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在边坝驻防8个月,是我们藏语文提高甚大的时期。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学习一般的藏语文课本,也不限于背记一些词句、语汇,而开始注意探索藏语的语法,从中提高自己的造句能力。我们通过分析汉语和藏语句子中各种词类的排列顺序,慢慢找到了一些规律。汉语中,数量词、形容词、名词的排列顺序,到了藏语中,正好相反,成了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如汉语说“五只大羊”,到藏语里就说成“羊大五只”。汉语中,动词、名词的排列顺序,到藏语里中也正好相反,成了名词、动词;如汉语说“吃饭”、“喝水”,到藏语里就说成“饭吃”、“水喝”。这些是倒装的部分。但也有顺序一致的地方,如主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汉语和藏语是一致的,一般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我们总结出这些语法规律以后,便很快教给科里参加藏语文学习的全体同志,让大家也都掌握。
随着背记词汇的增多和对语法规律的钻研,我们的藏语文学习越搞越活。许多同志常把学过的语句或自编的语句,拿去和藏胞对话,说通以后,兴趣更浓,信心倍增,反过来又推动了学习。但也有些同志在这方面不够泼辣,总是不大愿意向藏胞开口说话,因此说、听能力都进展不快。我们几个“小教员”研究后,感到需要大力提倡多讲,便由我编了一首“学藏语,要多讲”的快板,贴在墙报上。快板是这样的:
学藏语,要多讲,这条经验不能忘。
咱们学习藏语文,就是为了用和讲;
用和讲,反过来,又对学习帮了忙。
大家都来想一想,实际情况怎么样?
鲁参谋,杜参谋,为啥藏话说得棒?
学习用功是一面,主要还是靠多讲。
有些同志也用功,藏文写得挺漂亮,
字句记得不算少,就是不大用得上,
见了藏胞就发慌,平时学的都忘光。
这样学习有缺点,下了功夫没用场。
怎样才是好办法?就是多用和多讲。
上课学了几句话,下课就要找老乡,
大胆说给老乡听,实际锻炼最为强。
老乡可能听不懂,不灰心来不脸红,
耐心再讲三五遍,一般他就能听懂。
老乡懂了就回话,你一问来他一答,
经常这样来练习,慢慢就能拉个呱,
经过实际这一说,印象可就深多啦!
平时难以说的话,这回再也忘不下,
原来发音不太准,也能练得不很差,
再要仔细听他说,还能体会些语法。
发音、语法提高了,藏语质量都增加,
有了信心和兴趣,越学劲头就越大。
总而言之一句话,多用多讲好办法。
学习藏语好方法,不当哑巴多练话,
咱们建设新西藏,处处都能用上它。
1951年9月下旬,我科从边坝出发,向拉萨进军。行军中,科里每天指派我们几个学藏语文较好的同志轮流打前站,早饭后提前出发,先予大队人马到达宿营地,向藏胞购买柴草,借宿民房,为全科同志做好宿营准备。沿途,我们还用藏语记录村庄、牧场、驿站、山、河、湖、谷等名称,为尔后系统整理兵要地志积累资料。我们的藏语文程度,已经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些工作问题了。到了工布江达(太昭)以后,进入前后藏方言区域,我们听藏胞说话就更容易了。
1951年10月7日,我们随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率领的军前方司令部之后,进驻拉萨。这时,部队从拉萨市区的汉族、藏族商店里,购买到一批质量较好的大学习本,发给我们每人一本。这种学习本是印度出产的,纸张是道林纸,封皮是硬壳,比过去进军途中用毛边纸订成的学习本好多了。大家很高兴,但又感到用它来记一般的笔记有点可惜,舍不得随便用。有几个同志说,保存在鲁晋参谋那里的<汉藏语汇》字典,全科只有一本,借用的人很多,十分不便,这回可以用新发的大学习本来抄字典,抄完就是自己的了,随时可用。这个想法一传开,科里马上出现了抄字典的热潮。12月,我科又从拉萨出发,行军至后藏江孜。1951年冬至1952年春,我们在拉萨、江孜驻防半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很紧张,劳动很繁重,生活很艰苦。当时,我们还没有桌子、凳子,也没有床,更没有电灯。但是,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参谋人员在借住的藏族民房中,盘腿坐在地铺上,利用一点昏暗的蜡烛光,聚精会神地抄录那本《汉藏语汇》字典。许多同志坚持抄了四五个月,硬是把这本340多页的字典一字不少地抄了下来。我也是抄完的人员之一。抄字典的结果,使我们大大丰富了词汇,对许多藏语语言现象的体会也大为加深。
在拉萨、江孜期间,我们几个学得较快的人,继续充当科里藏语文学习的小教员。学好一种语文,必须掌握大量词汇。但是,背记单词必须费大力气,而且比较枯燥。在教藏语文中,如何使大家记住大量单词,是我们几个“小教员”经常碰到的难题。还在康定、甘孜一带,我们就曾听到一些能说藏话的汉民念顺口溜:“天叫‘囊木’地叫‘萨’,驴子‘古鲁’马叫‘达’。”仿照这一顺口溜,我们边积累边改进,到1952年秋天,编出了一套藏语名词快板,帮助大家较快地掌握大量单词,使背记单词的枯燥无味状况变得饶有兴味。这套快板诗是汉文藏文并写的,现将藏文译成汉字注音,加上引号,抄录如下:
随着背记词汇的增多和对语法规律的钻研,我们的藏语文学习越搞越活。许多同志常把学过的语句或自编的语句,拿去和藏胞对话,说通以后,兴趣更浓,信心倍增,反过来又推动了学习。但也有些同志在这方面不够泼辣,总是不大愿意向藏胞开口说话,因此说、听能力都进展不快。我们几个“小教员”研究后,感到需要大力提倡多讲,便由我编了一首“学藏语,要多讲”的快板,贴在墙报上。快板是这样的:
学藏语,要多讲,这条经验不能忘。
咱们学习藏语文,就是为了用和讲;
用和讲,反过来,又对学习帮了忙。
大家都来想一想,实际情况怎么样?
