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9月9日进驻拉萨
8月30日由太昭出发,翻过工部帕拉,从山麓沿直工河到拉萨河谷是比较宽阔的骡马大道,又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区,部队行动起来感觉轻松了很多。整整8天的行程,部队都是搭帐篷在旷野里宿营,从不进入民房和寺庙。不管住在那里都有很多藏族男女老幼围着部队看热闹,对于穿军装的汉族女战士更觉得稀奇,所以围观她们的人特别多。在无声的接近中已渐渐地熟悉起来,这时常听到的两句藏话是:“米芒金珠玛”(人民解放军),“嘉沙巴”(新汉人)。藏族同胞在表述这些称赞的语言时往往伸起大拇指。战士们极热情地接待这些藏族同胞,从表情中看到了他们的信任。在抵达德庆时,张经武代表派阿乐(即乐于泓)同志向“先支”的同志慰问,并介绍他们到达拉萨前后的情况使大家对于拉萨的政治情况有了概括的了解。马上就要直接接触藏族官员实权人物了,初次较量将是一种什么局面,不能不认真地考虑,毕竟我们是第一批进入拉萨的人民解放军,为主力部队入城做好准备,不能不谨慎从事,这是我们的先遣任务。9月8日抵达香卡,渡过拉萨河后就在河滩上宿营,这时西藏地方政府欢迎的帐篷已经搭好,派来两位僧俗低级官员为我们当联络员,一位叫益西达吉,一位叫担加。另外还有两位高级僧俗官员负责接待工作,一位是扎萨柳霞·土登塔巴,一位是马基凯墨·索南旺堆。这是首先与我们接触的藏族官员。经过协商,决定9月9日进入市区,住在马嘎萨巴(新兵营),粮食及副食供应暂由他们负责。为了准备入城式,利用一天休息时间,部队进行了“与拉萨人民见好面”的政治动员,准备了大型横幅和彩旗。进入市区那一天,天刚蒙蒙亮,拉萨就络绎不绝地有人到我们住地来探望。好像过节日一样,妇女都穿上盛装,五颜十色,非常漂亮,青少年更是连蹦带跳地涌向我们。虽不是有组织的行动,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了。我们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军歌,部队在中间两边是群众,被欢迎的部队与欢迎的人群汇合在一起了,据说这是拉萨从未有过的现象。进入市区前,西藏地方政府派噶伦绕嘎厦和夏苏设帐篷欢迎。王其梅同志和“先支”其他负责同志进帐篷换过哈达,稍坐,寒喧几句就和部队一起进城了。我们经过了回民聚居区河坝林,商业区八角街和大昭寺,到了宿营地。从此我们就和拉萨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拉萨是一座古城,人们称之为“尼玛(太阳)拉萨”。果然这一天,万里晴空,无怪拉萨有太阳城之称了。藏语拉是神的意思,萨是地方的意思,拉萨就是神仙住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圣城。达赖喇嘛住在这里,有冬宫布达拉富,夏宫罗布林卡,都是圣地。此外附近还有三大寺(哲蚌、色拉、甘丹寺);有四大林(功德林、乐墨林、丹吉林、策觉林),都是众多喇嘛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宗教势力汇集的地方。此外还带着一些殖民地的色彩,外货充斥市场,藏币和卢比混合使用,还有外国驻军。我们与之共呼吸的地方,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区。我们开始对陌生的拉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别开生面的工作
