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水毁路基,部队情绪受挫。在这关键时刻,公路修建司令部召开了加龙坝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提高部分路段线位,增添了特殊防护工程的设计,坚定了1954年底通车拉萨的决心。师总工程师李昌泽同志和团、工程分段的技术人员,对这一地段施工技术指导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们同干部战士一起现场研究作业,给部队上技术课,绘图讲解,搞模型展览,组织参观示范作业,使干部战士很快掌握了帕龙地段防护工程的新技术,学会了在不良地质地段的不同作业方法。在洪水面前,几年来经过严峻考验的战士,能向它屈服吗?战士们回首东看,一座座高山奇峰都被征服了,低头了;抬头西望,拉萨已经相距不远了。为了保证1954年底通车拉萨,他们响亮地喊出;“让高山低头,叫洪水让路”的口号,师<战旗》油印报在头版头条以这个口号为标题发表文章,激励全师指战员把洪水吞去的时间抢回来。全师同志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在这个口号的鼓动下充分地发挥出来,一鼓作气在波密地段拦住了排山倒海的流沙,越过了咆哮而下的冰川,跨过了奔腾的急流,进而翻段填实了举步难行的鲁郎沼泽地段,穿过了不见天日的色霁拉原始森林。于1954年11月27日与川藏公路西线筑路部队、民工会师在巴河桥头,胜利完成了通车拉萨的任务。
●开展工程技术民主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修筑川藏公路,是一个艰苦繁重、长期持续而又带有突击性的体力劳动。1951年部队接受修筑甘孜机场任务时,发动了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组织部队以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来提高工效。接着在冬季抢修雀儿山时,基本上仍以加强劳动强度来提高工效。部队中虽有群众性的技术创造,领导上也作过一些推广,对工效的提高,任务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战士们蕴藏着的创造精神,未能引起我们领导的高度重视。
甘孜机场的修建和雀儿山段公路的抢通,由于体力劳动强度极高,加之营养不足,部队的体力受到很大削弱。1952年初,因体质下降不适应高原工作而转业复员的同志占部队总人数的16%,给继续执行筑路任务带来直接影响。这一状况引起了师团党委领导的深思:从部队建设西藏和巩固国防的长远利益着想,单凭加强劳动强度来完成筑路任务,显然是不妥当的。如何做到既要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又要保证部队人员健康,这是摆在我们领导工作议事日程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1952年6月,师政治部于矮拉山西的瓦拉寺召开全师功臣座谈会。同志们在会上交流了丰富生动的有关思想领导、作业组织和技术创造等方面的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大力扶持群众中的点滴创造已是势在必行,用提高技术来提高工效,是更快更好地完成筑路任务的重要途径。座谈会后,我们立即向全师部队明确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工程技术创造运动。这一号召,迅速得到广大干部战士的热烈响应。一个群众性的发扬工程民主、开展技术创造运动在部队中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使工效成倍地增长。1953年,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党委统一称为“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1954年,西藏军区党委又确定以“工程民主技术创造”为爱国建藏立功运动的中心内容,促使这一运动持续深入地在部队中开展起来。
三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使广大干部战士从筑路实践中逐步培育了爱科学,钻技术,探求知识,虚心好学的可贵精神;培养了部队以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既有力地保证了筑路艰巨任务的完成,也有效地加强了部队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运动中,从师团领导到基层干部和战士,人人动脑筋,钻技术,搞创造发明。三年里,全师共提出各种工程技术的创造和改进达65多种。
张福林、杨茂武同志在雀儿山开石方,采用放大炮爆破的方法,在以后几年的施工中,针对适合的作业对象加以运用,使工效成数十倍地提高。工兵八团六连副连长高福印同志创造的“山”字形挖土法,把挖间隔土的工效提高了24倍。继后,其他同志依据这一原理,在不同地形、土质作业中创造的“山”字形、月牙形、“八”字形挖土法,都获得显著的成效。某团二营机枪连战士曹熹创造“飞燕式”排土法,提高工效500%。又如铅丝滑士等创造,也大大地提高了排运土工效。某团在石方作业中采用底层爆破法,充分发挥药量威力,提高工效2倍多,并节约了炸药。一五七团团长柴洪泉、一五六团团长王立峰、工兵八团团长张启泰等同志,不但在施工中实施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而且自身也有创造和革新。柴洪泉同志用铅心代信管,王立峰同志以铁镐改锛斧伐树,部队采用后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张启泰同志研究出木槽排渣的方法,解决了上下线同时作业排渣的困难。现在看起来,这些纯属简单工具、作业组织和手工操作的改进,既“土”又“小”,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提高工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我师部队每年都提前完成了任务。1952年全师工效总平均达136%,1953年达156%,1954年标准工效平均提高31.5%,而且处于自然灾害严重的波密地区施工,总平均工效仍达到128%。三年总计共开土石方365.8多万立方,架设大小桥梁80座,涵洞513道。提前174天完成了上级赋予我们的462公里的筑路任务,占东线新建公路的37%。
