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我到俘虏收容所的医务所的那一天,中国医务人员正在为被俘印军人员检查身体。人们进进出出,笑声不断。一个中等身材的的被俘印军士兵在检查结束时,用自己的前额俯贴在中国医生的手背上,反复地讲:“非常感谢!”这个来自印度北方邦的22岁的青年,在印度军队里长期患糖尿病,没有很好治疗,非常痛苦。他来到收容所以后,很快被送进了医院,经过中国医生精心治疗,病情有了很大好转。一个被俘印军士兵来到收容所的医务所求医,他自称头部胀痛、鼻道发痒。但是检查不出是什么病。经过仔细询问,他才把发病原因说了出来。原来,这个印军士兵被俘前在林间露宿,有一个小动物钻进了鼻孔。中国医生听了他的叙述,决定让他住院进行详细观察检查,并且用各种药物对他的鼻道进行刺激。不久,果然从他的鼻道里取出来一条肥胖的蚂蟥。
在收容所里,记者还接触了向我边防部队发动进攻而被俘的父子俩。父亲头发已经花白了。他是在儿子参加印度军队不久跑去看他,因为缺少路费无法回家,才被迫参加印度军队的。父子俩被俘以后,收容所当局让他们住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有一次,父亲患了病,儿子正要把父亲送到医务所治疗,中国工作人员却带着医生来了。中国医生每天3次跑来给他医治。中国工作人员亲自为他煮甜茶,炸鸡蛋饼,还送糖和奶粉给他吃。父亲病愈以后,父子俩双双来向中国工作人员和中国医生道谢。父亲拉着中国工作人员的手说:“你们一个个心肠都像菩萨一样!”儿子急忙补充说:“不,你们比菩萨更好!”
许多印军被俘人员告诉我,他们将把在中国的这段生活当作自己最值得回忆的经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士兵在一长达4000字的文章里写道:“中国啊,中国,只有当我在你的怀抱里生活了这段日子以后,我才真正体味到你的甜蜜。”还有一个重伤垂危被中国医生救活的被俘印军人员说:“我到死也不会忘记,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回国后,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一定要凭着一个基督教徒的良心作证:中国政府和人民待我们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没有仇恨,只有友情!”
(据新华社1963年5月23日电)
[作者简介:郭超人,原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现任新华总社社长。]
第49章 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中的后勤保障
陈荻整理
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是在高山峡谷密林地区进行的,交通极为困难。部队所需物资,除木料、柴草外,都不能就地补给,全靠深远后方运补,加上有的部队和物资还来自内地,因此,后勤保障任务极为复杂繁重。刘伯承元帅曾电示西藏军区强调指出:“此次战役的结局取决于后方补给的程度。”
(一)
西藏军区为了完成作战后勤保障任务,在预定作战方向上,本着尽量前伸和多点梯次配置的原则,贮足了战备物资,以及时对部队实施补给。在山南方向贮备了一个师40天的主副食、两个基数的弹药和柴、草、马料、酥油、糟把以及修路料具等物资;在察隅方向准备了1500人所需各种物资。并准备了能运送一个师的汽车和保障一个师作战的民工、民畜,赶制了轻型驮鞍、帐篷、小油桶等作战急需物资。同时组织部队、民工抢修了几个地段的公路,加修了骡马道。为适应作战需要,组建了强有力的后方组织机构,军区以陈明义、赵文进副司令员分别负责整个东线战场及达旺方向的后方指挥。先后抽调干部、战士540名(不含医院)组成西藏军区前指后勤部、丁指后勤部和419部队后勤部,组织实施达旺、瓦弄方向的战役后勤保障。里米金、梅楚卡各约一个团作战方向的后勤保障工作,分别由山南、林芝分区后勤部全力组织实施。与此同时,组建了47个兵站、转运站、补给站以及与任务相适应的警装分队、道路勤务分队和通信分队。一个多月的作战,共动用军车868台,地方支援876台次,前送后运参战部队、物资、民工等,共行驶683.23万车公里,前运物资1.1万余吨,回运物资5,000余吨。在医疗救护上,调动6个医院共925名医务人员,扩大收容25田床位,并组成6个医疗队、7个医疗组。共收治伤员1,561名,伤病俘729名,伤病马113匹,并组织一定力量参加了打扫战场、移交战缴物资和战俘等工作。基本上达到了开得动、打得响、供得上、救得下、修得好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作战保障任务。连西方国家的军事评论家们也不得不叹服“中国供应工作做的十分出色”,“在这样一个地区,供应这样一支军队,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二)
此次自卫反击作战,除西藏军区部队参战外,区外部队进藏参战则在2,000公里以外,而部队又多是由分散执勤、训练、生产迅速集结,仓促转人作战行动的。
遵照中央军委命令,54军军指率130师及134、135师高炮营,于1962年10月人藏。130师参加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任务。炮兵540团参加达旺地区反击作战。部队分两路向西藏开进。一部由四川乘汽车沿川藏公路开进时,由汽车17团、20团和1个独立汽车营担任输送任务;一部(炮兵)由四川乘火车抵柳园,再转乘汽车沿青藏公路疾进,由汽车一团、三团担任输送任务。为保证部队按时出发,成都军区后勤部和总后重庆办事处按总参10月9日命令,对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及时筹措物资,突击整修车辆,检修武器装备,运补各种物资。经过短短36小时的日夜奋战,将补给该部的各种装备、物资、器材共597吨,全部运到部队驻地,输送部队的车辆亦于部队出发前到达各起运点,保证了部队按计划提前一天开始出动。
在收容所里,记者还接触了向我边防部队发动进攻而被俘的父子俩。父亲头发已经花白了。他是在儿子参加印度军队不久跑去看他,因为缺少路费无法回家,才被迫参加印度军队的。父子俩被俘以后,收容所当局让他们住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有一次,父亲患了病,儿子正要把父亲送到医务所治疗,中国工作人员却带着医生来了。中国医生每天3次跑来给他医治。中国工作人员亲自为他煮甜茶,炸鸡蛋饼,还送糖和奶粉给他吃。父亲病愈以后,父子俩双双来向中国工作人员和中国医生道谢。父亲拉着中国工作人员的手说:“你们一个个心肠都像菩萨一样!”儿子急忙补充说:“不,你们比菩萨更好!”
