从成都经雅安到拉萨全长为2416余公里。它翻越了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它跨过了大渡河、雅碧江、金沙江、拉萨河等许多河流。穿过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和人迹罕到的地区。青藏公路,从青海的西宁到拉萨,全长2100公里。这条公路,大都修筑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草原上。它经过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跨过通天河,越过日月山、昆仑山、唐古拉等15座大山,进人拉萨西郊,与川藏公路在布达拉宫前会合。像两条彩虹,飞跨在蓝天上;像两条金色的纽带,把祖国内地和边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像两座幸福的金桥,把共产党和党中央的恩情带给了西藏人民!
饮水莫忘掘井人。这人间的彩虹,幸福的金桥,是党的光辉,人民的创造,是革命战士的血汗和艰辛劳动的结晶。
●最初的立脚点
修筑川藏公路的部队,常年住在垫上树枝和石头的湿地上和雪地上,大雪常常把帐篷压倒,在寒冷和雨雪繁多的日子里,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同志们的热汗和雪花融在一起。同志们都笑着说:“睡的是钢丝床,住的是水晶宫”在摄氏零下二三度的严寒中,在风雪冰雹的袭击下,不停地进行挖土和爆破作业,遇到悬崖绝壁没有下脚的地方,同志们不得不用绳子拴住腰,悬在半空中打炮眼。特等功臣王洪才,在一次探测爆破立足点时,在石崖顶上的大树上拴了一根大长绳,然后就拉着长绳滑下崖去。起初接连下去两次,连巴掌大的地方都找不到,以后又从另一个地方下去,当他刚下到30多米的地方,突然就被一窝野蜂困住,没头没脑地向他蛰来,痛得他急忙向下滑,心一急脚便离开石崖在空中打起转来,他镇静一下,顺着绳子的晃动才一脚踏在一个只有30厘米宽的石坎上。后来部队开凿这个石崖时,就把这个小石坎作了最初的立脚点。随着工程技术创造运动的广泛开展,伴着艰苦顽强的奋斗精神,开山大炮不断轰鸣,新公路段也随着不断伸向远方。
●雀儿山上的英雄班
当公路伸展到新路海,劈头挡住去路的是海拔53加米的雀儿山。时已临近冬季,上级命令部队要在雪封山以前打通雀儿山,把冬季的粮食,在大雪封山以前,运到前方去。这时候,气温猛降,大风像刀子一样在满山上刮着,整个工地都陷在冰水里,脚一伸进去就会冻得不能动弹。就在这个时候,同志们想到前方需要粮食,想到雪封了山,就更不容易动工了,于是,纷纷跳到冰河里作业。有的同志得了雪盲,有的同志浑身浮肿,手上、脸上还裂了一道道血口子。但同志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喊着“早起晚下工,热血挡冷风”的口号,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在打通雀儿山的战斗中,对人们影响最大,教育最深刻的是“筑路英雄”张福林同志。劈开雀儿山的战斗开始后,根据筑路的需要,张福林领导的爆破班为了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的工兵部队学习,不几天工夫,他就带领全班掌握了在坚石、特坚石、孤石、片石上打眼装药技术,成倍地提高了工效。白天,他领着全班在大风雪中奋战。部队收工了,他主动留下来装药点火直到放完了炮,才顺着雪路滑回驻地。夜里,同志们人睡了,他还在清理和整修全班的工具,以便第二天一早好上工。张福林患有贫血症,在雪地上施工,他一直头昏、眼花、呕吐,领导和战友们要送他下山,他坚决不肯。他说:“筑路这样紧张,我怎能下山啊!”
我们从拉萨到后藏首府日喀则、江孜、亚东等地,标志着先遣任务的胜利结束!过去,西藏边睡有边无防。我们进驻亚东,在祖国的西南大门站上岗,那些外国侵略势力任意践踏祖国领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河,从此完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顾我们先遣团进军西藏六千多里的战斗历程,深深感到:党中央、毛主席对进军西藏的一系列指示多么英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多么正确。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进藏初期那种一往无前、奋斗不息的先遣拚搏精神,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艰苦为荣,认真执行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牢记党的民族政策,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多作贡献!
