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物资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牛皮筏子摆渡,牲畜如何渡河?曾经组织会游泳的同志牵马带头,引马群泅渡,经过几次试验都失败了,牵马泅渡的同志被恶浪卷走,献出了宝贵生命。最后决定人乘筏子牵马泅渡。牛牵着不走,怎么渡河?在试验牵马泅渡的同时,牛大队也组织会游泳的同志赶牛渡河,挑选了最好的带头牛,只要这头带头牛泅渡到对岸,牛就可以一群一群跟着泅渡。只见牛群下水,带头牛领着向前泅渡,站在岸上的饲养员们,有的打着口哨,有的响着皮鞭,喊着,吆喝着。带头牛向河中心泅渡了一段就要折回。这时,饲养员张进才同志,不顾个人的安危,下水赶牛。当他下水后,只见流沙下陷,迅速将他埋没,被通天河吞没了。带头牛折回,一群牛都跟着不向对岸泅渡,而向岸边游来。上了岸,冲破人们的阻拦,迅速向山头跑去。赶牛泅渡宣告失败。

  同时,后梯队(行军序列的前梯队,这时改为后梯队》指挥所和牛大队、驼大队,组织人员沿通天河逆行,侦察可以涉水渡河的渡口。终于在距独立支队筏渡物资的渡口以西约100多重的阿亚热木,找到可以涉水渡河的新渡口。这里河面宽,将河水分成数个支流,河水较浅,大部分支流牛可涉水而过,只有一道主流,河水较深,仅有十几米宽,把牛赶下后,带头牛就头也不回地冲过对岸,群牛跟着冲过对岸。9月28日,牛大队通知各分队,除留少数人员将未渡完的物资,继续摆渡到对岸外,大部分人员赶牛至阿亚热木渡口,组织涉水渡河。我带着一分队的干部和饲养员赶牛到了这个渡口后,立即召开分队干部、饲养员会,发扬民主,让大家献计献策。有经验的饲养员介绍说,牛的水性比马好,俗话说,马过江、牛过海。无论骑马或骑牛泅渡,到了河中心,思想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怕,相信马或牛是能够把你带过对岸的。下水后,将马嚼口或牛缰绳放松,任凭马、牛自由泅渡到河的对岸,在过河之前,对骑马进行检查,挑选膘肥体壮和耐力强的马,如果感到马的体力弱时,最好以牛带马。我向大家作了动员,不能麻痹大意,充分做好准备,战胜天堑。本来我骑的草地马过通天河是没有问题的。一位关心我的饲养员却为我挑选了一头很好的骑牛,让我骑牛过河。我答应他的好意,就骑牛泅渡。我给这头牛备上马鞍,骑着牛,随牛群下水,走到深水处,牛开始用力向前游,一直游到河的对岸,牛上岸后我从牛背上下来,顺利渡过通天河。

  我们过了河的时间大概是下午4点。立即组织干部和饲养员,清点我所在分队的人数和牲畜(包括驮牛、骑马)头数,向中队汇报。清点结果,我分队的人员和牲畜如数渡过河,心总算平静了。不多时,大队发来紧急通知,牛队兽医刘益民同志渡河下落不明,要求各中队全力以赴,寻找刘益民同志。除了留下放牧人员、炊事员和站岗的同志,大家立即乘马寻找刘益民同志。天已经黑了,我们还找不到踪影。就赶回宿营地,向中队汇报情况。这一晚,全大队没有找到刘益民同志。大队通知第二天继续寻找。第二天,我们又在茫茫草原寻找生活在一起的战友,找了半天,仍无下落。后来,骆驼大队在河滩上发现一具尸体,牛大队立刻派人去辨认,才认出是刘益民同志。刘益民同志在组织驮牛泅渡通天河的斗争中,光荣献身。牛大队为他开了追悼会,把他的遗体埋在通天河畔。

  十八军独立支队,战胜天堑通天河,历时15天,延误了行军的对日,耽误了进藏大好时节,这时已进入10月。10月的青藏高原已隆冬来临,气温降至冰点以下,已经结冰和降雪了。从通天河向前行,就是世界闻名的大雪山——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如被雪封了,大军就不能通过,全军将要覆灭。因此,渡过通天河之后,决定牛走马站,争取在雪封山季节之前,翻过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最高处海拔6000余米,翻越的唐古拉山垭壑为5500米。进入唐古拉山区,基本行走在5000米以上。这里真是山连山,山连天,天连山,山在天里,天在山间,白雪皑皑,大山巍巍,白云沉沉,寒风凄凄。这里空气稀薄,高山缺氧,水烧到摄氏六七十度即达沸点。这里风大,大风刮时,黄沙遮日,飞沙走石,帐篷撑不起,人打趔趄,驮牛停步不前。这里寒冷,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几度,有时达零下三十几度。这里,我们白天四肢无力,夜间失眠,难以入睡,走几步就大口喘气,晚饭不敢吃饱,多吃一口就肚胀难忍,晚上睡觉必须将枕头垫高,一觉起来,个个皮青脸肿。驮牛到了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膘情迅速下降,感觉驮运吃力,走几步就停蹄。

  为了赶在雪封山前过山,实行抢越唐古拉山。我们牛队行走缓慢,每天凌晨3点起床,4点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多钟才走到宿营地(有时到宿营地时日已落山)。整天都在不停地行走,往往一天要走十五六个小时,人吃不上饭,驮牛吃不上草,没有休息时间。只见驮牛急剧消瘦,再不象出发时那么欢快,每天行军,都有驮牛走着走着,卧倒不起,有的立刻倒毙。饲养员除了赶牛驮运的任务外,还增加了到宿营地后再返回赶乏牛,已经倒毙的,则将牛皮剥下。

  我们行军到达唐古拉山巅,这一天,天气晴朗,只见山上一层薄薄积雪,并没有雪封山。牛队的乏牛不断增加,赶不到宿营地,就已日落西山,只得在唐古拉山的山巅宿营过夜。我们向饲养员们再次按当时的说法宣传,讲这里山高“瘴气”最严重,大家要少吃饭,少活动,多休息,准备拿出预防“瘴气”的“药品”。这天夜间我负责站岗,到了深夜,只听到三中队宿营地的地方,有人痛得哭嚎难忍,惊动了整个山谷。医生闻讯,忍着高山反应的痛苦,立刻赶来抢救,但已经无济于事。第二天传来一位青海籍支援解放西藏的饲养员同志,牺牲在唐古拉山的山巅。同样,我们兰州大学藏语班的同学、新华社记者牛世钧同志,也因翻越唐古拉大雪山,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