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我们以爱国建藏立功运动作为开展工程民主和技术创造的指导思想,把工程民主、技术创造作为爱国建藏立功运动的中心内容,促使运动更加健康地发展。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克服了部队中当时存在的狭隘经验主义和保守思想,树立相信科学、重视技术的观点,同时也增强了领导干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施工中,全师立功人员共4500余人。1953年工程技术创造评奖,有77人、7个连队获奖。每当通过评功、奖励活动,部队的积极因素就大为发扬,技术创造更为丰富,并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
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的开展,解决了政治思想工作与施工任务的结合问题,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更加生动活泼。1951年冬,当我们结束了甘孜机场的修建任务,部队进到德格整训时,我们集中时间,对部队进行工程教育,把技术准备和思想发动紧密结合进行。1952年、1953年冬训,把实际的作业经验,经过综合提高,用上课、示范、模型展览等方式向干部战士集中进行教育,使先进经验和技术创造进一步得到推广,使部队作业技术水平再一次得到提高。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先进典型掀起爱国主义的革命竞赛,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运动持续地向前发展。1953年,师的先进典型张福林班向全师提出挑战,开始有11个单位应战,到1954年初发展到33个单位应战。这些单位都是筑路中涌现出的师的先进单位,在完成筑路任务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团结一致 同心战斗
加强团结,密切配合,是我们顺利提前完成筑路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几年的艰苦筑路过程中,不论是部队内部上下之间,新老战士之间,兄弟部队之间,军工技工之间,以及藏汉民族之间,都能做到亲密团结,互相支援。
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对组织高原筑路施工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因而对施工的领导不免会产生失误。有时由于我们的疏忽和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给部队带来损失。而这些均为全师干部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所理解。同志们对师的领导十分支持尊重,同时也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领导同志的批评和关心。有时在我们内部为了工程任务也发生过争吵,我们领导对下级也有过过头的批评,但并未因为这些损害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现在我们已年过花甲,但每当想起在艰苦筑路环境中共同奋斗所建立的同志感情,总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温暖,特别可贵。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当时那种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紧密团结,互助互谅,修筑“工程艰险,意义重大”的川藏公路,必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是不可能提前保质保量建成的。
我们还要特别提及的是筑路中部队干部战士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团结,共同战斗的重要作用。部队从炮火纷飞的战场转入筑路施工,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不懂工程技术,缺乏技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完成任务中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要完成“世界屋脊”公路的修筑,离开了具有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是不可想象的。筑路部队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是地方施工局配属的,一部分是部队机关和基层抽调的。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却起着为师、团领导当好技术参谋、顾问的作用。他们担负着工程总段(师)、分段(团)的工程技术工作,负有对一切技术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和采用各种技术措施的责任。我们尊重他们的职权,支持他们的意见,放手、止他们创造革新。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教育部队尊重工程技术人员,向他们虚心学习,组织他们给干部战士上工程技术课。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处理,如施工中的改线移线,我们按照有关工程技术责任的规定与总工程师具体磋商探讨,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技术措施。如果彼此意见不一致,就由部队作出决断,同时报告上级,错了由师领导承担责任。这样就解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顾虑,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开展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中,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到运动中来,进行技术指导。1953年4月,师专门召开了一次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就部队技术创造进行研究,作出鉴定,以科学原理指导先进经验的推广,从而提高了部队的科学技术水平,使部队更加自觉地把先进经验运用到施工作业中去。几年来,正是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加,部队创造的60多种经验才得以顺利推广。经过共同战斗,部队干部战士同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了亲密融洽的革命友谊。
(执笔:杨泽伦 欧阳祖富)
作者简介:
黄作军,进藏时任十八军五十三师副师长、师长,后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
洪流,进藏时任十八军五十三师政委,后任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后勤部政委。
第26章 跨越千山万水 架设幸福金桥
干炎林 李久盛
