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月薪族”阶级的孩子之间虽然也会有所交流,但光是居家的形式就截然不同。商人的住处往往店面后方就是起居间:“‘月薪族’的家庭,房屋会有围墙、大门与玄关,自己家中也有浴室。孩子们也具有较好的教养。”
好不容易盼到巡回来到附近的纸戏说书人,谦二说:“纸戏大概都是一次讲三个故事,开头是搞笑漫画,接着是悲剧式的少女故事,第三个就是类似‘少年老虎’与‘黄金蝙蝠’等动作戏的故事。”
前排由左至右为外祖父片山(五十七岁)、谦二(满八岁)、政一(十六岁),后排为辉一(十八岁)(一九三四年九月一日摄)
伊七与小千代都喜欢看戏,也曾为了看歌舞伎,把谦二一起带到数寄屋桥附近看表演。在杉并线山谷站附近的共荣会市场中,有一处叫作“光风亭”的小戏馆,也兼有寄席表演[6],外祖父母会带着谦二,到这个戏馆去看侠义英雄的武打戏剧。另外也曾经带着谦二搭杉并线去新宿的伊势丹百货。
除此之外的娱乐就是电影了。在中野闹区的锅谷横町有一家叫作城西馆的电影院,属于松竹电影系统;另外还有一家城西馆电影院,属于日活电影系统。外祖父母也喜欢看电影,经常带着谦二前去观赏。因为当时没有针对儿童拍摄的电影,所以谦二跟着外祖父母去看了由当年大众小说 《人妻椿》 改编而成的电影[7]。随着电影的普及,电影院逐渐取代郊区的剧场,就连共荣会市场的“光风亭”也于一九三七年前后改名为“光风电影剧场”,成为播放电影的戏院。
谦二(左)摄于杉并第三小学运动会
小学生时代的其他娱乐,便是附近神社的祭典:“当戴着阿龟与火男[8]跳舞的祭神音乐响起,神社也会开办夜市。平常并不会去神社参拜,但有夜市时就会跑去玩。当时与现在不同,孩子晚上能出去玩的地方,只有神社祭典的夜市。”
可是,像这样都会底层的庶民生活,也随着战争的脚步声逐渐产生了变化。
三、升学时代来临
谦二进入小学的前一年——一九三一(昭和六)年九月——中国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当他转入杉并区的小学时,孩童们之间正流行着“肉弹三勇士”[9]这个词汇。大家传阅的书籍大多是类似山中峰太郎的《亚细亚的曙光》,或平田晋策的《昭和游击队》这种书。
虽然如此,“当初的战争,并非如往后那样荒唐无稽”,根据谦二的说法:“战争变得诡谲,是从中日战争[10]爆发之后开始的。”
例如一九三二年五月号《少年俱乐部》杂志刊登了一篇由军事评论家平田晋策撰写的战局推演文章,题名为《日米もし戦はば》(日美如果发生战争)。当这篇文章以单行本出版后,谦二也向同学借来阅读,内容是根据日本与美国之国力、军事力,以及当时两国的基本战略计划为基础,推估未来将会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生会战。但到了一九四一(昭和十六)年夏天,偶尔读到的一篇战局推演文章,内容却写着日军在美国西岸登陆,并且攻陷美国首都华盛顿。
一九三〇年前后,虽然开始强化爱国教育,但也没有往后几年那样的高压方式。虽然教育敕语[11]“重复不断,听到耳朵快长茧了”,教师也教导学童历代天皇的名号,但谦二只记得四五代天皇的名字,而且也不记得需要向“日之丸”国旗敬礼,或者得进行宫城遥拜[12]。
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的时候,学校盖了收藏天皇照片“御真影”的奉安殿[13]。当时只是觉得“盖了一座好奇怪的建筑物啊”。至于上下学时得向校园中供奉天皇照片的奉安殿敬礼,是中日战争开始之后的事情。昭和十三年二月,小学六年级时参加了前往伊势神宫的毕业旅行,记得搭火车很开心,其他就没留下什么印象了。
原本正月、纪元节、天长节、明治节等四大节日时,一定会举办仪式,由校长奉读教育敕语。奉读的时候,学生们必须低头列队聆听。当时的小孩经常流鼻涕,而且大部分人都没有带手帕或面纸的习惯,所以校长读教育敕语时,总是可以听到此起彼落吸鼻子的声音。
一九三六(昭和十一)年二月,谦二小学四年级时,日本发生了“二二六事件”[14]。不过大家更有印象的,却是发生于同年五月的“阿部定事件”[15],附近的大人小孩,大家都以此为话题。“局所”[16]这个词汇,也在孩童之间流行开来,虽然小孩根本不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
即便战争的脚步迫近,但庶民百姓的生活依然悠闲。甚至与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不景气相比,“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军需景气,反而促成了经济上的好转。
片山家也从这个景气中得到了好处。一九三二(昭和七)年,伊七从屯驻于中野的第一电信连队“酒保”中取得商机。所谓的“酒保”,是指军队内的小卖部,士兵们休息时会到此处购买饮食,伊七不知从哪里获得了在此售卖豆沙包与乌龙面的权利。自家制的豆沙包拿来此地,保证可以卖得出去。能够在公家部门做买卖,对零售业者来说是相当安定的差事。伊七还雇用了三个员工,为此扩大了事业。
