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在我们对西藏当局大力开展政治争取工作的同时,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也通过多种渠道,向西藏当局剀切晓喻中央对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愿望和决心。1950年5月9日,在藏传佛教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喜饶嘉措大师发表广播讲话,敦促西藏当局速派代表团赴京进行和平谈判。7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派出了包括达赖胞兄当才活佛在内的劝和代表团赴藏。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彭德怀在该团出发前于西宁接见了全体成员,向大家详细阐述了中央对解决西藏问题的原则立场和他对西藏当局的殷切期望。在此之前,我有关部门还曾派出人员以商人身份秘密入藏,带去我西北军政负责人致西藏地方政府的函件。但是,这些努力都未得到西藏当局的响应。劝和团入藏后,有些成员竟遭囚禁。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在给青海省人民政府的一封信中,竟称”中藏关系“是”檀越“(即施主)与寺庙的关系。
尽管西藏当局对中央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号召始终置若罔闻,尽管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向西藏进军,中央仍不愿轻易向西藏用兵,仍未放弃和平解放西藏的努力。1950年8月31日,我国外交部照会印度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在西康西部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行动,希望印度政府协助仍滞留印度的西藏地方代表团于9月中旬以前到达北京,开始和平谈判。9月上旬、中旬,我驻印度大使馆负责人又先后当面通知西藏地方代表团,务于9月内赶到北京,否则,该团应负延宕之责和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但在帝国主义的挑唆阻挠下,西藏当局对中央的警告仍然置之不理。
●备战促和
西藏地方当局执迷不悟,已下定决心与中央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善良愿望和耐心等待,只能被看作软弱可欺,看来只有以打促和,先打而后和了。昌都是西藏的门户,西藏当局又在这里摆下重兵,于是在昌都地区进行一场军事较量便不可避免了。
我军到高原地区作战,尽管困难重重,然而众志成城。在解放西藏人民,巩固西南国防,誓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这一坚定信念的鼓舞下,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保证了各项准备工作按计划进行。特别是经过筑路大军数月的艰苦奋斗,于8月末修通了自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之后,各种作战物资源源运抵甘孜,战备工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从甘孜到金沙江边还有200多公里不通公路,但其中有些地段地形条件不算太坏,我们组织部队进行了有重点的抢修,使汽车可以通到雀儿山下。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和军前指组织了一部分轻型汽车和胶轮大车,甚至把军、师领导乘坐的吉普车也组织起来,不通汽车的路段则使用骡马、牦牛,采取分段倒运的办法,向江边送了20万公斤粮食。对部队渡江后的物资运输问题,我们也早作了安排。开始,曾考虑组织骡马运输队。但以后我们总结从内地到甘孜的行军经验,感到沿途如不能预设兵站,则使用骡马运输问题很大,主要是骡马饲养要求高,饲料难以解决。从甘孜到昌都要一二十天行程,即使从江边的德格出发,也需10天左右。这样远的路程,骡马运输队要自带饲料,能驮运的其它物资就很有限了。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以牦牛作为主要运力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牦牛的主要缺点是速度慢,管理困难,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以草为食,可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不需携带饲料,而且牦牛较为便宜,完成运输任务后或在断粮时,也可宰杀充食,至于管理问题,稍加训练即可解决。早在6月间,我们便派出干部,到康西北牧区的石渠县,经两个多月工作,采购牦牛6000头,德格女土司降央白姆和玉隆大头人夏格万登等人,也各卖给我们数千头到数百头不等,合计共购得耗牛1.44万头。我们将其中的9300头编为5个运输队,在战役发起后取捷径直奔昌都,其余5100头则分散给各参战部队,随军行动。为保证部队渡江,委派杨军组织从内地和当地雇请的船工在邓柯造船。仅一个多月时间,便造出可载二三十人的木船10多只;此外,参战部队还准备了一些橡皮舟和牛皮筏。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了解敌情是战前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藏军这个新对手,我们过去知之甚少。受领进藏任务、特别是进入甘孜地区之后,经过对多方搜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总的印象,藏军的素质较低,战斗力不强。历史上西藏兵民不分,遇有战事临时征集。清朝乾隆年间才决定组建正规藏军,当时规定总定额为3000人,共设”代本“6人、”如本“12人、”甲本“24人、”定本“120人,每个代本统领500人,如本统领250人,甲本统领125人,定本统领25人;以后又在定本之下设置了”居本“,统领12人。上述的各种”本“都是军官职称,以后人们逐渐也把它作为各级相应编制单位的称谓了。到我军进军西藏时,藏军虽已扩编为十几个代本,总兵力增加较多,但代本以下的各级编制人数仍大体保持100多年前的规模。人们习惯上把藏军的代本、如本、甲本、定本、居本比作我军的团、营、连、排、班,其实是很不确切的。一个代本的兵员定额还不如我军的一个营。至于武器装备就更无法与我军相比。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式步枪,另外每个甲本有一两挺老式轻机枪。藏军缺少正规军事训练,官兵除步兵武器射击技术较好外,其他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都很低下。藏军的高级军官都出身贵族,士兵多为世袭的,是一支封闭式的地方武装,民国以来,他们除在二三十年代同川军和青海的地方武装交过手外,缺少正规作战经验。除藏军外,西藏各地还有由土司、头人掌握的士兵,其装备和战斗力更差一些。