进城以后,先遣支队与中央代表及其随员会合在一起,从此张代表有了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同时先遣部队负责同志在张经武代表的领导下,谨慎地、积极地向藏族上层人士展开了统战工作,几乎是挨门挨户地访问了司曹、噶伦、扎萨、台吉、重要的四品官和三大寺、四大林的活佛及堪布。那时有句流行的俏皮话叫做“统战统战,请客吃饭”。把统战工作说成是请客吃饭无疑是一个误解,但是做为形容统战工作的一种形式,却是十分形象的语言,确实在开始与上层人士接触的形式无非是送礼、请客吃饭,通过这种形式去联络感情,宣传“十七条协议”。那是因为大多数上层人士与我们有隔阂,有顾虑,无事难登三宝殿,只有请客送礼时才能与与他们接触。当然也有例外,噶雪巴·曲吉尼玛在我们到达兵营的第二天就主动地来献哈达。这位刚卸职的噶伦,我们早有耳闻,他从一个普通贵族捐到孜本,又由孜本捐到噶伦,驱汉事件发生时他正当权。现在虽已卸任可是还是有名气的人,他竟悄悄地来访问人民解放军了,所以任何统治阶层都不是铁板一块。我们的工作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从9月14日开始,王其梅同志偕同平措旺阶和我去访问了两位司曹洛桑扎西和鲁康娃。这两位位居噶厦之上的高层官员在政治上是十分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是顽固派。原来他们的官职品级并不很高,洛桑扎西不过是个堪穷,鲁康娃是4个孜本之一,也不过是个四品官。为什么他们官运亨通,一跃而居于噶伦之上呢?原因是由于达赖出走亚东,噶厦官员随之前往,他们到亚东是观察形势发展的,如认为形势对他们十分不利就逃到印度去。处在危机的形势下,现任噶伦谁也不愿意留在拉萨,于是推出了两个政治上的保守派组成拉萨看守噶厦,他们俩的地位可以说是从此飞黄腾达不可一世了。在张经武同志由印度经过亚东的时候,把毛主席的信和“十七条协议”手抄本亲自交给达赖,并劝说他返回拉萨。达赖及其随行官员迫于形势不得不返回拉萨。这时洛桑扎西和鲁康娃的地位已经巩固下来。他们代表噶厦和中央派来的人员及部队打交道,而我们首先去拜访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按照西藏的风俗习惯给他们献了哈达并赠送礼品,他们两个竟以极其傲慢的态度对待我们。他们竟然说出“饿肚子比打败仗还难受”的无理语言。意思是说藏军虽然打了败仗,在军事上较量不过人民解放军,但是可以用断粮的办法把你们饿跑。说这种话不仅仅是傲慢无理,他们在历史上确有过这种经验。1912年清朝崩溃,驻藏大臣和一支汉练部队被那时的噶厦下令断粮而饿垮了。洛桑扎西和鲁康娃以西藏出产粮食很少不能养活庞大的部队为由,拒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十七条协议”第二条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可是他们却提出种种理由反对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甚至拿出了威胁的语言,企图改变已成的事实。一开始就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舌战,使我们认清了这两位所谓高层官员的真面目。接着是拜会噶伦。旧例噶厦设四大噶伦,现任噶伦是然巴,土登滚钦、索康·旺清格来、绕噶‘彭措绕杰、拉鲁。次旺多吉。又增加阿沛·阿旺晋美为增补噶伦,夏苏·居美多吉和洞波·钦绕汪秋为助理噶伦,阿沛·阿旺晋美在昌都就熟悉了,其他几位噶伦和助理噶伦是第一次见面。噶伦在噶厦中是实权派,也是西藏地方政府中的核心人物。一般地说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善于察颜观色,尽管在政治态度上有左中右,但是在言谈中还是含蓄的,都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他们不象两位司曹那么顽固不化、夜郎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其中索康噶伦是比较狡滑的,他表面上说起话来“拉索、拉索”(是、是),实际上尽使鬼点子。在接触中我们逐个做了初步分析,我们有政策有策略,不怕他们不按“十七条协议”办事。三大寺、四大林是访问的最后对象,宗教人物很不容易了解,但是访问总算是使“十七条协议”进了庙门,解放军第一次踏入了禁区。接连不断地访问、送礼、请客使我们的接触迅速地展开,“十七条协议”已传播到僧俗各阶层人民之中。