好不容易盼到巡回来到附近的纸戏说书人,谦二说:“纸戏大概都是一次讲三个故事,开头是搞笑漫画,接着是悲剧式的少女故事,第三个就是类似‘少年老虎’与‘黄金蝙蝠’等动作戏的故事。”
前排由左至右为外祖父片山(五十七岁)、谦二(满八岁)、政一(十六岁),后排为辉一(十八岁)(一九三四年九月一日摄)
伊七与小千代都喜欢看戏,也曾为了看歌舞伎,把谦二一起带到数寄屋桥附近看表演。在杉并线山谷站附近的共荣会市场中,有一处叫作“光风亭”的小戏馆,也兼有寄席表演[6],外祖父母会带着谦二,到这个戏馆去看侠义英雄的武打戏剧。另外也曾经带着谦二搭杉并线去新宿的伊势丹百货。
除此之外的娱乐就是电影了。在中野闹区的锅谷横町有一家叫作城西馆的电影院,属于松竹电影系统;另外还有一家城西馆电影院,属于日活电影系统。外祖父母也喜欢看电影,经常带着谦二前去观赏。因为当时没有针对儿童拍摄的电影,所以谦二跟着外祖父母去看了由当年大众小说 《人妻椿》 改编而成的电影[7]。随着电影的普及,电影院逐渐取代郊区的剧场,就连共荣会市场的“光风亭”也于一九三七年前后改名为“光风电影剧场”,成为播放电影的戏院。
谦二(左)摄于杉并第三小学运动会
小学生时代的其他娱乐,便是附近神社的祭典:“当戴着阿龟与火男[8]跳舞的祭神音乐响起,神社也会开办夜市。平常并不会去神社参拜,但有夜市时就会跑去玩。当时与现在不同,孩子晚上能出去玩的地方,只有神社祭典的夜市。”
可是,像这样都会底层的庶民生活,也随着战争的脚步声逐渐产生了变化。
三、升学时代来临
谦二进入小学的前一年——一九三一(昭和六)年九月——中国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当他转入杉并区的小学时,孩童们之间正流行着“肉弹三勇士”[9]这个词汇。大家传阅的书籍大多是类似山中峰太郎的《亚细亚的曙光》,或平田晋策的《昭和游击队》这种书。
虽然如此,“当初的战争,并非如往后那样荒唐无稽”,根据谦二的说法:“战争变得诡谲,是从中日战争[10]爆发之后开始的。”
例如一九三二年五月号《少年俱乐部》杂志刊登了一篇由军事评论家平田晋策撰写的战局推演文章,题名为《日米もし戦はば》(日美如果发生战争)。当这篇文章以单行本出版后,谦二也向同学借来阅读,内容是根据日本与美国之国力、军事力,以及当时两国的基本战略计划为基础,推估未来将会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生会战。但到了一九四一(昭和十六)年夏天,偶尔读到的一篇战局推演文章,内容却写着日军在美国西岸登陆,并且攻陷美国首都华盛顿。
一九三〇年前后,虽然开始强化爱国教育,但也没有往后几年那样的高压方式。虽然教育敕语[11]“重复不断,听到耳朵快长茧了”,教师也教导学童历代天皇的名号,但谦二只记得四五代天皇的名字,而且也不记得需要向“日之丸”国旗敬礼,或者得进行宫城遥拜[12]。
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的时候,学校盖了收藏天皇照片“御真影”的奉安殿[13]。当时只是觉得“盖了一座好奇怪的建筑物啊”。至于上下学时得向校园中供奉天皇照片的奉安殿敬礼,是中日战争开始之后的事情。昭和十三年二月,小学六年级时参加了前往伊势神宫的毕业旅行,记得搭火车很开心,其他就没留下什么印象了。
原本正月、纪元节、天长节、明治节等四大节日时,一定会举办仪式,由校长奉读教育敕语。奉读的时候,学生们必须低头列队聆听。当时的小孩经常流鼻涕,而且大部分人都没有带手帕或面纸的习惯,所以校长读教育敕语时,总是可以听到此起彼落吸鼻子的声音。
一九三六(昭和十一)年二月,谦二小学四年级时,日本发生了“二二六事件”[14]。不过大家更有印象的,却是发生于同年五月的“阿部定事件”[15],附近的大人小孩,大家都以此为话题。“局所”[16]这个词汇,也在孩童之间流行开来,虽然小孩根本不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
即便战争的脚步迫近,但庶民百姓的生活依然悠闲。甚至与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不景气相比,“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军需景气,反而促成了经济上的好转。
片山家也从这个景气中得到了好处。一九三二(昭和七)年,伊七从屯驻于中野的第一电信连队“酒保”中取得商机。所谓的“酒保”,是指军队内的小卖部,士兵们休息时会到此处购买饮食,伊七不知从哪里获得了在此售卖豆沙包与乌龙面的权利。自家制的豆沙包拿来此地,保证可以卖得出去。能够在公家部门做买卖,对零售业者来说是相当安定的差事。伊七还雇用了三个员工,为此扩大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