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为开路者开路的战士们,勇敢的把身子悬在空间,逐渐地由点到线开辟了大家的施工岗位,并在石壁上为大家刻出了一个个的足窝,另从崖顶上系下一根粗绳当扶手,作为人们进入工地的便道。
千百名英雄,就从这条实在不能算是“便道”的地方,爬上崖顶,进入工地来了。可是那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是人手多与工地窄的矛盾,仍旧不能解决。于是,指挥部发出了“日夜三班,楼上楼”的命令。
从此,英雄们每分钟每秒钟,都在“左浪嘎”的胸膛上搏斗着。他们首先用绳子在空中悬上一块木板,两个人小心地站在木板上,斜着身子,把钎子打进岩石20厘米左右,然后把木板放在钢钎上固定起来,接着再上去两个人,这才正式开始施工。他们为了保证人人参加,保证便于爆破和撬石,实行“楼上楼”的作业方法,又在绝壁4.5米的设计路面之内,上下成梯阶形挂着三排英雄,相互展开竞赛穿孔和爆破。
就这样,铁一般的岩石,被他们肩并肩,手拉手的穿成了一座座蜂巢,又一批批的倒下来。
高原战士是并不喜欢咒骂寒冷的。几年来在生活和工作中,风雪已经和他们结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11月,大风雪武装的严寒,象要保护“左浪嘎”似的,朝这条本来就很少见到太阳的峡谷疯狂袭来,寒暑表里的水银柱迅速降到零下三二十度之间。每天下午,从峡谷外安错湖上灌进来的大风,照战士的说法,“就象刀子刮皮似的”。清早或晚上,上工的时候,用手一抓钢钎,手心就被粘着了。大家的手背和手心,全都裂成了深深的血缝。战士郭银福举起铁锤打下去,锤柄震动着手上的裂缝,血溅到钢钎上,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埋怨过天气。
那天,大家拉着绳子爬上崖顶躲炮的时候,连长李文生关心地对身边两个青年战士杨朝贵和张绍义说:“小鬼,把你们的手伸出来,给我看看!”
他俩不吭声,笑着,把手藏到背后去。
“伸过来嘛,怕什么?”连长又说。
杨朝贵无法躲避地伸出了右手,连长见他手虎口上的裂缝,用粗棉线缝得密密的。连长李文生的眉头忽然皱着了,他拉着战士杨朝贵的手,半天不吭声。因为,他知道无论什么手套也燕抵不过钢铁和岩石的,三天就磨坏了哩。最后他掏出了一小盒冻疮油膏交给杨朝贵:
“拿去,用这抹抹吧,可能好一点.这样缝起来不痛吗?”
“连长同志,一点也不痛,早就磨成死皮啦,这样缝起来,打锤的时候,不会再扩大。”杨朝贵仍旧笑着。张绍文为了证实他的话,急忙把手伸过来说:“你看,真的呀,一点也不痛!”
连长又拉着张绍文的手:
“这一盒油膏你们两个用吧!”他好像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按战士们的感觉,最别扭的要算夜间作业了。电灯挂满在3公里长的悬崖重点工区,但是发电机只是一个破旧的汽车引擎,再加上风雪袭扰,线路过长,因此时常发生故障。每当夜深人困的时候,电灯突然熄灭,人们在空中被夜风摇撼着,好象整个“左浪嘎”都在摇动。可是,就在这时,还有少数英雄,凭着熟练的技巧,把棉花缠在钎子头上,抡起铁锤,注视着棉花的白点,一锤一锤的打下去。
特别是有时正要开始爆破,甚至所有的火索都已点燃的时候,电灯却突然发生故障了!这样,大家在墨暗中急速地拉着绳子,用足尖在悬崖上摸着一个个的足窝跑上崖顶去躲避。战士们说,这种紧张困难的情景除非亲身经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知道的。有一次,正在这个关头,战士李兴龙爬到中间,一足踩了空,忽然喊了一声,在他身后的人,立即用手竭力把他按到石崖上,前边的人赶紧拉住了他的一只手。直到爬上崖顶,才知道,原来他的右臂脱了臼,只剩下左手死死的拉着绳子。
英雄们就这样飞崖走壁,日日夜夜。的劳作。他们每天用平均超过标准工效198.7%的速度,和“左浪嘎”的绝壁搏斗着。但是,他们自己仍然感到工效太低,时间太快,眼看着1954年的元旦向他们跑步来了。保证明年通车拉萨的责任感,召唤着战士们的最高智慧。
一天,六连在作业中,发现崖壁下边几十公尺的地方,好象有个天然洞。他们想到:如果能够利用天然洞放个大炮,那就不只争取了时间,而且也不知要使工效提高多少倍。于是连里决定首先派人下去看一看。
陈文回同志自告奋勇,下崖侦察天然洞。
这崖子是越往下走,越往里收,好象“左浪嘎”在这里故意挺出个大肚皮似的。临下崖的时候,干部们亲手把绳子拴到陈文回的腰上,嘱咐他说:“要是不行,就快上来,吊久了人可吃不消啊!”
