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顽强地拼搏
我们团于1950年6月26日从邛崃县高埂子出发,每人负重五六十斤,在沿途人民群众和兄弟部队的热烈欢送中,经过8天艰苦行军,在濛濛暮雨时赶到二郎山脚下的滥池子。我们了解和察看了道路情况后,当机立断,采用分段包干的办法:从滥池子往上,团直和一、二、三营各包10公里,次日即冒雨向各自的工段进发。
大家带着老武器(枪炮)和新武器(施工工具),背着吃的(粮食),住的(帐篷)和生活用具,象往日投入战斗时一样,唱着《打得好》等歌曲,排着整齐的行列,呼喊着激昂的口号,向山上开去。稍作准备,于7月10日即全线开工。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作战部队第一次向大山开战,对于筑路知识和施工技术懂得很少,有关施工的组织领导,也只能边干边摸索。有利的条件是,我们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人民军队,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人民需要干什么,就无条件地全力以赴干什么,是战争锐力的继续,是求战激情的一种满足。
我们团在“打通二郎山”的战斗中,首先是清除稀泥。各段都有几里或十几里的没膝深、半人深的烂稀泥,汽车陷进去,轮子只打转,就是开不走。在清除中,汽车来了,或陷进去了,就砍些树枝子垫上,甚至把被子垫上,前拉后推,让汽车过去。在清除中,锹甩筐抬,箕挑板推,人人成了“大花脸”,军装成了“泥子”服。仅此一项就用去一个多月。然后是挑石头,挑河沙,砸碎石,把路面填好、夯实、铺平。
第二是斗塌方。二郎山塌方地段多,一垮就是几里地。有的塌方常把汽车拦在进退不能的地步。抢修塌方,部队是不分昼夜的,什么时候塌,就什么时候抢修,直到抢通、抢修好为止。在抢修塌方中,筐子自己编,扁担自己砍。有的班排一时工具赶不上,就奋力用手扒。直到路面加宽加固,不稳部位清除干净,修了防护墙等,才最后制服这个“大敌”。
第三是战石方。《歌唱二郎山>的歌词中说,“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此话并不夸张。一是公路窄处多是岩石,要开宽,二是垮下来的巨石甚多。我们将能撬动、搬走的,就撬走、搬走、抬走。特别巨大的,就打眼放炮。这对部队来说稍难一些,但同志们很快就掌握了打眼放炮技术。
施工中同作战时一样,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处处以身作则,上工在前,收工在后,重活在前,轻活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战参谋张光清,组织股副股长冯晓光,见习干事卞世友,都挑着八九十斤重的石头,走在前头。各连的连排干部,更是如此。各营的干部不分昼夜,随时都出现在工地上,象秦景跃那样一次背200多斤的大力士,各连都有。六连战士牛武孝(共产党员),为打捞一桶汽油,10月间深夜跳入大渡河,搏斗达半个小时,流程几百米,终于把汽油桶捞上来。
经过全团50天的顽强拼搏,第一阶段的整修任务到8月30日完成,二郎山上山下山的80里路面,完全畅通。据不完全统计,这段共参工时43655个,砸碎石3051立方米,采集路面石124800多立方米,排除塌方石5700多立方米,加宽排土97500多立方米,采取片石3400多立方米,挑河沙370立方米,铺路面22900多米。工程人员惊叹说:“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只有人民军队,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第二阶段是加宽加固,到10月底竣工。共计完成(含我团上山前工兵团和工程队数字)土方66000立方米,石方45000立方米,清理边沟15200多米,修筑路面17400米,砌防护墙400立方米。至此,破碎不堪的二郎山公路,达到了初级公路标准。
●艰苦的生活
