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在所有的牲畜中,唯有牦牛得天独厚,表现出它无比的优越性。牦牛腿短腹大,走泥路又有经验,看它好象陷在坑里了,一动不动,实际上是在休息。等休息好了,不慌不忙的又从泥里拔出腿来,再走上一气。走一气,歇一气,全部安全地渡过了淤泥地,一头也没有伤亡。
当我们走到淤泥地里时,对于硬实的草地产生了特别的怀念。但眼前,还是茫茫的一片立不住脚的淤泥。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人马终于聚集到几个土丘上。过度紧张的神经,稍稍得到了松驰的机会。这时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炒面填在嘴里可真香啊!有些人炒面早已吃完,有些人在路上把炒面丢掉了,大伙就互相支援。看吧,每个人的身上汗流浃背,每个人的脸上沾满泥浆,在嘴边上,由于刚刚吃过炒面,留下一道白白的圆圈,就象世界上最滑稽的丑角集中在一起了。我们却高歌漫谈,喜笑颜开。有人提出摄影留个纪念,因为现在大家的模样儿差不多,分不出谁是谁来,找了好久找到摄影师。这位摄影师已是筋疲力尽再也懒得动了,终因大家高涨的情绪鼓舞了他,仍然拍了不少的纪念照片。
休息一会儿,精力有了很大恢复,就又继续出发。几个钟头过去了,这才算走出了淤泥滩。接着,摆在眼前的又是水盆地。
“水盆地”是沼泽地带。一片草地绕着一个水潭,连绵不止。在高处了望:一个个的“水盆”亮闪闪的,好象天上的星群;近看,一片绿茸茸的草地,中间点缀着洼洼水坑,有如一条绿色的毡毯被虫蚀了许多小洞。走上去,一脚踩在草垛上,一脚踏在水洼里,防不胜防。人说在这块地上是“人走弹簧路,马上跳舞场”,真是一点不假。
远远看去,一群群人马,忽高忽低,俨然在跳着一种极为复杂的舞蹈。有的马脚下一滑,跌倒在“水盆”里,前面要紧拉笼头,后面再提起马尾,费很大的劲才能把马拉起来。“水盆地”不亚于淤泥地的困难。
人们骑在马上走“水盆地”,人很危险,马也很危险。于是都纷纷下马,牵着马走。人挑好路,马跟在后头因为看不见路,不肯走,结果又把人给拖了回来,滑倒在“水盆”里。水凉得寒彻骨髓,凡是掉下去过的人,每逢提起这件事,莫不浑身寒颤!
走着,走着,只见在黄河彼岸炊烟一片,莫不是有人家?这时我走在“水盆”里,也振奋了精神,再也不感到疲乏了。只要能早点宿营,能弄到牛粪,吃上一顿热呼呼的晚餐,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了。同志们互相鼓励着:加油!快到宿营地了!加油!
正在高兴之际,新的困难又来了,原来我们已经走过的七、八道河还不是黄河的主流,现在眼前这条约150多米宽、黄浪滚滚奔流而下的大河,才是真正的黄河主流。我们一定要走过去,但它深浅究竟如何?总指挥部的同志,在这条汹涌澎湃的河水面前,拉紧缰绳停下了。
这时,一位副排长自告奋勇下水探路。临下水前,我紧握他的双手,说不出话来,虽然还有很多同志请求下水,我知道他们不识水性所以拒绝了。
探水的副排长是个健壮的中年人。他在取得我的同意后,立即脱掉衣服,跨上了无鞍的骏马,无畏地一步步向水里走去。只见,水渐渐淹没了马腿,渐渐地淹没了马身。忽然,激流冲得他骑的马直打旋转,只一会儿,马便顺着水飘走了,继而踪影皆无,岸上的人屏着气注视着这场危险的搏斗。这时都禁不住奔向河水边,高声喊道:“快泅回来!快泅回来!”副排长已机智地跳下马,逆水游回来,马减轻了负担,也挣扎着回来了,第一次探路就这样结束了。
接着我们又选择了一个较宽的河面,仍由副排长作第二次过河探水,仍是由于水流湍急,水太深之故,就半路又折了回来。
两次失败以后,总指挥部立即召集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到上游涉水过河。高原行军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经验:水越在上游越小。部队向上游移动渡口,约有二里多路,这里的黄河主流分成两股支流奔泻而下。于是我们便决定部队从这里渡河。
第三次过渡探路的人,还是由那顽强的共产党员副排长担当。渡河一开始,人以极紧张的心情,两眼紧盯着副排长入水里的背影。只见一股激流把人和马冲向了中流,马在顽强地向上划去;人在英勇地拉紧缰绳驾驭,在水里走了个半圆形……水渐渐地浅了,人和马一起登上了对岸。
这边岸上一片欢呼,声音淹没了黄河的咆哮;声音发自那刚刚松开的千万颗紧绷的心弦。部队这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很难叫人相信:这是已经在草原上、雪地上、淤泥滩里日夜行走了12个昼夜的一支部队。队形整齐的摆开,重新布置了力量,每个人都仔细检查过自己的行李,紧了紧马的肚带,然后,号令一下,全体上马,过河开始了。
一个接着一个,不准抢先,不准掉队!
大队的人马冲向河岸,马蹄的声响,流水的声响,哒哒哒的号声,振奋人心的歌……过河了,我们终于渡过了黄河天险!