事后,据陈文回自己说,绳子刚下到二十几米,就有点受不住了。全身的血好象全冻住了,上下牙碰得直响,绳子越摆越厉害,眼里呼呼冒火星。他吃力地咬紧衣角,自己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反正绳子是不会断的。等绳子放到40多米的地方,就看见了那个象盆口一样的天然洞了,洞口上还长着原先他在崖顶看到的荒草和小树。只是,洞口在岩子的凹部,绳子是垂直吊下来的,身子离洞口还有两米。于是他拼命用身子摆动绳子,象荡秋千那样,企图把身子甩到洞口上去。但是,第一次因为用力过猛,没有抓住洞口的草,叫岩子给碰回来了。第二次费了很大的劲,才算抓了一点东西,身子在洞口留下来。
千百名英雄,就从这条实在不能算是“便道”的地方,爬上崖顶,进入工地来了。可是那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是人手多与工地窄的矛盾,仍旧不能解决。于是,指挥部发出了“日夜三班,楼上楼”的命令。
从此,英雄们每分钟每秒钟,都在“左浪嘎”的胸膛上搏斗着。他们首先用绳子在空中悬上一块木板,两个人小心地站在木板上,斜着身子,把钎子打进岩石20厘米左右,然后把木板放在钢钎上固定起来,接着再上去两个人,这才正式开始施工。他们为了保证人人参加,保证便于爆破和撬石,实行“楼上楼”的作业方法,又在绝壁4.5米的设计路面之内,上下成梯阶形挂着三排英雄,相互展开竞赛穿孔和爆破。
就这样,铁一般的岩石,被他们肩并肩,手拉手的穿成了一座座蜂巢,又一批批的倒下来。
高原战士是并不喜欢咒骂寒冷的。几年来在生活和工作中,风雪已经和他们结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11月,大风雪武装的严寒,象要保护“左浪嘎”似的,朝这条本来就很少见到太阳的峡谷疯狂袭来,寒暑表里的水银柱迅速降到零下三二十度之间。每天下午,从峡谷外安错湖上灌进来的大风,照战士的说法,“就象刀子刮皮似的”。清早或晚上,上工的时候,用手一抓钢钎,手心就被粘着了。大家的手背和手心,全都裂成了深深的血缝。战士郭银福举起铁锤打下去,锤柄震动着手上的裂缝,血溅到钢钎上,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埋怨过天气。
那天,大家拉着绳子爬上崖顶躲炮的时候,连长李文生关心地对身边两个青年战士杨朝贵和张绍义说:“小鬼,把你们的手伸出来,给我看看!”
他俩不吭声,笑着,把手藏到背后去。
“伸过来嘛,怕什么?”连长又说。
杨朝贵无法躲避地伸出了右手,连长见他手虎口上的裂缝,用粗棉线缝得密密的。连长李文生的眉头忽然皱着了,他拉着战士杨朝贵的手,半天不吭声。因为,他知道无论什么手套也燕抵不过钢铁和岩石的,三天就磨坏了哩。最后他掏出了一小盒冻疮油膏交给杨朝贵:
“拿去,用这抹抹吧,可能好一点.这样缝起来不痛吗?”
“连长同志,一点也不痛,早就磨成死皮啦,这样缝起来,打锤的时候,不会再扩大。”杨朝贵仍旧笑着。张绍文为了证实他的话,急忙把手伸过来说:“你看,真的呀,一点也不痛!”
连长又拉着张绍文的手:
“这一盒油膏你们两个用吧!”他好像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按战士们的感觉,最别扭的要算夜间作业了。电灯挂满在3公里长的悬崖重点工区,但是发电机只是一个破旧的汽车引擎,再加上风雪袭扰,线路过长,因此时常发生故障。每当夜深人困的时候,电灯突然熄灭,人们在空中被夜风摇撼着,好象整个“左浪嘎”都在摇动。可是,就在这时,还有少数英雄,凭着熟练的技巧,把棉花缠在钎子头上,抡起铁锤,注视着棉花的白点,一锤一锤的打下去。
特别是有时正要开始爆破,甚至所有的火索都已点燃的时候,电灯却突然发生故障了!这样,大家在墨暗中急速地拉着绳子,用足尖在悬崖上摸着一个个的足窝跑上崖顶去躲避。战士们说,这种紧张困难的情景除非亲身经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知道的。有一次,正在这个关头,战士李兴龙爬到中间,一足踩了空,忽然喊了一声,在他身后的人,立即用手竭力把他按到石崖上,前边的人赶紧拉住了他的一只手。直到爬上崖顶,才知道,原来他的右臂脱了臼,只剩下左手死死的拉着绳子。
英雄们就这样飞崖走壁,日日夜夜。的劳作。他们每天用平均超过标准工效198.7%的速度,和“左浪嘎”的绝壁搏斗着。但是,他们自己仍然感到工效太低,时间太快,眼看着1954年的元旦向他们跑步来了。保证明年通车拉萨的责任感,召唤着战士们的最高智慧。
一天,六连在作业中,发现崖壁下边几十公尺的地方,好象有个天然洞。他们想到:如果能够利用天然洞放个大炮,那就不只争取了时间,而且也不知要使工效提高多少倍。于是连里决定首先派人下去看一看。
陈文回同志自告奋勇,下崖侦察天然洞。
这崖子是越往下走,越往里收,好象“左浪嘎”在这里故意挺出个大肚皮似的。临下崖的时候,干部们亲手把绳子拴到陈文回的腰上,嘱咐他说:“要是不行,就快上来,吊久了人可吃不消啊!”
事后,据陈文回自己说,绳子刚下到二十几米,就有点受不住了。全身的血好象全冻住了,上下牙碰得直响,绳子越摆越厉害,眼里呼呼冒火星。他吃力地咬紧衣角,自己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反正绳子是不会断的。等绳子放到40多米的地方,就看见了那个象盆口一样的天然洞了,洞口上还长着原先他在崖顶看到的荒草和小树。只是,洞口在岩子的凹部,绳子是垂直吊下来的,身子离洞口还有两米。于是他拼命用身子摆动绳子,象荡秋千那样,企图把身子甩到洞口上去。但是,第一次因为用力过猛,没有抓住洞口的草,叫岩子给碰回来了。第二次费了很大的劲,才算抓了一点东西,身子在洞口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