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1951年6月,大队长张兆祥和副政委曹明山先后来到牛大队后,牛大队的组织机构逐渐健全。大队长张兆祥,政委刘旭初,副大队长白铭章,副政委曹明山。牛大队有党支部和团支部。大队部干部分工有管人事的,有管保卫的,有管总务的,有管党团组织的,还给牛大队派来医生、兽医和警卫部队,植树组也设在牛队,所有干部都配备武器,保卫物资,准备战斗,以防敌人的袭击。在大队之下有三个中队,中队部有中队长、指导员、管理员等;中队之下,设三个分队,有分队长;分队之下设三个小队,是牛队的基层。我当时在第一中队,中队长柳志刚,副中队长董志奇,没有指导员,副指导员李孔贵。中队的工作主要是柳志刚抓。柳志刚是个山西人,虽是军人,也是青年人,有军人的风度,又有青年人的热情,工作大胆,勇于负责。他将一个中队的工作安排得有条有理。
我是第一中队第一分队的分队长,分队下有三个小队,第一小队长次仁顿珠,青海藏族,年龄稍长,通汉藏语言,有一定运输经验,管理饲养员有法;第二小队长楞布,甘南藏族,通汉藏语言,年轻有干劲,与饲养员能打成一片;第三小队长次成,青海藏族,不懂汉语,能吃苦,亲自干,我就住在这个小队的帐篷里。当时与次成交谈,还要由饲养员当翻译,我和次成虽然语言不通,但他很尊重我,我把他当小弟弟一样爱护他,我们之间,建立了感情,形影不离。总之,三个小队长,都很踏实认真,能吃苦,不怕累,和饲养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驮运物资主要依靠他们组织饲养员去完成,他们是有功的。
每一个小队就是一个基层单位,也是一个战斗集体,他们住在一个帐篷里,生活一起。一个小队有10个饲养员(民工),为了管好牛,有秩序地赶牛运输,再把饲养员编成若干组,每个饲养员负责15头犏牛,一个小队有150头牛,一个分队有450头牛。另外,干部每人一匹乘马,饲养员每两人一匹,一个分队约有马20匹。牛队组建后,以分队为单位开始训练,按照既有驮运任务又是行军,按着军事要求从严训练。对一个分队的三个帐篷搭在哪里,牛拴在哪里,驮运物资放在哪里,马拴在哪里都按地形和军事要求有固定位置,具体位置则由设站人员到宿营地实地侦察地形来确定。干部要学军事知识,在宿营地挖工事,站岗放哨。饲养员以两人为一伙,共同上驮卸驮,要求上得快,拴得牢,结活扣,容易卸,不仅白天上驮快,夜晚也能迅速上驮卸驮,排列整齐。所有一切驮运、赶牛、放牧的技术,都从饲养员中挑选有经验者,进行具体指导。经过一段严格训练,使每个饲养员都练成一套熟练的过硬本领。
在乌兰脑滩,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一切就绪。1951年7月,接到命令,将全部驮牛赶往都兰县的香日德,接受进藏的驮运任务。经过几个月放牧抓膘,这时的犏牛,个个膘肥体壮,毛色光滑,使人分外喜爱。经过几个月,我不仅与饲养员建立了感情,也爱上了这样多不会说话,活蹦乱跳的犏牛,真正成了一个“牛倌”。
●进军西藏
1951年,西北西藏工委将从青海进军西藏的路线,选择由西宁经香日德、黄河源、通天河、唐古拉山,进入西藏境内的中路。当时西宁至香日德约900多华里通汽车,用汽车将进藏的大批粮秣、物资运到香日德。各个大队全部在香日德集结。牛大队于7月份接到从乌兰脑滩前往香日德集结的命令。
从乌兰脑滩到香日德约800华里,驮牛虽然没有驮运的任务,但大队严格按照行军的要求,进行着驮运的行军演习。每天5点钟起床,6点出发,一群一群赶牛走。大约日行40多华里,到了中午就宿营。宿营后,搭起帐篷,埋锅造饭,将驮运物资堆放在固定位置,然后将牛散开放牧。我们前一段在乌兰脑滩是定居牧民,现在开始游牧生活。
从乌兰脑滩出发,翻越日月山,经过倒淌河、大喇嘛河,青海湖畔,翻札巴斯垭壑到达青海产盐之地——茶卡,然后过红柳沟、察汉乌苏(都兰)到达香日德指定地点。一路上边走边放牧,经过一个月,到达香日德已是8月份了。
我们牛大队到达香日德时,整个西北西藏工委进藏的马大队、骡子大队、骆驼大队也都先后抵达这里。进藏的干部战士或乘汽车、或随各种牲畜来到香日德。本来只有一个喇嘛寺庙和百余户各族人民聚居的小镇,这时,一下子集结起人以千计,牲畜以万计的大军,使香日德显得热闹异常。在香日德宣布了中共西北西藏工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并宣布了先遣队、前梯队和总指挥部包括后梯队的行军序列。
在香日德,我的好友张其瑞同学,被调到前梯队的报社搞后勤工作。他离开牛大队之前,专门与我叙别。我们真有点恋恋不舍。他对我说,我是一个青年团员,自愿报名投身到解放西藏的伟大事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组织。在牛队工作了这一段,已和同志们建立了感情,现在离开真有些留恋。但是我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组织决定到那里就到那里,绝不讲价钱”。我们两人互相勉励,在进藏途中经受考验。他指着他的那匹青马对我说:“我身强力壮,不论有多么艰苦我都不怕。我耽心你身体瘦弱,要保重身体。我们进藏要走几千里,经过雪山、草地,我这匹马是在海晏购牛时,达如千户专门叫牧民给我挑选的草地马,马很老实,把它放开也不走远。你不要看它笨,没有走,但是适应草地、耐力强。你身体不好,就把这匹马送给你作为纪念。我到指挥所可另外领一匹马”。我对他送给我一匹马表示感谢,我以对他的感情爱护这匹马。
