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们部队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康藏公路的修筑。在进军之前——并为了进军的需要——即着手经雅安至甘孜段的抢修;在进军中,又一面进军,一面进行了抢修。同时,组织了庞大的后方部队,更有计划地进行了康藏公路的修筑;进军部队抵达拉萨后,以部队为主并发动了广大的藏族人民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了康藏公路西段的修筑工程。

  我们部队是由长期执行战斗任务而转入工程建设的。在这个崭新的任务面前,不仅不懂科学和工程技术,就是连工程上的一些名称、术语也不知道,我们施工的方法只是依靠着低劣的手工工具,进行笨重的体力劳动。

  我们部队在党的教育下,本着毛主席“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投入长期、连续、紧张的施工,高度发挥了人民军队的劳动热情,并以战斗的姿态与大自然展开了搏斗。在十日九风雨的二郎山上,部队终日冒着细雨,穿着淋湿了的衣服,在泥泞中施工,特别与山洪,塌方进行了斗争。在大渡河施工,部队在寒冷刺骨的大水中打椿架桥,在风雪交加的折多山上,部队整日爬上悬岩开凿石方,在打通5300多米的雀儿山时,正值严冬十一二月份大雪封山的季节,满山覆盖着白皑皑的大雪,气温白天多在零下七度,夜间在零下三十度以下,地冻三尺,洋镐铁锹,下不了土,每天每人工效不到0.3方,为了在封山前开好这条公路,同志们曾从很远的山下背柴上山,一边灼解冰冻一边施工,同时,在施工中很多同志的手、脸冻裂口了,他们抹些“凡士林”,仍不停的施工。在大家的努力下,雀儿山终于打通了。在色霁拉山、达马拉和金沙江施工时,由于冬天寒冷,同志们的衣服和头发上结满了冰霜。在年拉山和浪拉山施工时,从早到晚风沙弥天,同志们成了泥人,风镜也失去了效用,同志们曾用沙布蒙在头上,仍然坚持施工。在怒江,高山谷深,水流湍急,且水上既没桥梁也没船只,公路由此通过,困难重重,同志们首先与怒江急流进行了战斗——完成了抢渡怒江的任务。过江之后,两岸沿线约20余公里是人迹罕至,未经勘测,也没标高的所谓“飞线”工程。部队又进行探险,攀上了高山陡壁,探出了路线,使之顺利投入施工,并提前51天完成了任务。公路伸至波密地区,工程更加艰巨、复杂,有大山,有森林,有流沙,有泥沼和沮洳地带。由于接近亚热带地区,且各种毒虫较多,尤其早蚂蝗,一不注意便钻进了腿上吸吮着血,同志们给它起了名字叫“缺德虫”。但是,同志们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什么都不怕,他们忍受了这些痛苦,特别又遇到了少有的大雨季节,山洪暴发,在冰川地带施工,曾经把部分修好的路基,架好的桥梁也给几度冲毁了,但同志们并没有畏缩,与山洪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高寒的色霁拉山上,同志们也是在风雪中完成了任务。在康藏公路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工程——拉萨大桥的修架中,同志们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一切与宽大的拉萨河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我们部队在这些艰巨的施工任务中,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提出了不同的英雄口号。如在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开初提出了“吃大苦出大力”的口号,“艰苦就是光荣,顽强就能胜利”,在二郎山施工,提出了“不劈开二郎山不收兵!”在山洪和塌方面前,提出了“与山洪作战!与塌方斗争!”在艰巨的雀儿山施工任务中,提出了“坚决劈开雀儿山!”“雀儿山再高,没有我们的信心高!”“雀儿山的风雪大,有我们的热血抵挡它!”“雀儿山石头再坚,没有我们意志坚!”在波密地区的高山洪水面前,提出了“让高山低头,让洪水让路!”这些英雄的口号,在困难中起了很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

  在部队艰苦的施工任务中,苏联专家们1952年与1954年冒风雪严寒来高原对工程技术进行具体指导,具体解决了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逐渐丰富和熟悉了施工经验和工程技术。特别是根据筑路任务的需要和部队需要,并为保持持久旺盛的体力劳动,在施工中开展了工程民主运动,提合理化建议。从而大大发挥了人民战士无穷智慧,使人尽其长,物尽其用;同时,也启发了我们部队热爱科学和钻研科学的精神。在这一运动中,部队曾提出:“劳力劳智相结合”,“提高技术,提高工效”,“人人要当工程员”等口号,在施工中不断出现了新的创造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如在石方作业中“三角形”、“梅花形”集团穿孔爆破法,各爆一次用14个工,消耗黑色炸药2.5公斤,炸下坚石48立方,平均工效3.42立方,达标准工效428%,节省黑色炸药四分之三强。“自来水穿孔法”,每天可穿孔5.2米,在土方作业中的“山字形”挖土法,每人每天挖间隔土57立方,超过标准工效24倍,“飞燕式”排土法,每人每天可作18立方;在工具改良上,如撬杠改钢钎,克服了钢钎少的困难,提高了工效280%,十字镐改砍斧,解决了森林作业工具少的困难。另外还有反光镜检查炮孔,因穿好的炮孔,里面黑,不好检查里面的漏气处,他们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里面进行检查,到后来部队还学会了测量工地以及计算工程等。这些创造,在施工中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对提高工效完成任务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