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进军途中,《草原新闻》刊登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就是独立支队司令部制定的《入藏守则》,守则劈头写道:“西藏情况不一般,政策纪律最当先。”接着守则规定了在民族、宗教、外事和群众工作等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的方针政策和纪律。同时《草原新闻》还发表了社论,论证了工委为什么规定这些守则的理由,遵守守则有什么重要意义,不遵守守则可能带来哪些危害。守则是用顺口溜写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音韵和谐,干部和战士们很快就会念、会背、会讲。并能严格遵守,见诸行动。
10月23日,我们走下唐古拉山,在聂荣宗宿营地,宗本带着头人和群众百余人到宿营地欢迎我们,表示热烈祝贺并且再三地说:“恭喜,恭喜,贵人降临!”我们不解其意,后来经他们指划,翻译解释,我们才发现这时晴朗的天空中太阳、月亮和星星同时出现在我们的头顶上。日、月、星三星共照的天文现象应当如何解释,这是天文学工作者的事,但藏族同胞把这看作是人民解放军带来的吉庆征兆,却很有意味。《草原新闻》如实地报道了藏族同胞的这种真挚感情。
部队11月4日进入藏北重镇那曲(黑河),受到当地僧俗官员和藏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并举行了入城式。我们派记者随同宣传队上街,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记者边绥在采访中看到藏族同胞急于了解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各项政策的殷切心情,看到男女藏胞争抢着阅读画报和宣传品,并把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举过头顶,口里还念念有词的情景时,心情十分激动,提笔写了一篇题为《毛主席万岁!》的特写。
在黑河时,《草原新闻》刊登了工委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和《团结守则》,要求大家向十八军同志学习,搞好同十八军的团结工委还指示报社,要求我们根据工委与十八军的往来密电,编写、刊登了十八军在横断山脉艰苦行军、捕鼠代食等感人事迹,作为向干部、战士进行团结教育的材料。
《草原新闻》的终刊号,记下了我们在拉萨举行入城式的盛况:
1951年12月1日,拉萨城里风和日暖,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打着遗阳伞,一大早就涌向八角街(拉萨旧城的主要街道),走向拉梦东郊,怀着欢欣鼓舞和好奇心情,迎候从西北进藏的人民解放军。
当天上午,旭日东升。由西北进藏的人民解放军排列整齐的骑兵队伍,从拉萨东郊的原野上拔营起寨,向拉萨市区欢快地走来。在临时搭设的欢迎帐篷里,独立支队司令员、政委和其他领导人受到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和十八军首长的亲切接见,也同洒藏地方政府前来欢迎的代表以礼相见。接着,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
入城式以旗队为先导,经过3天休整的指战员们,理了头发、刮了胡须,一律换上呢子军装,军容整齐,一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按序列策马入城。经过100多天艰苦的草原行军,今日胜利到达拉萨,大家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一边前进,一边向夹道欢迎的心族同胞微笑致意。部队穿过八角街,经过布达拉宫,开赴指定韵地点。
至此,《草原新闻》园满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三)
回忆《草原新闻》的时候,使我想起当年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报社的每一个同志。那时,他(她)们是十八九的大姑娘,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从小到大过的是“在家靠父母”的日子。可是为了解放西藏、统一祖国,他(她)们毅然决然走进雪山草地,战胜了使人难以忍受的一切困难,除完成作为一个战士的进军任务外,还完成了亘古荒原上开天辟地办报的艰难任务。在西宁进行准备时,工委领导发动大家多想困难,多研究克服的办法。我们几位女同志:“清早起来,觉没睡醒,就喊你们吃饭,你们能吃下去吗?”她们发愁地说:“那怎能吃下去呀!”可是,谁能想到,进入草原以后,我们经常遇到的是没有饭可吃的境遇。秋季的草原,雨多,牛粪是湿的,干柴没一根,我们往往饿着肚子行军,饿着肚子抄新闻、刻钢板、印报纸。实在饿得支持不住了,就舔几口炒面。没炒面时就舔点生白面充饥。行军靠的是马,刚从草地牧场买来的马,从未备过鞍子,没有被人输过。而我们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谁也没有骑过马,更不会翻马。开始行军时,早上出发,几个人对付一匹马才能套上嚼口,备上鞍子,搭上行李,一个一个地扶着上马。因此,常常不能按时出发,按时宿营。后来,骑马的技术例是练出来了,可是马却乏了,骑着不走,牵着也不好好走,尤其是驮器材的牲口更乏,大家只有推着马屁股一步一步地走。空走已经够累了,推着乏马走更累人,但不管再苦再累,报纸不能不出。
