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独立支队供给处,在香日德分配给牛大队驮运任务。按每头牛驮运120斤,牛大队共驮运60万斤。我所在的分、队主要驮运面粉、豌豆、糌粑、酥油及副食品等。将这些物资按数落实到每个饲养员。在接受驮运任务时立即宣布纪律:牛大队只有驮运任务,没有处理权利,交运多少,如数上交。因为责任重大,分队、小队的干部和饲养员都得层层负责,特别每个饲养员,对自己驮运的袋子都打上记号,并对自己的牛打上记号和起名字,以便辨认。1951年8月22日,独立支队全体指战员,在香日德隆重举行誓师大会,会后,前梯队立即出发,踏上走向“世界屋脊”的征途。
从香日德出发西南行,牛队按照习惯走法,每天由大队派出设站同志先行到前边设站,日色过午就宿营放牧,边走边放牧。约七八天,来到第一个高山——诺木岗。诺木岗位于布尔汗布达山脉,这是昆仑山脉的一个支脉,黄河和柴达木水系的分水岭,海拔5000多米。香日德海拔3000米,不几天就上升到5000米砖高山,从内地来的同志不适应高原气候,感到头晕脑胀,肚子胀痛,呼吸困难,四肢无力,严重者呕吐不止,甚至有个别同志昏厥跌倒。走过草地有经验的饲养员向我们讲,这座高山有严重的“瘴气”,藏民称这座山为“烟瘴垭壑”。在诺木岗山根出发前,大队部通知各队务必带上预防“瘴气”的“药品”,就是仁丹、十滴水、大蒜,还有香烟。大家喝点十滴水,口含仁丹向上前行。那时,我们初到青海,就听到不少关于“瘴气”的传说,有些说法很离奇和神秘,使人不可思议。经过我们到青藏高原的亲身实践,才认清了所谓“瘴气”,实际就是高山缺氧。
翻过诺木岗进入草地,一直行军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这时,我们已经习惯了草地生活,几个月未理发,行军时几乎不洗脸(因为洗脸容易干裂),经过高原风吹日晒,皮肤变黑,已经完全变成标准的牧民了。
再向前行直到黄河源,不断在沮洳地和沼泽地行走,这就和万里长征时红军走的草地相似。沮洳地就是潮湿的低地,刚到这里时,只见地是湿的,走在上面觉得软绵绵,好象海绵似的。但经过大群牲畜一踩,就变成了淤泥坑,陷进去拔不起脚。过这种沮洳地不能骑马,只得绕道前行,不小心,被淤泥陷进去,就得靠别的同志拉出来。还有一种沼泽地,是一个连着一个水坑,里面全是死水,初到这里看着水很清,稍一搅动就变成泥浆。坑和坑之间是草疙瘩连着,人只得下马,牵着马踏着草疙瘩慢行。无论是马、牛还是人,如果滑进水坑里,就越陷越深,甚至有灭顶被泥浆吞没之险。赶着一群牛到了这种沼泽地,带头牛就起着特殊的作用。饲养员在放牧牛时,发现在一群之中有个带头牛,饲养员精心对待带头牛,给它耳朵上拴上穗子,脖子上挂个铃,让它驮轻点,有时不驮东西。当行军来到沼泽地时,只见这个带头牛领头踏在草疙瘩上,向四方望望,其他牛就停下。带头牛按照饲养员的口哨,慢慢向前迈步。其他牛就一个跟一个,很有秩序地踏着草疙瘩向前走。当这一片沼泽地走完了,带头牛就停下不走在那里啃草,别的牛也跟着吃草。牛过这种草地时,不能使牛惊动,则可安全渡过。如牛受惊,互相拥挤,就有被挤入泥浆的危险。我所在的分队,就有牛被挤落水,干部和饲养员不顾自己的安危,卸下驮子自己扛,拉牛出水坑。进藏途中,遇到这种草地很多,而以黄河的发源地星宿海最多,面积最大,成了我们进藏途中的一大难关。当时同志们给这种地命名为“水盆地”。
遇上“水盆地”,靠近山坡的地尚干燥,可以选择靠近山坡宿营。而遇上沮洳此时,则找不到合适宿营地,只得就在沮洳上宿营。在这种地方宿营,帐篷钉子插进地里,风一吹,就把钉子拔出,等于露宿。我们走这段路是9月初,青藏高原雨季未过,栉风沐雨,天上下,地面滑,每行走一步都得付出很大代价。
在黄河源,独立支队全体指战员进行了休整,自下而上进行了总结。我们分队干部和饲养员同心协力,积极工作,完成了驮运任务。但是,一天宿营,警惕不高,遇上毒草,致使驮牛死亡,应引以为戒。独立支队在黄河源召开奖惩大会,牛大队二分队被评为先进集体,二分队的小队长尕桑尼玛受到奖励。独立支队决定精减一些不适应青藏高原的装备,对行军序列进行调换。于9月13日,又开始向巴颜喀拉山迈进了。翻越巴颜喀拉山,就抵达通天河河畔。
通天河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上游。这一年我们行军到达这里,正碰上罕见的洪水,这条几百米宽的大河,惊涛骇浪,阻拦独立队前进。提前到到达通天河的马大队、骡子大队的指战员,已经开始设法渡河,只见他们日夜不停地拉着皮牛筏子摆渡各类物资。我们牛大队一到通天河畔,就将驮运的粮秣和各类物资卸在通天河北岸。牛大队以中队为单位,迅速布置和组织本中队的人员,除了放牧和分配其他任务的人员外,将干部和饲养员编成几个组,分工在河的两岸,有拉筏子的,有装卸物资的。为了抢渡通天河,将帐篷搭在岸边,吃在河边,睡在河畔(所谓睡,就是在筏子走后休息一个多小对),日夜不停地摆渡牛驮运的物资。