从7月上山到9月,几乎是天天下雨,很少见到太阳。除赤竹坪、团牛坪等处的几间破木棚挤进少数人外,山上的部队全是住的帐篷。山坡表层是杂草和树木积聚的原始性的腐朽物质,踩上去软硬皆备,扒开来滋滋冒水。帐篷就架在这上面,铺些树枝便成了“钢丝床”。正如战士们说的,“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铺上鼾声阵阵,铺下流水潺潺”。穿的只有一身军装,泥污、雨淋、汗浸,每天都是湿淋淋的。晚上架起火烤干,到第二天出工时,很快又湿透了。山洪把二郎山至天全的老桥冲毁,在八大钢桥架成前,汽车不通了。吃的粮食要跑130多里到天全去背。有时供应不上,就限量少吃,甚至勒紧裤带。副食全靠找野韭菜、野竹笋、野菌子等来解决。团里在山上也种了些菜,但数量甚少,解决不了问题。山上找不到野菜,住在海拔低一些的部队常把挖的野菜送给住在山上的连队吃。因为营养不良,加上对高原气候不适应,不少同志鼻孔出血,心脏功能亢进,晕眩、呕吐。同时由于蚊虫特多,疟疾、痢疾也时有发生,个别连队有时病号多达三分之一以上。淋雨受冻抗寒取暖的唯一高招就是喝辣姜汤。至于手上磨出过多少血泡,身上砸破划伤过多少次,同志们都认为是区区小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每天劳动的时间,基本上是天一亮就出工,天黑了才收工。夜间干了,白天照常接着干,从没有什么“补休”。当然,更没有“要过”星期天了。
尽管生活这样艰苦,任务这般艰巨,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如此大,部队的情绪却一直是高昂的。生活苦,大家和红军长征时比,感到不算什么。劳动苦,和作战流血牺牲比,感到不算什么。各单位都展开了夺红旗的立功运动。非党同志纷纷表示坚决响应团党委“争取立功入党”的号召。与此同时,“兵演兵”的活动也生气勃勃地展开了。唱歌、唱戏(各自的家乡戏)、说英雄、唱模范、写快板、编顺口溜,形式多样,“班班出节目,人人当演员”,在二郎山工地上,常常听到喧天的锣鼓声和欢乐的歌声。
我们团于1950年6月26日从邛崃县高埂子出发,每人负重五六十斤,在沿途人民群众和兄弟部队的热烈欢送中,经过8天艰苦行军,在濛濛暮雨时赶到二郎山脚下的滥池子。我们了解和察看了道路情况后,当机立断,采用分段包干的办法:从滥池子往上,团直和一、二、三营各包10公里,次日即冒雨向各自的工段进发。
大家带着老武器(枪炮)和新武器(施工工具),背着吃的(粮食),住的(帐篷)和生活用具,象往日投入战斗时一样,唱着《打得好》等歌曲,排着整齐的行列,呼喊着激昂的口号,向山上开去。稍作准备,于7月10日即全线开工。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作战部队第一次向大山开战,对于筑路知识和施工技术懂得很少,有关施工的组织领导,也只能边干边摸索。有利的条件是,我们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人民军队,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人民需要干什么,就无条件地全力以赴干什么,是战争锐力的继续,是求战激情的一种满足。
我们团在“打通二郎山”的战斗中,首先是清除稀泥。各段都有几里或十几里的没膝深、半人深的烂稀泥,汽车陷进去,轮子只打转,就是开不走。在清除中,汽车来了,或陷进去了,就砍些树枝子垫上,甚至把被子垫上,前拉后推,让汽车过去。在清除中,锹甩筐抬,箕挑板推,人人成了“大花脸”,军装成了“泥子”服。仅此一项就用去一个多月。然后是挑石头,挑河沙,砸碎石,把路面填好、夯实、铺平。
第二是斗塌方。二郎山塌方地段多,一垮就是几里地。有的塌方常把汽车拦在进退不能的地步。抢修塌方,部队是不分昼夜的,什么时候塌,就什么时候抢修,直到抢通、抢修好为止。在抢修塌方中,筐子自己编,扁担自己砍。有的班排一时工具赶不上,就奋力用手扒。直到路面加宽加固,不稳部位清除干净,修了防护墙等,才最后制服这个“大敌”。