一天,我们在诺木洪高地山坡宿营后,通信员向我报告,有一位女同志病了。我叫他赶快到卫生队去请医生。一会儿,好几个人接二连三地对我说,他(她)们头痛、恶心,有的女同志痛得流眼泪。我才恍然大悟,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山反应,遇上了“瘴气”。通讯员从卫生所回来说,医生也病了,来不了。这时,我看到同志们捏着太阳穴,默默地忍着头痛恶心,拾牛粪的拾牛粪,做饭的做饭,工作的工作,顿时感到,在这特殊的战场上。他(她)们是多么好的战友生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场上,我曾采访过许多战斗英雄,而今和我朝夕共处的不又是一批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
10月23日,我们走下唐古拉山,在聂荣宗宿营地,宗本带着头人和群众百余人到宿营地欢迎我们,表示热烈祝贺并且再三地说:“恭喜,恭喜,贵人降临!”我们不解其意,后来经他们指划,翻译解释,我们才发现这时晴朗的天空中太阳、月亮和星星同时出现在我们的头顶上。日、月、星三星共照的天文现象应当如何解释,这是天文学工作者的事,但藏族同胞把这看作是人民解放军带来的吉庆征兆,却很有意味。《草原新闻》如实地报道了藏族同胞的这种真挚感情。
部队11月4日进入藏北重镇那曲(黑河),受到当地僧俗官员和藏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并举行了入城式。我们派记者随同宣传队上街,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记者边绥在采访中看到藏族同胞急于了解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各项政策的殷切心情,看到男女藏胞争抢着阅读画报和宣传品,并把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举过头顶,口里还念念有词的情景时,心情十分激动,提笔写了一篇题为《毛主席万岁!》的特写。
在黑河时,《草原新闻》刊登了工委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和《团结守则》,要求大家向十八军同志学习,搞好同十八军的团结工委还指示报社,要求我们根据工委与十八军的往来密电,编写、刊登了十八军在横断山脉艰苦行军、捕鼠代食等感人事迹,作为向干部、战士进行团结教育的材料。
《草原新闻》的终刊号,记下了我们在拉萨举行入城式的盛况:
1951年12月1日,拉萨城里风和日暖,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打着遗阳伞,一大早就涌向八角街(拉萨旧城的主要街道),走向拉梦东郊,怀着欢欣鼓舞和好奇心情,迎候从西北进藏的人民解放军。
当天上午,旭日东升。由西北进藏的人民解放军排列整齐的骑兵队伍,从拉萨东郊的原野上拔营起寨,向拉萨市区欢快地走来。在临时搭设的欢迎帐篷里,独立支队司令员、政委和其他领导人受到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和十八军首长的亲切接见,也同洒藏地方政府前来欢迎的代表以礼相见。接着,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
入城式以旗队为先导,经过3天休整的指战员们,理了头发、刮了胡须,一律换上呢子军装,军容整齐,一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按序列策马入城。经过100多天艰苦的草原行军,今日胜利到达拉萨,大家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一边前进,一边向夹道欢迎的心族同胞微笑致意。部队穿过八角街,经过布达拉宫,开赴指定韵地点。
至此,《草原新闻》园满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三)
回忆《草原新闻》的时候,使我想起当年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报社的每一个同志。那时,他(她)们是十八九的大姑娘,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从小到大过的是“在家靠父母”的日子。可是为了解放西藏、统一祖国,他(她)们毅然决然走进雪山草地,战胜了使人难以忍受的一切困难,除完成作为一个战士的进军任务外,还完成了亘古荒原上开天辟地办报的艰难任务。在西宁进行准备时,工委领导发动大家多想困难,多研究克服的办法。我们几位女同志:“清早起来,觉没睡醒,就喊你们吃饭,你们能吃下去吗?”她们发愁地说:“那怎能吃下去呀!”可是,谁能想到,进入草原以后,我们经常遇到的是没有饭可吃的境遇。秋季的草原,雨多,牛粪是湿的,干柴没一根,我们往往饿着肚子行军,饿着肚子抄新闻、刻钢板、印报纸。实在饿得支持不住了,就舔几口炒面。没炒面时就舔点生白面充饥。行军靠的是马,刚从草地牧场买来的马,从未备过鞍子,没有被人输过。而我们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谁也没有骑过马,更不会翻马。开始行军时,早上出发,几个人对付一匹马才能套上嚼口,备上鞍子,搭上行李,一个一个地扶着上马。因此,常常不能按时出发,按时宿营。后来,骑马的技术例是练出来了,可是马却乏了,骑着不走,牵着也不好好走,尤其是驮器材的牲口更乏,大家只有推着马屁股一步一步地走。空走已经够累了,推着乏马走更累人,但不管再苦再累,报纸不能不出。
一天,我们在诺木洪高地山坡宿营后,通信员向我报告,有一位女同志病了。我叫他赶快到卫生队去请医生。一会儿,好几个人接二连三地对我说,他(她)们头痛、恶心,有的女同志痛得流眼泪。我才恍然大悟,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山反应,遇上了“瘴气”。通讯员从卫生所回来说,医生也病了,来不了。这时,我看到同志们捏着太阳穴,默默地忍着头痛恶心,拾牛粪的拾牛粪,做饭的做饭,工作的工作,顿时感到,在这特殊的战场上。他(她)们是多么好的战友生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场上,我曾采访过许多战斗英雄,而今和我朝夕共处的不又是一批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