●开展工程技术民主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修筑川藏公路,是一个艰苦繁重、长期持续而又带有突击性的体力劳动。1951年部队接受修筑甘孜机场任务时,发动了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组织部队以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来提高工效。接着在冬季抢修雀儿山时,基本上仍以加强劳动强度来提高工效。部队中虽有群众性的技术创造,领导上也作过一些推广,对工效的提高,任务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战士们蕴藏着的创造精神,未能引起我们领导的高度重视。
甘孜机场的修建和雀儿山段公路的抢通,由于体力劳动强度极高,加之营养不足,部队的体力受到很大削弱。1952年初,因体质下降不适应高原工作而转业复员的同志占部队总人数的16%,给继续执行筑路任务带来直接影响。这一状况引起了师团党委领导的深思:从部队建设西藏和巩固国防的长远利益着想,单凭加强劳动强度来完成筑路任务,显然是不妥当的。如何做到既要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又要保证部队人员健康,这是摆在我们领导工作议事日程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1952年6月,师政治部于矮拉山西的瓦拉寺召开全师功臣座谈会。同志们在会上交流了丰富生动的有关思想领导、作业组织和技术创造等方面的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大力扶持群众中的点滴创造已是势在必行,用提高技术来提高工效,是更快更好地完成筑路任务的重要途径。座谈会后,我们立即向全师部队明确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工程技术创造运动。这一号召,迅速得到广大干部战士的热烈响应。一个群众性的发扬工程民主、开展技术创造运动在部队中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使工效成倍地增长。1953年,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党委统一称为“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1954年,西藏军区党委又确定以“工程民主技术创造”为爱国建藏立功运动的中心内容,促使这一运动持续深入地在部队中开展起来。
三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使广大干部战士从筑路实践中逐步培育了爱科学,钻技术,探求知识,虚心好学的可贵精神;培养了部队以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既有力地保证了筑路艰巨任务的完成,也有效地加强了部队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运动中,从师团领导到基层干部和战士,人人动脑筋,钻技术,搞创造发明。三年里,全师共提出各种工程技术的创造和改进达65多种。
张福林、杨茂武同志在雀儿山开石方,采用放大炮爆破的方法,在以后几年的施工中,针对适合的作业对象加以运用,使工效成数十倍地提高。工兵八团六连副连长高福印同志创造的“山”字形挖土法,把挖间隔土的工效提高了24倍。继后,其他同志依据这一原理,在不同地形、土质作业中创造的“山”字形、月牙形、“八”字形挖土法,都获得显著的成效。某团二营机枪连战士曹熹创造“飞燕式”排土法,提高工效500%。又如铅丝滑士等创造,也大大地提高了排运土工效。某团在石方作业中采用底层爆破法,充分发挥药量威力,提高工效2倍多,并节约了炸药。一五七团团长柴洪泉、一五六团团长王立峰、工兵八团团长张启泰等同志,不但在施工中实施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而且自身也有创造和革新。柴洪泉同志用铅心代信管,王立峰同志以铁镐改锛斧伐树,部队采用后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张启泰同志研究出木槽排渣的方法,解决了上下线同时作业排渣的困难。现在看起来,这些纯属简单工具、作业组织和手工操作的改进,既“土”又“小”,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提高工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我师部队每年都提前完成了任务。1952年全师工效总平均达136%,1953年达156%,1954年标准工效平均提高31.5%,而且处于自然灾害严重的波密地区施工,总平均工效仍达到128%。三年总计共开土石方365.8多万立方,架设大小桥梁80座,涵洞513道。提前174天完成了上级赋予我们的462公里的筑路任务,占东线新建公路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