第三是战石方。《歌唱二郎山>的歌词中说,“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此话并不夸张。一是公路窄处多是岩石,要开宽,二是垮下来的巨石甚多。我们将能撬动、搬走的,就撬走、搬走、抬走。特别巨大的,就打眼放炮。这对部队来说稍难一些,但同志们很快就掌握了打眼放炮技术。
施工中同作战时一样,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处处以身作则,上工在前,收工在后,重活在前,轻活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战参谋张光清,组织股副股长冯晓光,见习干事卞世友,都挑着八九十斤重的石头,走在前头。各连的连排干部,更是如此。各营的干部不分昼夜,随时都出现在工地上,象秦景跃那样一次背200多斤的大力士,各连都有。六连战士牛武孝(共产党员),为打捞一桶汽油,10月间深夜跳入大渡河,搏斗达半个小时,流程几百米,终于把汽油桶捞上来。
经过全团50天的顽强拼搏,第一阶段的整修任务到8月30日完成,二郎山上山下山的80里路面,完全畅通。据不完全统计,这段共参工时43655个,砸碎石3051立方米,采集路面石124800多立方米,排除塌方石5700多立方米,加宽排土97500多立方米,采取片石3400多立方米,挑河沙370立方米,铺路面22900多米。工程人员惊叹说:“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只有人民军队,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第二阶段是加宽加固,到10月底竣工。共计完成(含我团上山前工兵团和工程队数字)土方66000立方米,石方45000立方米,清理边沟15200多米,修筑路面17400米,砌防护墙400立方米。至此,破碎不堪的二郎山公路,达到了初级公路标准。
●艰苦的生活
从7月上山到9月,几乎是天天下雨,很少见到太阳。除赤竹坪、团牛坪等处的几间破木棚挤进少数人外,山上的部队全是住的帐篷。山坡表层是杂草和树木积聚的原始性的腐朽物质,踩上去软硬皆备,扒开来滋滋冒水。帐篷就架在这上面,铺些树枝便成了“钢丝床”。正如战士们说的,“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铺上鼾声阵阵,铺下流水潺潺”。穿的只有一身军装,泥污、雨淋、汗浸,每天都是湿淋淋的。晚上架起火烤干,到第二天出工时,很快又湿透了。山洪把二郎山至天全的老桥冲毁,在八大钢桥架成前,汽车不通了。吃的粮食要跑130多里到天全去背。有时供应不上,就限量少吃,甚至勒紧裤带。副食全靠找野韭菜、野竹笋、野菌子等来解决。团里在山上也种了些菜,但数量甚少,解决不了问题。山上找不到野菜,住在海拔低一些的部队常把挖的野菜送给住在山上的连队吃。因为营养不良,加上对高原气候不适应,不少同志鼻孔出血,心脏功能亢进,晕眩、呕吐。同时由于蚊虫特多,疟疾、痢疾也时有发生,个别连队有时病号多达三分之一以上。淋雨受冻抗寒取暖的唯一高招就是喝辣姜汤。至于手上磨出过多少血泡,身上砸破划伤过多少次,同志们都认为是区区小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每天劳动的时间,基本上是天一亮就出工,天黑了才收工。夜间干了,白天照常接着干,从没有什么“补休”。当然,更没有“要过”星期天了。
尽管生活这样艰苦,任务这般艰巨,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如此大,部队的情绪却一直是高昂的。生活苦,大家和红军长征时比,感到不算什么。劳动苦,和作战流血牺牲比,感到不算什么。各单位都展开了夺红旗的立功运动。非党同志纷纷表示坚决响应团党委“争取立功入党”的号召。与此同时,“兵演兵”的活动也生气勃勃地展开了。唱歌、唱戏(各自的家乡戏)、说英雄、唱模范、写快板、编顺口溜,形式多样,“班班出节目,人人当演员”,在二郎山工地上,常常听到喧天的锣鼓声和欢乐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