短短1个月的工作,已为主力部队进驻拉萨,西南西北两路会师和班禅返回西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月30日由太昭出发,翻过工部帕拉,从山麓沿直工河到拉萨河谷是比较宽阔的骡马大道,又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区,部队行动起来感觉轻松了很多。整整8天的行程,部队都是搭帐篷在旷野里宿营,从不进入民房和寺庙。不管住在那里都有很多藏族男女老幼围着部队看热闹,对于穿军装的汉族女战士更觉得稀奇,所以围观她们的人特别多。在无声的接近中已渐渐地熟悉起来,这时常听到的两句藏话是:“米芒金珠玛”(人民解放军),“嘉沙巴”(新汉人)。藏族同胞在表述这些称赞的语言时往往伸起大拇指。战士们极热情地接待这些藏族同胞,从表情中看到了他们的信任。在抵达德庆时,张经武代表派阿乐(即乐于泓)同志向“先支”的同志慰问,并介绍他们到达拉萨前后的情况使大家对于拉萨的政治情况有了概括的了解。马上就要直接接触藏族官员实权人物了,初次较量将是一种什么局面,不能不认真地考虑,毕竟我们是第一批进入拉萨的人民解放军,为主力部队入城做好准备,不能不谨慎从事,这是我们的先遣任务。9月8日抵达香卡,渡过拉萨河后就在河滩上宿营,这时西藏地方政府欢迎的帐篷已经搭好,派来两位僧俗低级官员为我们当联络员,一位叫益西达吉,一位叫担加。另外还有两位高级僧俗官员负责接待工作,一位是扎萨柳霞·土登塔巴,一位是马基凯墨·索南旺堆。这是首先与我们接触的藏族官员。经过协商,决定9月9日进入市区,住在马嘎萨巴(新兵营),粮食及副食供应暂由他们负责。为了准备入城式,利用一天休息时间,部队进行了“与拉萨人民见好面”的政治动员,准备了大型横幅和彩旗。进入市区那一天,天刚蒙蒙亮,拉萨就络绎不绝地有人到我们住地来探望。好像过节日一样,妇女都穿上盛装,五颜十色,非常漂亮,青少年更是连蹦带跳地涌向我们。虽不是有组织的行动,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了。我们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军歌,部队在中间两边是群众,被欢迎的部队与欢迎的人群汇合在一起了,据说这是拉萨从未有过的现象。进入市区前,西藏地方政府派噶伦绕嘎厦和夏苏设帐篷欢迎。王其梅同志和“先支”其他负责同志进帐篷换过哈达,稍坐,寒喧几句就和部队一起进城了。我们经过了回民聚居区河坝林,商业区八角街和大昭寺,到了宿营地。从此我们就和拉萨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拉萨是一座古城,人们称之为“尼玛(太阳)拉萨”。果然这一天,万里晴空,无怪拉萨有太阳城之称了。藏语拉是神的意思,萨是地方的意思,拉萨就是神仙住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圣城。达赖喇嘛住在这里,有冬宫布达拉富,夏宫罗布林卡,都是圣地。此外附近还有三大寺(哲蚌、色拉、甘丹寺);有四大林(功德林、乐墨林、丹吉林、策觉林),都是众多喇嘛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宗教势力汇集的地方。此外还带着一些殖民地的色彩,外货充斥市场,藏币和卢比混合使用,还有外国驻军。我们与之共呼吸的地方,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区。我们开始对陌生的拉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别开生面的工作
进城以后,先遣支队与中央代表及其随员会合在一起,从此张代表有了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同时先遣部队负责同志在张经武代表的领导下,谨慎地、积极地向藏族上层人士展开了统战工作,几乎是挨门挨户地访问了司曹、噶伦、扎萨、台吉、重要的四品官和三大寺、四大林的活佛及堪布。那时有句流行的俏皮话叫做“统战统战,请客吃饭”。把统战工作说成是请客吃饭无疑是一个误解,但是做为形容统战工作的一种形式,却是十分形象的语言,确实在开始与上层人士接触的形式无非是送礼、请客吃饭,通过这种形式去联络感情,宣传“十七条协议”。