许多印军被俘人员告诉我,他们将把在中国的这段生活当作自己最值得回忆的经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士兵在一长达4000字的文章里写道:“中国啊,中国,只有当我在你的怀抱里生活了这段日子以后,我才真正体味到你的甜蜜。”还有一个重伤垂危被中国医生救活的被俘印军人员说:“我到死也不会忘记,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回国后,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一定要凭着一个基督教徒的良心作证:中国政府和人民待我们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没有仇恨,只有友情!”
(据新华社1963年5月23日电)
[作者简介:郭超人,原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现任新华总社社长。]
第49章 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中的后勤保障
陈荻整理
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是在高山峡谷密林地区进行的,交通极为困难。部队所需物资,除木料、柴草外,都不能就地补给,全靠深远后方运补,加上有的部队和物资还来自内地,因此,后勤保障任务极为复杂繁重。刘伯承元帅曾电示西藏军区强调指出:“此次战役的结局取决于后方补给的程度。”
(一)
西藏军区为了完成作战后勤保障任务,在预定作战方向上,本着尽量前伸和多点梯次配置的原则,贮足了战备物资,以及时对部队实施补给。在山南方向贮备了一个师40天的主副食、两个基数的弹药和柴、草、马料、酥油、糟把以及修路料具等物资;在察隅方向准备了1500人所需各种物资。并准备了能运送一个师的汽车和保障一个师作战的民工、民畜,赶制了轻型驮鞍、帐篷、小油桶等作战急需物资。同时组织部队、民工抢修了几个地段的公路,加修了骡马道。为适应作战需要,组建了强有力的后方组织机构,军区以陈明义、赵文进副司令员分别负责整个东线战场及达旺方向的后方指挥。先后抽调干部、战士540名(不含医院)组成西藏军区前指后勤部、丁指后勤部和419部队后勤部,组织实施达旺、瓦弄方向的战役后勤保障。里米金、梅楚卡各约一个团作战方向的后勤保障工作,分别由山南、林芝分区后勤部全力组织实施。与此同时,组建了47个兵站、转运站、补给站以及与任务相适应的警装分队、道路勤务分队和通信分队。一个多月的作战,共动用军车868台,地方支援876台次,前送后运参战部队、物资、民工等,共行驶683.23万车公里,前运物资1.1万余吨,回运物资5,000余吨。在医疗救护上,调动6个医院共925名医务人员,扩大收容25田床位,并组成6个医疗队、7个医疗组。共收治伤员1,561名,伤病俘729名,伤病马113匹,并组织一定力量参加了打扫战场、移交战缴物资和战俘等工作。基本上达到了开得动、打得响、供得上、救得下、修得好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作战保障任务。连西方国家的军事评论家们也不得不叹服“中国供应工作做的十分出色”,“在这样一个地区,供应这样一支军队,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二)
此次自卫反击作战,除西藏军区部队参战外,区外部队进藏参战则在2,000公里以外,而部队又多是由分散执勤、训练、生产迅速集结,仓促转人作战行动的。
遵照中央军委命令,54军军指率130师及134、135师高炮营,于1962年10月人藏。130师参加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任务。炮兵540团参加达旺地区反击作战。部队分两路向西藏开进。一部由四川乘汽车沿川藏公路开进时,由汽车17团、20团和1个独立汽车营担任输送任务;一部(炮兵)由四川乘火车抵柳园,再转乘汽车沿青藏公路疾进,由汽车一团、三团担任输送任务。为保证部队按时出发,成都军区后勤部和总后重庆办事处按总参10月9日命令,对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及时筹措物资,突击整修车辆,检修武器装备,运补各种物资。经过短短36小时的日夜奋战,将补给该部的各种装备、物资、器材共597吨,全部运到部队驻地,输送部队的车辆亦于部队出发前到达各起运点,保证了部队按计划提前一天开始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