当一进入这滔滔的黄水里面时,不识水性的同志都感到天旋地转,头晕目眩,有的栽下马来,手心的汗水浸湿了缰绳。个个横着心,咬紧牙,勇敢地朝着滚滚的激流冲去,抢上对岸,回头再看那漫天的黄水,头还感到发晕。
当我们走到淤泥地里时,对于硬实的草地产生了特别的怀念。但眼前,还是茫茫的一片立不住脚的淤泥。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人马终于聚集到几个土丘上。过度紧张的神经,稍稍得到了松驰的机会。这时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炒面填在嘴里可真香啊!有些人炒面早已吃完,有些人在路上把炒面丢掉了,大伙就互相支援。看吧,每个人的身上汗流浃背,每个人的脸上沾满泥浆,在嘴边上,由于刚刚吃过炒面,留下一道白白的圆圈,就象世界上最滑稽的丑角集中在一起了。我们却高歌漫谈,喜笑颜开。有人提出摄影留个纪念,因为现在大家的模样儿差不多,分不出谁是谁来,找了好久找到摄影师。这位摄影师已是筋疲力尽再也懒得动了,终因大家高涨的情绪鼓舞了他,仍然拍了不少的纪念照片。
休息一会儿,精力有了很大恢复,就又继续出发。几个钟头过去了,这才算走出了淤泥滩。接着,摆在眼前的又是水盆地。
“水盆地”是沼泽地带。一片草地绕着一个水潭,连绵不止。在高处了望:一个个的“水盆”亮闪闪的,好象天上的星群;近看,一片绿茸茸的草地,中间点缀着洼洼水坑,有如一条绿色的毡毯被虫蚀了许多小洞。走上去,一脚踩在草垛上,一脚踏在水洼里,防不胜防。人说在这块地上是“人走弹簧路,马上跳舞场”,真是一点不假。
远远看去,一群群人马,忽高忽低,俨然在跳着一种极为复杂的舞蹈。有的马脚下一滑,跌倒在“水盆”里,前面要紧拉笼头,后面再提起马尾,费很大的劲才能把马拉起来。“水盆地”不亚于淤泥地的困难。
人们骑在马上走“水盆地”,人很危险,马也很危险。于是都纷纷下马,牵着马走。人挑好路,马跟在后头因为看不见路,不肯走,结果又把人给拖了回来,滑倒在“水盆”里。水凉得寒彻骨髓,凡是掉下去过的人,每逢提起这件事,莫不浑身寒颤!
走着,走着,只见在黄河彼岸炊烟一片,莫不是有人家?这时我走在“水盆”里,也振奋了精神,再也不感到疲乏了。只要能早点宿营,能弄到牛粪,吃上一顿热呼呼的晚餐,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了。同志们互相鼓励着:加油!快到宿营地了!加油!
正在高兴之际,新的困难又来了,原来我们已经走过的七、八道河还不是黄河的主流,现在眼前这条约150多米宽、黄浪滚滚奔流而下的大河,才是真正的黄河主流。我们一定要走过去,但它深浅究竟如何?总指挥部的同志,在这条汹涌澎湃的河水面前,拉紧缰绳停下了。
这时,一位副排长自告奋勇下水探路。临下水前,我紧握他的双手,说不出话来,虽然还有很多同志请求下水,我知道他们不识水性所以拒绝了。
探水的副排长是个健壮的中年人。他在取得我的同意后,立即脱掉衣服,跨上了无鞍的骏马,无畏地一步步向水里走去。只见,水渐渐淹没了马腿,渐渐地淹没了马身。忽然,激流冲得他骑的马直打旋转,只一会儿,马便顺着水飘走了,继而踪影皆无,岸上的人屏着气注视着这场危险的搏斗。这时都禁不住奔向河水边,高声喊道:“快泅回来!快泅回来!”副排长已机智地跳下马,逆水游回来,马减轻了负担,也挣扎着回来了,第一次探路就这样结束了。
接着我们又选择了一个较宽的河面,仍由副排长作第二次过河探水,仍是由于水流湍急,水太深之故,就半路又折了回来。
两次失败以后,总指挥部立即召集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到上游涉水过河。高原行军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经验:水越在上游越小。部队向上游移动渡口,约有二里多路,这里的黄河主流分成两股支流奔泻而下。于是我们便决定部队从这里渡河。
第三次过渡探路的人,还是由那顽强的共产党员副排长担当。渡河一开始,人以极紧张的心情,两眼紧盯着副排长入水里的背影。只见一股激流把人和马冲向了中流,马在顽强地向上划去;人在英勇地拉紧缰绳驾驭,在水里走了个半圆形……水渐渐地浅了,人和马一起登上了对岸。
这边岸上一片欢呼,声音淹没了黄河的咆哮;声音发自那刚刚松开的千万颗紧绷的心弦。部队这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很难叫人相信:这是已经在草原上、雪地上、淤泥滩里日夜行走了12个昼夜的一支部队。队形整齐的摆开,重新布置了力量,每个人都仔细检查过自己的行李,紧了紧马的肚带,然后,号令一下,全体上马,过河开始了。
一个接着一个,不准抢先,不准掉队!
大队的人马冲向河岸,马蹄的声响,流水的声响,哒哒哒的号声,振奋人心的歌……过河了,我们终于渡过了黄河天险!
当一进入这滔滔的黄水里面时,不识水性的同志都感到天旋地转,头晕目眩,有的栽下马来,手心的汗水浸湿了缰绳。个个横着心,咬紧牙,勇敢地朝着滚滚的激流冲去,抢上对岸,回头再看那漫天的黄水,头还感到发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