我是第一中队第一分队的分队长,分队下有三个小队,第一小队长次仁顿珠,青海藏族,年龄稍长,通汉藏语言,有一定运输经验,管理饲养员有法;第二小队长楞布,甘南藏族,通汉藏语言,年轻有干劲,与饲养员能打成一片;第三小队长次成,青海藏族,不懂汉语,能吃苦,亲自干,我就住在这个小队的帐篷里。当时与次成交谈,还要由饲养员当翻译,我和次成虽然语言不通,但他很尊重我,我把他当小弟弟一样爱护他,我们之间,建立了感情,形影不离。总之,三个小队长,都很踏实认真,能吃苦,不怕累,和饲养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驮运物资主要依靠他们组织饲养员去完成,他们是有功的。
每一个小队就是一个基层单位,也是一个战斗集体,他们住在一个帐篷里,生活一起。一个小队有10个饲养员(民工),为了管好牛,有秩序地赶牛运输,再把饲养员编成若干组,每个饲养员负责15头犏牛,一个小队有150头牛,一个分队有450头牛。另外,干部每人一匹乘马,饲养员每两人一匹,一个分队约有马20匹。牛队组建后,以分队为单位开始训练,按照既有驮运任务又是行军,按着军事要求从严训练。对一个分队的三个帐篷搭在哪里,牛拴在哪里,驮运物资放在哪里,马拴在哪里都按地形和军事要求有固定位置,具体位置则由设站人员到宿营地实地侦察地形来确定。干部要学军事知识,在宿营地挖工事,站岗放哨。饲养员以两人为一伙,共同上驮卸驮,要求上得快,拴得牢,结活扣,容易卸,不仅白天上驮快,夜晚也能迅速上驮卸驮,排列整齐。所有一切驮运、赶牛、放牧的技术,都从饲养员中挑选有经验者,进行具体指导。经过一段严格训练,使每个饲养员都练成一套熟练的过硬本领。
在乌兰脑滩,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一切就绪。1951年7月,接到命令,将全部驮牛赶往都兰县的香日德,接受进藏的驮运任务。经过几个月放牧抓膘,这时的犏牛,个个膘肥体壮,毛色光滑,使人分外喜爱。经过几个月,我不仅与饲养员建立了感情,也爱上了这样多不会说话,活蹦乱跳的犏牛,真正成了一个“牛倌”。
●进军西藏
1951年,西北西藏工委将从青海进军西藏的路线,选择由西宁经香日德、黄河源、通天河、唐古拉山,进入西藏境内的中路。当时西宁至香日德约900多华里通汽车,用汽车将进藏的大批粮秣、物资运到香日德。各个大队全部在香日德集结。牛大队于7月份接到从乌兰脑滩前往香日德集结的命令。
从乌兰脑滩到香日德约800华里,驮牛虽然没有驮运的任务,但大队严格按照行军的要求,进行着驮运的行军演习。每天5点钟起床,6点出发,一群一群赶牛走。大约日行40多华里,到了中午就宿营。宿营后,搭起帐篷,埋锅造饭,将驮运物资堆放在固定位置,然后将牛散开放牧。我们前一段在乌兰脑滩是定居牧民,现在开始游牧生活。
从乌兰脑滩出发,翻越日月山,经过倒淌河、大喇嘛河,青海湖畔,翻札巴斯垭壑到达青海产盐之地——茶卡,然后过红柳沟、察汉乌苏(都兰)到达香日德指定地点。一路上边走边放牧,经过一个月,到达香日德已是8月份了。
我们牛大队到达香日德时,整个西北西藏工委进藏的马大队、骡子大队、骆驼大队也都先后抵达这里。进藏的干部战士或乘汽车、或随各种牲畜来到香日德。本来只有一个喇嘛寺庙和百余户各族人民聚居的小镇,这时,一下子集结起人以千计,牲畜以万计的大军,使香日德显得热闹异常。在香日德宣布了中共西北西藏工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并宣布了先遣队、前梯队和总指挥部包括后梯队的行军序列。
在香日德,我的好友张其瑞同学,被调到前梯队的报社搞后勤工作。他离开牛大队之前,专门与我叙别。我们真有点恋恋不舍。他对我说,我是一个青年团员,自愿报名投身到解放西藏的伟大事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组织。在牛队工作了这一段,已和同志们建立了感情,现在离开真有些留恋。但是我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组织决定到那里就到那里,绝不讲价钱”。我们两人互相勉励,在进藏途中经受考验。他指着他的那匹青马对我说:“我身强力壮,不论有多么艰苦我都不怕。我耽心你身体瘦弱,要保重身体。我们进藏要走几千里,经过雪山、草地,我这匹马是在海晏购牛时,达如千户专门叫牧民给我挑选的草地马,马很老实,把它放开也不走远。你不要看它笨,没有走,但是适应草地、耐力强。你身体不好,就把这匹马送给你作为纪念。我到指挥所可另外领一匹马”。我对他送给我一匹马表示感谢,我以对他的感情爱护这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