尽管西藏当局对中央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号召始终置若罔闻,尽管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向西藏进军,中央仍不愿轻易向西藏用兵,仍未放弃和平解放西藏的努力。1950年8月31日,我国外交部照会印度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在西康西部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行动,希望印度政府协助仍滞留印度的西藏地方代表团于9月中旬以前到达北京,开始和平谈判。9月上旬、中旬,我驻印度大使馆负责人又先后当面通知西藏地方代表团,务于9月内赶到北京,否则,该团应负延宕之责和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但在帝国主义的挑唆阻挠下,西藏当局对中央的警告仍然置之不理。
●备战促和
西藏地方当局执迷不悟,已下定决心与中央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善良愿望和耐心等待,只能被看作软弱可欺,看来只有以打促和,先打而后和了。昌都是西藏的门户,西藏当局又在这里摆下重兵,于是在昌都地区进行一场军事较量便不可避免了。
我军到高原地区作战,尽管困难重重,然而众志成城。在解放西藏人民,巩固西南国防,誓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这一坚定信念的鼓舞下,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保证了各项准备工作按计划进行。特别是经过筑路大军数月的艰苦奋斗,于8月末修通了自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之后,各种作战物资源源运抵甘孜,战备工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从甘孜到金沙江边还有200多公里不通公路,但其中有些地段地形条件不算太坏,我们组织部队进行了有重点的抢修,使汽车可以通到雀儿山下。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和军前指组织了一部分轻型汽车和胶轮大车,甚至把军、师领导乘坐的吉普车也组织起来,不通汽车的路段则使用骡马、牦牛,采取分段倒运的办法,向江边送了20万公斤粮食。对部队渡江后的物资运输问题,我们也早作了安排。开始,曾考虑组织骡马运输队。但以后我们总结从内地到甘孜的行军经验,感到沿途如不能预设兵站,则使用骡马运输问题很大,主要是骡马饲养要求高,饲料难以解决。从甘孜到昌都要一二十天行程,即使从江边的德格出发,也需10天左右。这样远的路程,骡马运输队要自带饲料,能驮运的其它物资就很有限了。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以牦牛作为主要运力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牦牛的主要缺点是速度慢,管理困难,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以草为食,可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不需携带饲料,而且牦牛较为便宜,完成运输任务后或在断粮时,也可宰杀充食,至于管理问题,稍加训练即可解决。早在6月间,我们便派出干部,到康西北牧区的石渠县,经两个多月工作,采购牦牛6000头,德格女土司降央白姆和玉隆大头人夏格万登等人,也各卖给我们数千头到数百头不等,合计共购得耗牛1.44万头。我们将其中的9300头编为5个运输队,在战役发起后取捷径直奔昌都,其余5100头则分散给各参战部队,随军行动。为保证部队渡江,委派杨军组织从内地和当地雇请的船工在邓柯造船。仅一个多月时间,便造出可载二三十人的木船10多只;此外,参战部队还准备了一些橡皮舟和牛皮筏。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了解敌情是战前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藏军这个新对手,我们过去知之甚少。受领进藏任务、特别是进入甘孜地区之后,经过对多方搜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总的印象,藏军的素质较低,战斗力不强。历史上西藏兵民不分,遇有战事临时征集。清朝乾隆年间才决定组建正规藏军,当时规定总定额为3000人,共设”代本“6人、”如本“12人、”甲本“24人、”定本“120人,每个代本统领500人,如本统领250人,甲本统领125人,定本统领25人;以后又在定本之下设置了”居本“,统领12人。上述的各种”本“都是军官职称,以后人们逐渐也把它作为各级相应编制单位的称谓了。到我军进军西藏时,藏军虽已扩编为十几个代本,总兵力增加较多,但代本以下的各级编制人数仍大体保持100多年前的规模。人们习惯上把藏军的代本、如本、甲本、定本、居本比作我军的团、营、连、排、班,其实是很不确切的。一个代本的兵员定额还不如我军的一个营。至于武器装备就更无法与我军相比。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式步枪,另外每个甲本有一两挺老式轻机枪。藏军缺少正规军事训练,官兵除步兵武器射击技术较好外,其他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都很低下。藏军的高级军官都出身贵族,士兵多为世袭的,是一支封闭式的地方武装,民国以来,他们除在二三十年代同川军和青海的地方武装交过手外,缺少正规作战经验。除藏军外,西藏各地还有由土司、头人掌握的士兵,其装备和战斗力更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