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七月的一个晚上,半夜突然传来“涨水了!”的呼喊声,大家翻身起来赶赴现场抢险。谭政委跟大家一样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人们奋战3个多小时,才把洪水堵住。为此,又增修了拉萨河防洪堤坝。
最近查到我当时写的生产简报,上面记载了生产开荒的业绩:到1952年6月为止,共开荒地2800亩,积肥250多万斤,自编背粪筐664个,播种2500亩,修水渠2070米,挖土43100立方米,修防水堤1886米。
在此基础上,谭政委指示:成立八一农场。与此同时,工委系统成立七一农业实验场。各单位开垦的土地,一部分自办种菜养猪基地,大部分归农场统一经营。抽调了一部分战士组成生产队,由王小虎任大队长,贾好同、刘国玺同志任副大队长(王小虎同志调走后主要由贾好同负责)。修起了以罐头盒铁皮作顶篷的简易土房为场部,搭起了木架大门,横悬起谭政委亲笔题写的“西藏军区八一农场”场牌。8月1日建军节,在欢庆丰收的同时,宣布了西藏军区八一农场正式成立。
八一农场筹办,贾好同同志做了许多具体工作,贾好同调走后,主要由刘国玺同志负责,为第一任场长。农场成立一个月后,已有专职人员308名,种植有大春作物2500亩、菜地30亩、花圃2亩(有花卉20余种)、苗圃半亩(有树苗2500多株),饲养骡马、毛驴79头,牛103头,羊230只,猪82头,建房31间,自制犁、耙等农具160多件,建石灰窑1座(一窑可出石灰3万多斤)、酿造作坊和点心房各1个。农场建设已初具规模。
1953年,军区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后,部队开展了“长期建藏”思想教育,干部战士纷纷表决心,集体向毛主席上书:长期建设西藏。部分老战士志愿复员在八一农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这批老兵成为农场的骨干,有些成长为领导干部,有的同藏族姑娘结了婚,真正地“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了。
1953年还吸收了第一批藏族农工--百余名流浪孤儿。他们的父母多为外地贫苦农牧民,千里迢迢朝圣到达拉萨市后无法返回,所生育的子女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旧西藏地方政府从不管他们的死活。当谭政委提出把其中一些10几岁的孤儿收容到农场安置时,藏政府也未加阻挠。这些孤儿到农场后,生活有了保障。谭政委对他们特别关心,亲自给他们讲话,指示专人教他们学文化。经过教育训练和劳动锻炼,后来他们当中许多人成长为熟练的农业工人,有的成为农业技术员和农场管理干部,有的送到民族学院毕业后还当上了县长、地委书记。
●不寻常的收获
我们的同志多是农民子弟,不仅特别能吃苦,也有生产经验。在被开垦的处女地上,精耕细作,普遍施肥,加上高原地区充足的光照,拉萨河畔水利条件也好,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未查到总计数字)。青稞小麦亩产200多斤,比当时老百姓种的强得多;蔬菜4月中旬就能吃得上,5月中旬就达到足食了。萝卜大的25斤,莲花白大的30来斤。到1952年底,随着采购、运输的加强,1953年中央又经印度运进了。批大米,供应状况得到了改善,基本上能吃饱肚子,粮食问题缓解了。
秋收后,军区直属队在生产工地现场召开了庆丰收大会,表扬了评选出来的106名劳动模范。谭政委特别高兴,再次亲临讲话。同志们欢呼雀跃,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劳动模范中最突出的是年逾半百的李凤龄同志。他是河南通许县人,在豫皖苏和进军西藏途中给军区首长喂马,听了生产动员报告后主动要求参加,开荒中不怕苦不怕累,创造了优异的成绩。谭政委称赞他“长期建藏”思想好,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生活上也很关心他,还把自己的皮袄送给他御寒。
军直机关部队开荒生产的成功和严守政策纪律的实际行动,影响了群众,促进了统战工作。人们奔走相告,不断有僧俗群众来农场参观。他们看到遍地翻滚的麦浪、绿油油的青菜,赞叹解放军“神通广大”,是“新汉人”。记得有一位年已古稀的老喇嘛,听说解放军种的大萝卜一个有二三十斤重,让小喇嘛搀扶着也下山来看奇迹了。
谭政委说,我们生产的蔬菜是“政治蔬菜”、“政治萝卜”,便邀请上层人士到农场参观。阿沛夫妇、饶克夏夫妇、郎堆、雪康、拉鲁等,以及三大寺的大喇嘛,青年、妇女爱国联谊会的进步青年,还有达赖喇嘛的母亲、姐姐等,都络绎不绝地来参观了。谭政委还指示农场不时赠送一些细菜给他们尝鲜。
我们开荒生产出粮食、蔬菜还起了示范作用,免费给群众送种子。有的贵族也在庭院种起了蔬菜。应藏军的要求,帮第一代本办了一个百亩蔬菜农场,为第二、第四代本各培训5名士兵学会温室蔬菜栽培法,还赠送他们一批农具。开荒生产显示了我军扎根西藏的决心和力量,爱国上层人士受到鼓舞,反动分子找不到任何攻击我们的借口,只有哀叹饿困阴谋的失败。
随着统战工作的开展,达赖的母亲把她在曲水的一块500亩的土地让给了八一农场,类乌宗的宗本朗杰也把该宗的几百亩地拨给了农场使用,农场的生产面积逐步扩大。
记忆犹新的还有,1953、1954年,部队“向文化大进军”,为文盲、文化程度低的干部战士进行文化速成教育,“入学”的干部战士边开荒边学习文化。生产劳动时歌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上课学文化时一片读书声。在谭政委等军区首长领导下,我们办成了亦军亦农亦学的大学校。