(1982年7月于拉萨)
(原载1983年第6期《星火燎原》)
第11章 两条彩虹会拉萨
刘广润
万里高原上的彩虹是格外绮丽的。
作为进军西藏的一名老战士,每当蓝天上出现彩虹时,我总要想起遥跨在拉萨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两条“彩虹”--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想起修筑两条公路的战斗岁月。
千百年来,西藏同祖国内地之间,隔着重重高山,滔滔激流,阻挡着藏族人民同祖国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藏族人民的神话里、歌谣中,都向往着能在激流上出现金桥,在崇山峻岭间出现平坦的大道。可是,年复一年,直到新中国诞生之时,西藏仍然一条公路都没有。人们从成都到拉萨来回一趟要走一年多,从拉萨经日喀则到江孜,一趟也要一个月余。不知有多少勤劳的藏族人民,赶着耗牛,背着东西,从悬崖峭壁上摔进了汹涌的激流。
为了使西藏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遵照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筑路与生产并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等指示,派出近十万指战员投人了紧张的筑路和繁重的补给运输中,并自己动手开荒生产,与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从进军开始直至1954年底,筑路部队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从成都经雅安到拉萨全长为2416余公里。它翻越了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它跨过了大渡河、雅碧江、金沙江、拉萨河等许多河流。穿过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和人迹罕到的地区。青藏公路,从青海的西宁到拉萨,全长2100公里。这条公路,大都修筑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草原上。它经过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跨过通天河,越过日月山、昆仑山、唐古拉等15座大山,进人拉萨西郊,与川藏公路在布达拉宫前会合。像两条彩虹,飞跨在蓝天上;像两条金色的纽带,把祖国内地和边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像两座幸福的金桥,把共产党和党中央的恩情带给了西藏人民!
饮水莫忘掘井人。这人间的彩虹,幸福的金桥,是党的光辉,人民的创造,是革命战士的血汗和艰辛劳动的结晶。
●最初的立脚点
修筑川藏公路的部队,常年住在垫上树枝和石头的湿地上和雪地上,大雪常常把帐篷压倒,在寒冷和雨雪繁多的日子里,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同志们的热汗和雪花融在一起。同志们都笑着说:“睡的是钢丝床,住的是水晶宫”在摄氏零下二三度的严寒中,在风雪冰雹的袭击下,不停地进行挖土和爆破作业,遇到悬崖绝壁没有下脚的地方,同志们不得不用绳子拴住腰,悬在半空中打炮眼。特等功臣王洪才,在一次探测爆破立足点时,在石崖顶上的大树上拴了一根大长绳,然后就拉着长绳滑下崖去。起初接连下去两次,连巴掌大的地方都找不到,以后又从另一个地方下去,当他刚下到30多米的地方,突然就被一窝野蜂困住,没头没脑地向他蛰来,痛得他急忙向下滑,心一急脚便离开石崖在空中打起转来,他镇静一下,顺着绳子的晃动才一脚踏在一个只有30厘米宽的石坎上。后来部队开凿这个石崖时,就把这个小石坎作了最初的立脚点。随着工程技术创造运动的广泛开展,伴着艰苦顽强的奋斗精神,开山大炮不断轰鸣,新公路段也随着不断伸向远方。
●雀儿山上的英雄班
当公路伸展到新路海,劈头挡住去路的是海拔53加米的雀儿山。时已临近冬季,上级命令部队要在雪封山以前打通雀儿山,把冬季的粮食,在大雪封山以前,运到前方去。这时候,气温猛降,大风像刀子一样在满山上刮着,整个工地都陷在冰水里,脚一伸进去就会冻得不能动弹。就在这个时候,同志们想到前方需要粮食,想到雪封了山,就更不容易动工了,于是,纷纷跳到冰河里作业。有的同志得了雪盲,有的同志浑身浮肿,手上、脸上还裂了一道道血口子。但同志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喊着“早起晚下工,热血挡冷风”的口号,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在打通雀儿山的战斗中,对人们影响最大,教育最深刻的是“筑路英雄”张福林同志。劈开雀儿山的战斗开始后,根据筑路的需要,张福林领导的爆破班为了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的工兵部队学习,不几天工夫,他就带领全班掌握了在坚石、特坚石、孤石、片石上打眼装药技术,成倍地提高了工效。白天,他领着全班在大风雪中奋战。部队收工了,他主动留下来装药点火直到放完了炮,才顺着雪路滑回驻地。夜里,同志们人睡了,他还在清理和整修全班的工具,以便第二天一早好上工。张福林患有贫血症,在雪地上施工,他一直头昏、眼花、呕吐,领导和战友们要送他下山,他坚决不肯。他说:“筑路这样紧张,我怎能下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