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从规范层面来看,这个方向没有错;但另一方面,正因为是利益取向,社会阶层利益的不同经常导致政治参与的不同,也因此导致它们政治影响力的不同和政治上的不公平。这里的问题在于党如何建立利益的公平代表机制,党不仅要代表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而且必须实现代表过程中的公正性。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保证政党过程的人民性(而非阶层性)。
要防止党的官僚化
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党的干部是人民的一部分。一个政党在争取政权或者革命时期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但一旦取得政权,就成为执政党,取得管治社会的权力。在多党制下,因为有反对党的存在,执政党必须时时刻刻强调政治,就是强调和人民的关系。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党独大制度下,尤其是一党制下,执政党很容易演变成为行政党。因为没有反对党,党本身很容易官僚化。党的领导人经常忙于具体的管理事务,无暇思考政治大问题。党的干部倾向于抓权,弄权,获取各方面的利益。党的官僚化往往使得以党代政不可避免,更严重的是导致党内政治家的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国家固然需要一个运作高效的官僚机构,但更需要政治家。只有政治家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知道人民的需求,懂得如何和人民建立有机联系。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党失去政权往往并不是因为管理做得不好,而是因为演变成为行政党,导致政党官僚化,从而失去了发展大方向,失去了和人民的有机联系。客观地说,政党官僚化或多或少在中国也是一种趋势,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官僚机构,又要防止政党的官僚化,很多政党都有自己的教训和经验。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新加坡一党独大,被西方学者指责为非自由民主,因为西方对政治民主的理解往往以政党是否轮流执政为标准。但新加坡政治领袖却是抓住了党和人民的有机关系这一点,因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就是是否能得到多数人民的支持。(其实,在西方也是如此。)新加坡有合法的反对党存在,如果多数人民对执政党不满意,是可以在五年一次的投票期间转而支持反对党的。但正是五年一次的选举机制为执政党和人民建立有机联系提供了有效机制。新加坡议员(执政党的主要干部)必须定期和人民见面,倾听人民的声音。这是新加坡政治的成功之道。
总而言之,只有解决了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他方面的政治改革才会容易开展,如自下而上的社会政治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关系、党和政府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的变革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可以围绕着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来组织。这既可以为党的转型提供方向,也可以为转型提供方法。可以相信,随着政治改革压力的递增,党的转型和党与人民的关系的制度性转型也势必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核心。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7年8月14日
文人传统的衰落与中国政治的困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往往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招致众人的高度关切,最终转化成为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尤其表现在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上。从一个偶然事件转化成为群体性政治事件,这其中有其复杂的因素,有人说是有黑社会在背后操作,有人认为是地方政府的黑社会化,也有人认为是具有政治意图的人在鼓动。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种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街头民主”。在民主社会,随时发生的街头民主为民众提供了表达自己声音的管道。因为没有其他管道来表达声音或者认为其他管道的表达没有像街头民主那样有效,民众就选择街头民主。在中国,从法理上说,街头民主也具有合法性,但实际上,有关部门很少会批准街头民主。这样,一旦找到机会,民众就会抓住机会表露不满,并且表达方式往往是爆发式的,对有关部门来说也是防不胜防的。
群体事件为何不减反增?
中央政府不是没有意识到群体性事件的严重性。很显然,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新鲜。很多年前,重庆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达到此目标,领导层注重的是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基层政权建设,信访制度也不断得到重视。但为什么群体事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国文人传统的衰落。
文人传统如何与政府和民众(或者国家与社会)联系起来?这里可以从信息流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讨论。回到群体性事件的例子,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没有被有效地执行下去,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信访制度就是这样。信访制度本来就是要为基层民众提供一个越级“请愿”、“陈情”或者“告状”的机制,如果事情不能在地方得到解决,那么民众就可以越级报告。但信访制度在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制下消失了。地方政府要为其所管辖的地方事务负责,任何地方政府都不乐意自己地方的民众越级上访。因此,如何防止上访就成了地方政府的责任。
要防止党的官僚化
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党的干部是人民的一部分。一个政党在争取政权或者革命时期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但一旦取得政权,就成为执政党,取得管治社会的权力。在多党制下,因为有反对党的存在,执政党必须时时刻刻强调政治,就是强调和人民的关系。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党独大制度下,尤其是一党制下,执政党很容易演变成为行政党。因为没有反对党,党本身很容易官僚化。党的领导人经常忙于具体的管理事务,无暇思考政治大问题。党的干部倾向于抓权,弄权,获取各方面的利益。党的官僚化往往使得以党代政不可避免,更严重的是导致党内政治家的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国家固然需要一个运作高效的官僚机构,但更需要政治家。只有政治家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知道人民的需求,懂得如何和人民建立有机联系。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党失去政权往往并不是因为管理做得不好,而是因为演变成为行政党,导致政党官僚化,从而失去了发展大方向,失去了和人民的有机联系。客观地说,政党官僚化或多或少在中国也是一种趋势,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官僚机构,又要防止政党的官僚化,很多政党都有自己的教训和经验。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新加坡一党独大,被西方学者指责为非自由民主,因为西方对政治民主的理解往往以政党是否轮流执政为标准。但新加坡政治领袖却是抓住了党和人民的有机关系这一点,因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就是是否能得到多数人民的支持。(其实,在西方也是如此。)新加坡有合法的反对党存在,如果多数人民对执政党不满意,是可以在五年一次的投票期间转而支持反对党的。但正是五年一次的选举机制为执政党和人民建立有机联系提供了有效机制。新加坡议员(执政党的主要干部)必须定期和人民见面,倾听人民的声音。这是新加坡政治的成功之道。
总而言之,只有解决了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他方面的政治改革才会容易开展,如自下而上的社会政治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关系、党和政府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的变革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可以围绕着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来组织。这既可以为党的转型提供方向,也可以为转型提供方法。可以相信,随着政治改革压力的递增,党的转型和党与人民的关系的制度性转型也势必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核心。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7年8月14日
文人传统的衰落与中国政治的困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往往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招致众人的高度关切,最终转化成为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尤其表现在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上。从一个偶然事件转化成为群体性政治事件,这其中有其复杂的因素,有人说是有黑社会在背后操作,有人认为是地方政府的黑社会化,也有人认为是具有政治意图的人在鼓动。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种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街头民主”。在民主社会,随时发生的街头民主为民众提供了表达自己声音的管道。因为没有其他管道来表达声音或者认为其他管道的表达没有像街头民主那样有效,民众就选择街头民主。在中国,从法理上说,街头民主也具有合法性,但实际上,有关部门很少会批准街头民主。这样,一旦找到机会,民众就会抓住机会表露不满,并且表达方式往往是爆发式的,对有关部门来说也是防不胜防的。
群体事件为何不减反增?
中央政府不是没有意识到群体性事件的严重性。很显然,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新鲜。很多年前,重庆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达到此目标,领导层注重的是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基层政权建设,信访制度也不断得到重视。但为什么群体事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国文人传统的衰落。
文人传统如何与政府和民众(或者国家与社会)联系起来?这里可以从信息流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讨论。回到群体性事件的例子,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没有被有效地执行下去,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信访制度就是这样。信访制度本来就是要为基层民众提供一个越级“请愿”、“陈情”或者“告状”的机制,如果事情不能在地方得到解决,那么民众就可以越级报告。但信访制度在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制下消失了。地方政府要为其所管辖的地方事务负责,任何地方政府都不乐意自己地方的民众越级上访。因此,如何防止上访就成了地方政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