最近查到我当时写的生产简报,上面记载了生产开荒的业绩:到1952年6月为止,共开荒地2800亩,积肥250多万斤,自编背粪筐664个,播种2500亩,修水渠2070米,挖土43100立方米,修防水堤1886米。
在此基础上,谭政委指示:成立八一农场。与此同时,工委系统成立七一农业实验场。各单位开垦的土地,一部分自办种菜养猪基地,大部分归农场统一经营。抽调了一部分战士组成生产队,由王小虎任大队长,贾好同、刘国玺同志任副大队长(王小虎同志调走后主要由贾好同负责)。修起了以罐头盒铁皮作顶篷的简易土房为场部,搭起了木架大门,横悬起谭政委亲笔题写的“西藏军区八一农场”场牌。8月1日建军节,在欢庆丰收的同时,宣布了西藏军区八一农场正式成立。
八一农场筹办,贾好同同志做了许多具体工作,贾好同调走后,主要由刘国玺同志负责,为第一任场长。农场成立一个月后,已有专职人员308名,种植有大春作物2500亩、菜地30亩、花圃2亩(有花卉20余种)、苗圃半亩(有树苗2500多株),饲养骡马、毛驴79头,牛103头,羊230只,猪82头,建房31间,自制犁、耙等农具160多件,建石灰窑1座(一窑可出石灰3万多斤)、酿造作坊和点心房各1个。农场建设已初具规模。
1953年,军区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后,部队开展了“长期建藏”思想教育,干部战士纷纷表决心,集体向毛主席上书:长期建设西藏。部分老战士志愿复员在八一农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这批老兵成为农场的骨干,有些成长为领导干部,有的同藏族姑娘结了婚,真正地“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了。
1953年还吸收了第一批藏族农工--百余名流浪孤儿。他们的父母多为外地贫苦农牧民,千里迢迢朝圣到达拉萨市后无法返回,所生育的子女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旧西藏地方政府从不管他们的死活。当谭政委提出把其中一些10几岁的孤儿收容到农场安置时,藏政府也未加阻挠。这些孤儿到农场后,生活有了保障。谭政委对他们特别关心,亲自给他们讲话,指示专人教他们学文化。经过教育训练和劳动锻炼,后来他们当中许多人成长为熟练的农业工人,有的成为农业技术员和农场管理干部,有的送到民族学院毕业后还当上了县长、地委书记。
●不寻常的收获
我们的同志多是农民子弟,不仅特别能吃苦,也有生产经验。在被开垦的处女地上,精耕细作,普遍施肥,加上高原地区充足的光照,拉萨河畔水利条件也好,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未查到总计数字)。青稞小麦亩产200多斤,比当时老百姓种的强得多;蔬菜4月中旬就能吃得上,5月中旬就达到足食了。萝卜大的25斤,莲花白大的30来斤。到1952年底,随着采购、运输的加强,1953年中央又经印度运进了。批大米,供应状况得到了改善,基本上能吃饱肚子,粮食问题缓解了。
秋收后,军区直属队在生产工地现场召开了庆丰收大会,表扬了评选出来的106名劳动模范。谭政委特别高兴,再次亲临讲话。同志们欢呼雀跃,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劳动模范中最突出的是年逾半百的李凤龄同志。他是河南通许县人,在豫皖苏和进军西藏途中给军区首长喂马,听了生产动员报告后主动要求参加,开荒中不怕苦不怕累,创造了优异的成绩。谭政委称赞他“长期建藏”思想好,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生活上也很关心他,还把自己的皮袄送给他御寒。
军直机关部队开荒生产的成功和严守政策纪律的实际行动,影响了群众,促进了统战工作。人们奔走相告,不断有僧俗群众来农场参观。他们看到遍地翻滚的麦浪、绿油油的青菜,赞叹解放军“神通广大”,是“新汉人”。记得有一位年已古稀的老喇嘛,听说解放军种的大萝卜一个有二三十斤重,让小喇嘛搀扶着也下山来看奇迹了。
谭政委说,我们生产的蔬菜是“政治蔬菜”、“政治萝卜”,便邀请上层人士到农场参观。阿沛夫妇、饶克夏夫妇、郎堆、雪康、拉鲁等,以及三大寺的大喇嘛,青年、妇女爱国联谊会的进步青年,还有达赖喇嘛的母亲、姐姐等,都络绎不绝地来参观了。谭政委还指示农场不时赠送一些细菜给他们尝鲜。
我们开荒生产出粮食、蔬菜还起了示范作用,免费给群众送种子。有的贵族也在庭院种起了蔬菜。应藏军的要求,帮第一代本办了一个百亩蔬菜农场,为第二、第四代本各培训5名士兵学会温室蔬菜栽培法,还赠送他们一批农具。开荒生产显示了我军扎根西藏的决心和力量,爱国上层人士受到鼓舞,反动分子找不到任何攻击我们的借口,只有哀叹饿困阴谋的失败。
随着统战工作的开展,达赖的母亲把她在曲水的一块500亩的土地让给了八一农场,类乌宗的宗本朗杰也把该宗的几百亩地拨给了农场使用,农场的生产面积逐步扩大。
记忆犹新的还有,1953、1954年,部队“向文化大进军”,为文盲、文化程度低的干部战士进行文化速成教育,“入学”的干部战士边开荒边学习文化。生产劳动时歌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上课学文化时一片读书声。在谭政委等军区首长领导下,我们办成了亦军亦农亦学的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