从香日德出发西南行,牛队按照习惯走法,每天由大队派出设站同志先行到前边设站,日色过午就宿营放牧,边走边放牧。约七八天,来到第一个高山——诺木岗。诺木岗位于布尔汗布达山脉,这是昆仑山脉的一个支脉,黄河和柴达木水系的分水岭,海拔5000多米。香日德海拔3000米,不几天就上升到5000米砖高山,从内地来的同志不适应高原气候,感到头晕脑胀,肚子胀痛,呼吸困难,四肢无力,严重者呕吐不止,甚至有个别同志昏厥跌倒。走过草地有经验的饲养员向我们讲,这座高山有严重的“瘴气”,藏民称这座山为“烟瘴垭壑”。在诺木岗山根出发前,大队部通知各队务必带上预防“瘴气”的“药品”,就是仁丹、十滴水、大蒜,还有香烟。大家喝点十滴水,口含仁丹向上前行。那时,我们初到青海,就听到不少关于“瘴气”的传说,有些说法很离奇和神秘,使人不可思议。经过我们到青藏高原的亲身实践,才认清了所谓“瘴气”,实际就是高山缺氧。
翻过诺木岗进入草地,一直行军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这时,我们已经习惯了草地生活,几个月未理发,行军时几乎不洗脸(因为洗脸容易干裂),经过高原风吹日晒,皮肤变黑,已经完全变成标准的牧民了。
再向前行直到黄河源,不断在沮洳地和沼泽地行走,这就和万里长征时红军走的草地相似。沮洳地就是潮湿的低地,刚到这里时,只见地是湿的,走在上面觉得软绵绵,好象海绵似的。但经过大群牲畜一踩,就变成了淤泥坑,陷进去拔不起脚。过这种沮洳地不能骑马,只得绕道前行,不小心,被淤泥陷进去,就得靠别的同志拉出来。还有一种沼泽地,是一个连着一个水坑,里面全是死水,初到这里看着水很清,稍一搅动就变成泥浆。坑和坑之间是草疙瘩连着,人只得下马,牵着马踏着草疙瘩慢行。无论是马、牛还是人,如果滑进水坑里,就越陷越深,甚至有灭顶被泥浆吞没之险。赶着一群牛到了这种沼泽地,带头牛就起着特殊的作用。饲养员在放牧牛时,发现在一群之中有个带头牛,饲养员精心对待带头牛,给它耳朵上拴上穗子,脖子上挂个铃,让它驮轻点,有时不驮东西。当行军来到沼泽地时,只见这个带头牛领头踏在草疙瘩上,向四方望望,其他牛就停下。带头牛按照饲养员的口哨,慢慢向前迈步。其他牛就一个跟一个,很有秩序地踏着草疙瘩向前走。当这一片沼泽地走完了,带头牛就停下不走在那里啃草,别的牛也跟着吃草。牛过这种草地时,不能使牛惊动,则可安全渡过。如牛受惊,互相拥挤,就有被挤入泥浆的危险。我所在的分队,就有牛被挤落水,干部和饲养员不顾自己的安危,卸下驮子自己扛,拉牛出水坑。进藏途中,遇到这种草地很多,而以黄河的发源地星宿海最多,面积最大,成了我们进藏途中的一大难关。当时同志们给这种地命名为“水盆地”。
遇上“水盆地”,靠近山坡的地尚干燥,可以选择靠近山坡宿营。而遇上沮洳此时,则找不到合适宿营地,只得就在沮洳上宿营。在这种地方宿营,帐篷钉子插进地里,风一吹,就把钉子拔出,等于露宿。我们走这段路是9月初,青藏高原雨季未过,栉风沐雨,天上下,地面滑,每行走一步都得付出很大代价。
在黄河源,独立支队全体指战员进行了休整,自下而上进行了总结。我们分队干部和饲养员同心协力,积极工作,完成了驮运任务。但是,一天宿营,警惕不高,遇上毒草,致使驮牛死亡,应引以为戒。独立支队在黄河源召开奖惩大会,牛大队二分队被评为先进集体,二分队的小队长尕桑尼玛受到奖励。独立支队决定精减一些不适应青藏高原的装备,对行军序列进行调换。于9月13日,又开始向巴颜喀拉山迈进了。翻越巴颜喀拉山,就抵达通天河河畔。
通天河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上游。这一年我们行军到达这里,正碰上罕见的洪水,这条几百米宽的大河,惊涛骇浪,阻拦独立队前进。提前到到达通天河的马大队、骡子大队的指战员,已经开始设法渡河,只见他们日夜不停地拉着皮牛筏子摆渡各类物资。我们牛大队一到通天河畔,就将驮运的粮秣和各类物资卸在通天河北岸。牛大队以中队为单位,迅速布置和组织本中队的人员,除了放牧和分配其他任务的人员外,将干部和饲养员编成几个组,分工在河的两岸,有拉筏子的,有装卸物资的。为了抢渡通天河,将帐篷搭在岸边,吃在河边,睡在河畔(所谓睡,就是在筏子走后休息一个多小对),日夜不停地摆渡牛驮运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