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我忘不了探察“鸽”冰川的齐树椿工程师和他的伙伴们。他们明明知道任务艰巨,仍冒着生命的危险从容前去。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于度外,涉险而上,勘察冰川沟谷,终于掌握了有关“鸽”冰川的第一手资料。
我忘不了指挥强渡怒江天险的工程师张天翔。这位外号人称“张大胆”的秀才,其实是个尊重科学的精明人。当时在怒江上架桥和渡过怒江的关键,是从东岸往西岸拉过一根铁丝。因为怒江水深流急,多次尝试失败,冒险到达西岸的李文炎等同志,栖身石崖,忍饥受冻,情况危急。那时候的“张大胆”,久久在江边徘徊,看水路,察水情,经过科学的分析把铁丝拴在木筏上,凭借水势一举飘渡成功!
我忘不了桥梁专家黄渭泉。他个子高大魁梧,作风坚定而严谨,像一位久经锻炼的军人,把重担子压在他肩上叫人放心。这位桥工大队长和他的战友们都是一些指挥河水让路的人。他们在青衣江、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高原凶龙身上,造起了数十座大桥小桥。在昌都架桥时正是高原地冻三尺,滴水成冰的隆冬,班长肖代庆等同志,打破坚冰,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一次又一次地完成水下作业。当时,我看到他们镇定从容的样子,心里热乎乎的,既尊敬又心疼他们。
我忘不了总工程师李昌源。这位精干的高级知识分子,做事说话总是那么有板有眼。他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不少疑难问题。1954年夏天,我们在波密遇到罕见的多雨季节,30多公里的公路遭到严重冲毁。那时候的李昌源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为公路改线几乎天天早出晚归,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他们用科学知识和经验,在筑路中闯过了许多难关,从困难中争取时间使川藏公路提前全线通车。
在长达5年的施工中,许多老同志拜工程技术人员为师,发奋学习科学技术,很多人成了内行的领导。我们修建司令部的政委,我的同甘共苦的战友穰明德同志,就是这方面的模范。这位裁缝出身的红军老战士,踏实肯干,勤奋好学,指挥筑路大军果敢坚定,善于总结筑路经验用于实践。他主持编写的三本公路工程专著,被中央交通部列为援外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读书目。科学是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是我们修路中驯服高原山山水水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三)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靠的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集体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在西藏兴办一切事业的基础。修筑川藏公路的军民员工来自17个兄弟民族,为了共同建设新西藏,建设祖国边疆,他们团结一致,互助互爱,互教互学,携手并肩架起了连接西藏和祖国内地的“金桥”。那时候,西藏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改革,但具有爱国传统的藏族人民冲破反动势力的重重阻挠,出动两万多人和近10万头牲畜参加修路和支援运输,同其他民族筑路员工一起,用血汗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许多藏族上层朋友参加了修路领导工作,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热爱祖国,与我们结下了友谊。闻名于川藏线上的运输模范曲梅巴贞的事迹,一直使我深受感动和难以忘怀。她起早贪黑、星夜兼程地赶着耗牛往来于乱石纵横、举步艰难的冰川狭谷,身披风雨霜雪,把一批又一批各族筑路员工所急需的粮食运到工地。途中,当遇到暴雨、大雪的时候,她就脱下身上的氆氇衣盖在粮食驮子上面;当行走在陡峭狭窄的山路上,耗牛背上的粮食驮子被崖壁撞翻,掉到深不见底的狭谷时,她就毅然冒着生命危险,脚踏流沙,头顶飞石,把粮食驮子找回来,背着运往工地。支援运输的许许多多藏族同胞也都像曲梅巴贞那样,十分爱惜军粮。他们说:“保护一粒粮食,就能保证筑路的金珠玛米向前多走一步,早日把公路修到拉萨!”“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靠的是11万筑路人员的智慧、毅力和自觉的献身精神。5年间,他们为写这部创业史,忍受了罕见的艰难困苦,克服了罕见的重重险阻,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漫长的川藏公路线上,到处都渗透着筑路志士的汗水,许多地方洒下了筑路志士的鲜血。有3000人献出了生命,还有比这更多的人因工负伤、因劳成疾。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大批有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才在西藏高原这样亘古荒凉的地方,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川藏和青藏公路都是公路修建史上的奇迹,但并不是神话。神话是杜撰出来的,奇迹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川藏、青藏公路这个奇迹,是广大筑路员工和藏族人民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依靠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各方面的帮助,流血流汗,艰苦奋战5年,共同创造出来的。两条公路全线通车之后,又经过连年的整治改建,公路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在建设新西藏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川藏公路已部分改建为黑色路面,青藏公路已改建为黑色路面。这些工程都是后来的千千万万筑路员工完成的。他们也无愧是奇迹创造者和建设新西藏的功臣。
(1984年12月25日)
第06章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文
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一九五〇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一九五〇年六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时通车拉萨。
我忘不了指挥强渡怒江天险的工程师张天翔。这位外号人称“张大胆”的秀才,其实是个尊重科学的精明人。当时在怒江上架桥和渡过怒江的关键,是从东岸往西岸拉过一根铁丝。因为怒江水深流急,多次尝试失败,冒险到达西岸的李文炎等同志,栖身石崖,忍饥受冻,情况危急。那时候的“张大胆”,久久在江边徘徊,看水路,察水情,经过科学的分析把铁丝拴在木筏上,凭借水势一举飘渡成功!