鲁参谋,杜参谋,为啥藏话说得棒?
学习用功是一面,主要还是靠多讲。
有些同志也用功,藏文写得挺漂亮,
字句记得不算少,就是不大用得上,
见了藏胞就发慌,平时学的都忘光。
这样学习有缺点,下了功夫没用场。
怎样才是好办法?就是多用和多讲。
上课学了几句话,下课就要找老乡,
大胆说给老乡听,实际锻炼最为强。
老乡可能听不懂,不灰心来不脸红,
耐心再讲三五遍,一般他就能听懂。
老乡懂了就回话,你一问来他一答,
经常这样来练习,慢慢就能拉个呱,
经过实际这一说,印象可就深多啦!
平时难以说的话,这回再也忘不下,
原来发音不太准,也能练得不很差,
再要仔细听他说,还能体会些语法。
发音、语法提高了,藏语质量都增加,
有了信心和兴趣,越学劲头就越大。
总而言之一句话,多用多讲好办法。
学习藏语好方法,不当哑巴多练话,
咱们建设新西藏,处处都能用上它。
1951年9月下旬,我科从边坝出发,向拉萨进军。行军中,科里每天指派我们几个学藏语文较好的同志轮流打前站,早饭后提前出发,先予大队人马到达宿营地,向藏胞购买柴草,借宿民房,为全科同志做好宿营准备。沿途,我们还用藏语记录村庄、牧场、驿站、山、河、湖、谷等名称,为尔后系统整理兵要地志积累资料。我们的藏语文程度,已经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些工作问题了。到了工布江达(太昭)以后,进入前后藏方言区域,我们听藏胞说话就更容易了。
1951年10月7日,我们随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率领的军前方司令部之后,进驻拉萨。这时,部队从拉萨市区的汉族、藏族商店里,购买到一批质量较好的大学习本,发给我们每人一本。这种学习本是印度出产的,纸张是道林纸,封皮是硬壳,比过去进军途中用毛边纸订成的学习本好多了。大家很高兴,但又感到用它来记一般的笔记有点可惜,舍不得随便用。有几个同志说,保存在鲁晋参谋那里的<汉藏语汇》字典,全科只有一本,借用的人很多,十分不便,这回可以用新发的大学习本来抄字典,抄完就是自己的了,随时可用。这个想法一传开,科里马上出现了抄字典的热潮。12月,我科又从拉萨出发,行军至后藏江孜。1951年冬至1952年春,我们在拉萨、江孜驻防半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很紧张,劳动很繁重,生活很艰苦。当时,我们还没有桌子、凳子,也没有床,更没有电灯。但是,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参谋人员在借住的藏族民房中,盘腿坐在地铺上,利用一点昏暗的蜡烛光,聚精会神地抄录那本《汉藏语汇》字典。许多同志坚持抄了四五个月,硬是把这本340多页的字典一字不少地抄了下来。我也是抄完的人员之一。抄字典的结果,使我们大大丰富了词汇,对许多藏语语言现象的体会也大为加深。
在拉萨、江孜期间,我们几个学得较快的人,继续充当科里藏语文学习的小教员。学好一种语文,必须掌握大量词汇。但是,背记单词必须费大力气,而且比较枯燥。在教藏语文中,如何使大家记住大量单词,是我们几个“小教员”经常碰到的难题。还在康定、甘孜一带,我们就曾听到一些能说藏话的汉民念顺口溜:“天叫‘囊木’地叫‘萨’,驴子‘古鲁’马叫‘达’。”仿照这一顺口溜,我们边积累边改进,到1952年秋天,编出了一套藏语名词快板,帮助大家较快地掌握大量单词,使背记单词的枯燥无味状况变得饶有兴味。这套快板诗是汉文藏文并写的,现将藏文译成汉字注音,加上引号,抄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