联接着祖国内地和西藏边疆的川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称之为“联接北京的金桥”、“通往幸福的道路”、“金色的飘带”、“美丽的彩虹”……藏族人民这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好的赞颂充分说明了修建这条公路的重大意义。今天,面对西藏地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如花似锦的前程,我们这些曾经参加过修建这条公路的老战士,兴奋的心情如喜马拉雅山的飞瀑和雅鲁藏布江的春潮,汹涌澎湃,激荡不已!当年修建川藏公路的情景,又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
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的开展,解决了政治思想工作与施工任务的结合问题,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更加生动活泼。1951年冬,当我们结束了甘孜机场的修建任务,部队进到德格整训时,我们集中时间,对部队进行工程教育,把技术准备和思想发动紧密结合进行。1952年、1953年冬训,把实际的作业经验,经过综合提高,用上课、示范、模型展览等方式向干部战士集中进行教育,使先进经验和技术创造进一步得到推广,使部队作业技术水平再一次得到提高。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先进典型掀起爱国主义的革命竞赛,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运动持续地向前发展。1953年,师的先进典型张福林班向全师提出挑战,开始有11个单位应战,到1954年初发展到33个单位应战。这些单位都是筑路中涌现出的师的先进单位,在完成筑路任务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团结一致 同心战斗
加强团结,密切配合,是我们顺利提前完成筑路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几年的艰苦筑路过程中,不论是部队内部上下之间,新老战士之间,兄弟部队之间,军工技工之间,以及藏汉民族之间,都能做到亲密团结,互相支援。
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对组织高原筑路施工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因而对施工的领导不免会产生失误。有时由于我们的疏忽和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给部队带来损失。而这些均为全师干部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所理解。同志们对师的领导十分支持尊重,同时也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领导同志的批评和关心。有时在我们内部为了工程任务也发生过争吵,我们领导对下级也有过过头的批评,但并未因为这些损害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现在我们已年过花甲,但每当想起在艰苦筑路环境中共同奋斗所建立的同志感情,总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温暖,特别可贵。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当时那种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紧密团结,互助互谅,修筑“工程艰险,意义重大”的川藏公路,必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是不可能提前保质保量建成的。
我们还要特别提及的是筑路中部队干部战士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团结,共同战斗的重要作用。部队从炮火纷飞的战场转入筑路施工,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不懂工程技术,缺乏技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完成任务中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要完成“世界屋脊”公路的修筑,离开了具有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是不可想象的。筑路部队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是地方施工局配属的,一部分是部队机关和基层抽调的。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却起着为师、团领导当好技术参谋、顾问的作用。他们担负着工程总段(师)、分段(团)的工程技术工作,负有对一切技术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和采用各种技术措施的责任。我们尊重他们的职权,支持他们的意见,放手、止他们创造革新。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教育部队尊重工程技术人员,向他们虚心学习,组织他们给干部战士上工程技术课。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处理,如施工中的改线移线,我们按照有关工程技术责任的规定与总工程师具体磋商探讨,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技术措施。如果彼此意见不一致,就由部队作出决断,同时报告上级,错了由师领导承担责任。这样就解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顾虑,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开展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中,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到运动中来,进行技术指导。1953年4月,师专门召开了一次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就部队技术创造进行研究,作出鉴定,以科学原理指导先进经验的推广,从而提高了部队的科学技术水平,使部队更加自觉地把先进经验运用到施工作业中去。几年来,正是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加,部队创造的60多种经验才得以顺利推广。经过共同战斗,部队干部战士同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了亲密融洽的革命友谊。
(执笔:杨泽伦 欧阳祖富)
作者简介:
黄作军,进藏时任十八军五十三师副师长、师长,后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
洪流,进藏时任十八军五十三师政委,后任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后勤部政委。
第26章 跨越千山万水 架设幸福金桥
干炎林 李久盛
联接着祖国内地和西藏边疆的川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称之为“联接北京的金桥”、“通往幸福的道路”、“金色的飘带”、“美丽的彩虹”……藏族人民这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好的赞颂充分说明了修建这条公路的重大意义。今天,面对西藏地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如花似锦的前程,我们这些曾经参加过修建这条公路的老战士,兴奋的心情如喜马拉雅山的飞瀑和雅鲁藏布江的春潮,汹涌澎湃,激荡不已!当年修建川藏公路的情景,又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