我忘不了桥梁专家黄渭泉。他个子高大魁梧,作风坚定而严谨,像一位久经锻炼的军人,把重担子压在他肩上叫人放心。这位桥工大队长和他的战友们都是一些指挥河水让路的人。他们在青衣江、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高原凶龙身上,造起了数十座大桥小桥。在昌都架桥时正是高原地冻三尺,滴水成冰的隆冬,班长肖代庆等同志,打破坚冰,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一次又一次地完成水下作业。当时,我看到他们镇定从容的样子,心里热乎乎的,既尊敬又心疼他们。
我忘不了总工程师李昌源。这位精干的高级知识分子,做事说话总是那么有板有眼。他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不少疑难问题。1954年夏天,我们在波密遇到罕见的多雨季节,30多公里的公路遭到严重冲毁。那时候的李昌源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为公路改线几乎天天早出晚归,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他们用科学知识和经验,在筑路中闯过了许多难关,从困难中争取时间使川藏公路提前全线通车。
在长达5年的施工中,许多老同志拜工程技术人员为师,发奋学习科学技术,很多人成了内行的领导。我们修建司令部的政委,我的同甘共苦的战友穰明德同志,就是这方面的模范。这位裁缝出身的红军老战士,踏实肯干,勤奋好学,指挥筑路大军果敢坚定,善于总结筑路经验用于实践。他主持编写的三本公路工程专著,被中央交通部列为援外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读书目。科学是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是我们修路中驯服高原山山水水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三)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靠的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集体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在西藏兴办一切事业的基础。修筑川藏公路的军民员工来自17个兄弟民族,为了共同建设新西藏,建设祖国边疆,他们团结一致,互助互爱,互教互学,携手并肩架起了连接西藏和祖国内地的“金桥”。那时候,西藏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改革,但具有爱国传统的藏族人民冲破反动势力的重重阻挠,出动两万多人和近10万头牲畜参加修路和支援运输,同其他民族筑路员工一起,用血汗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许多藏族上层朋友参加了修路领导工作,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热爱祖国,与我们结下了友谊。闻名于川藏线上的运输模范曲梅巴贞的事迹,一直使我深受感动和难以忘怀。她起早贪黑、星夜兼程地赶着耗牛往来于乱石纵横、举步艰难的冰川狭谷,身披风雨霜雪,把一批又一批各族筑路员工所急需的粮食运到工地。途中,当遇到暴雨、大雪的时候,她就脱下身上的氆氇衣盖在粮食驮子上面;当行走在陡峭狭窄的山路上,耗牛背上的粮食驮子被崖壁撞翻,掉到深不见底的狭谷时,她就毅然冒着生命危险,脚踏流沙,头顶飞石,把粮食驮子找回来,背着运往工地。支援运输的许许多多藏族同胞也都像曲梅巴贞那样,十分爱惜军粮。他们说:“保护一粒粮食,就能保证筑路的金珠玛米向前多走一步,早日把公路修到拉萨!”“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靠的是11万筑路人员的智慧、毅力和自觉的献身精神。5年间,他们为写这部创业史,忍受了罕见的艰难困苦,克服了罕见的重重险阻,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漫长的川藏公路线上,到处都渗透着筑路志士的汗水,许多地方洒下了筑路志士的鲜血。有3000人献出了生命,还有比这更多的人因工负伤、因劳成疾。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大批有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才在西藏高原这样亘古荒凉的地方,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川藏和青藏公路都是公路修建史上的奇迹,但并不是神话。神话是杜撰出来的,奇迹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川藏、青藏公路这个奇迹,是广大筑路员工和藏族人民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依靠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各方面的帮助,流血流汗,艰苦奋战5年,共同创造出来的。两条公路全线通车之后,又经过连年的整治改建,公路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在建设新西藏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川藏公路已部分改建为黑色路面,青藏公路已改建为黑色路面。这些工程都是后来的千千万万筑路员工完成的。他们也无愧是奇迹创造者和建设新西藏的功臣。
(1984年12月25日)
第06章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文
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一九五〇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一九五〇年六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时通车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