那是因为大多数上层人士与我们有隔阂,有顾虑,无事难登三宝殿,只有请客送礼时才能与与他们接触。当然也有例外,噶雪巴·曲吉尼玛在我们到达兵营的第二天就主动地来献哈达。这位刚卸职的噶伦,我们早有耳闻,他从一个普通贵族捐到孜本,又由孜本捐到噶伦,驱汉事件发生时他正当权。现在虽已卸任可是还是有名气的人,他竟悄悄地来访问人民解放军了,所以任何统治阶层都不是铁板一块。我们的工作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从9月14日开始,王其梅同志偕同平措旺阶和我去访问了两位司曹洛桑扎西和鲁康娃。这两位位居噶厦之上的高层官员在政治上是十分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是顽固派。原来他们的官职品级并不很高,洛桑扎西不过是个堪穷,鲁康娃是4个孜本之一,也不过是个四品官。为什么他们官运亨通,一跃而居于噶伦之上呢?原因是由于达赖出走亚东,噶厦官员随之前往,他们到亚东是观察形势发展的,如认为形势对他们十分不利就逃到印度去。处在危机的形势下,现任噶伦谁也不愿意留在拉萨,于是推出了两个政治上的保守派组成拉萨看守噶厦,他们俩的地位可以说是从此飞黄腾达不可一世了。在张经武同志由印度经过亚东的时候,把毛主席的信和“十七条协议”手抄本亲自交给达赖,并劝说他返回拉萨。达赖及其随行官员迫于形势不得不返回拉萨。这时洛桑扎西和鲁康娃的地位已经巩固下来。他们代表噶厦和中央派来的人员及部队打交道,而我们首先去拜访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按照西藏的风俗习惯给他们献了哈达并赠送礼品,他们两个竟以极其傲慢的态度对待我们。他们竟然说出“饿肚子比打败仗还难受”的无理语言。意思是说藏军虽然打了败仗,在军事上较量不过人民解放军,但是可以用断粮的办法把你们饿跑。说这种话不仅仅是傲慢无理,他们在历史上确有过这种经验。1912年清朝崩溃,驻藏大臣和一支汉练部队被那时的噶厦下令断粮而饿垮了。洛桑扎西和鲁康娃以西藏出产粮食很少不能养活庞大的部队为由,拒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十七条协议”第二条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可是他们却提出种种理由反对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甚至拿出了威胁的语言,企图改变已成的事实。一开始就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舌战,使我们认清了这两位所谓高层官员的真面目。接着是拜会噶伦。旧例噶厦设四大噶伦,现任噶伦是然巴,土登滚钦、索康·旺清格来、绕噶‘彭措绕杰、拉鲁。次旺多吉。又增加阿沛·阿旺晋美为增补噶伦,夏苏·居美多吉和洞波·钦绕汪秋为助理噶伦,阿沛·阿旺晋美在昌都就熟悉了,其他几位噶伦和助理噶伦是第一次见面。噶伦在噶厦中是实权派,也是西藏地方政府中的核心人物。一般地说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善于察颜观色,尽管在政治态度上有左中右,但是在言谈中还是含蓄的,都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他们不象两位司曹那么顽固不化、夜郎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其中索康噶伦是比较狡滑的,他表面上说起话来“拉索、拉索”(是、是),实际上尽使鬼点子。在接触中我们逐个做了初步分析,我们有政策有策略,不怕他们不按“十七条协议”办事。三大寺、四大林是访问的最后对象,宗教人物很不容易了解,但是访问总算是使“十七条协议”进了庙门,解放军第一次踏入了禁区。接连不断地访问、送礼、请客使我们的接触迅速地展开,“十七条协议”已传播到僧俗各阶层人民之中。短短1个月的工作,已为主力部队进驻拉萨,西南西北两路会师和班禅返回西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