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同样属于这种协同一致尝试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城镇商店街。距离片山家最近的车站是西武线山谷站(现在的丸之内线东高圆寺站附近),车站附近就有名为“共荣会市场”的商店街,街道上方搭有可遮风避雨的拱顶(Arcade)。街道宽度可让行人通过,两侧都是一楼为店面、二楼为住家的住商混合店铺,林立着鱼店、蔬果店、针线杂货铺等商家。当时的东京,零售商店的店家们为了与百货公司对抗,也出现过联合出资搭设拱廊街道、共同筹组商店街的案例。

  依据谦二的回忆,经营天妇罗店的辉一,拥有庶民的开朗性格。他参加了由公营市场青年们组成的棒球队,还留下了穿着棒球制服的照片。此外,在高圆寺举办盂兰盆会舞时,他还会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配合《东京舞曲》的祭典音乐,负责敲打太鼓。

  谱于一九三二(昭和七)年的《丸之内舞曲》,隔年更改标题与歌词成为《东京舞曲》,并录制成唱片发行,成为东京的“当地歌谣”。

  根据谦二的说法:“对隔壁裁缝师一家这种土生土长的东京人而言,一边唱《东京舞曲》,一边跳纳凉舞蹈,实在充满了乡下人的俗气感,他们其实很看不起这种活动。这种祭典会风行起来,或许也说明了东京市内已经聚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了吧。”

  穿着棒球制服的辉一(中间)

  一九三二年七月,从佐吕间被带来东京的谦二转学进入杉并区第三小学校,成为一年级学生。小学内男女分班,每一学年四个班级当中,两班为男学生,由男老师指导;两班为女学生,由女老师指导。谦二也买了日式的双肩背书包(ransel),但其实是里面夹着厚纸板、外面包上人造皮的产品。

  学校的班级里混有零售商店、工匠职人、临时雇佣等家庭背景的孩子们,当然还有被称为“月薪族”的中产阶级的小孩。在谦二的记忆里,同学中已经没有父母亲是农民的人了。至于“月薪族”学生所占的比例:

  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有四成吧。若能对照毕业纪念册,光看服装与脸孔就可以分辨出来。

  当时的学校,不像今天这样采取平等主义。我到毕业为止,从来没参加过才艺表演会。担纲演出的大抵都是“月薪族”的孩子们。现在的话都是全班学生共同分配任务,当时却没有这种考量。戏剧演出是为了让地方上有权势的来宾观看,而非给自己双亲参观。何况自己的外祖父母都忙于工作,原本就不可能来参加这种表演活动。

  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在校园内玩耍后去洗脸,只有“月薪族”的孩子们才拿得出手帕擦手。路过的女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某某君很有教养喔。”而我们这些非中阶级的孩子们也只是想着“有手帕就是好的吗”,其实也没什么自卑感。

  临时雇佣或摆地摊的家庭,比起片山家这种开店铺的零售商人家更贫穷。谦二也曾看过摊贩的孩子们跟着双亲一起拉人力拖车的场景。隔壁裁缝师一家人原来居住在深川的老家,附近有许多朝鲜人,是二战之前唯一有朝鲜人当选众议员的地区。不过居住在高圆寺的谦二,却没有见过朝鲜人或中国人的印象。

  没有店铺的地摊商人,沿着附近的青梅街道,每逢周末就摆摊成为夜市。周末以外的时间,就去应聘临时雇佣赚钱。这些摊贩们靠着一张嘴叫卖香蕉或者钢笔,边拍着摊位木板助威边叫卖,叫卖方式如下:“来喔来喔,这钢笔,因为工厂遭火灾,抢救时半路掉进水沟泡了水,卖相看来不好,实际上是货真价实的高级品。买到赚到喔!”

  “因为大家都还是孩子,所以同学们对双亲职业上的阶级差异,并不太在意。”虽说如此,但商人及工匠职人的孩子们并不与“月薪族”的孩子一起玩。谦二与家中经营小商店的孩子们玩在一块,一起打陀螺或玩“啪叽”(一种旧时供儿童玩乐用的纸牌),也会玩一种叫作“水雷舰长”的战争游戏。玩耍的场地不是在弃耕后尚未盖上新住宅的“空地”,就是在自行车无法通过的商店街内侧巷子里。

  伊七与小千代叫谦二时都只喊“谦”,听起来好像很怜爱这孩子,但其实因为工作与家务繁忙,根本没时间照料小孩。如果老缠着外祖父母,就会被骂“烦人”而被赶到外头去,放学回家也没在读书,只是忙着和附近的孩子们玩耍。

  小孩子们会以五年级学生为领袖形成集团,以周围一百米内的方形区块为“地盘”,一群孩子就在此范围内玩耍。如果迷路跑出自己的“地盘”,就会被隔壁“地盘”的孩子集体驱逐。所以即便父母亲没有照看着自己的孩子,较年长的孩子也会监督自己集团的成员,不至于出现被孤立、独自在街上徘徊的状况。而六年级以上的学童,会自然离开这群孩子,开始为今后独立工作进行准备。

  “月薪族”阶层的孩子们,往往可以让父母为自己购买《少年俱乐部》之类的杂志,而商人与工匠职人的孩子们就只能轮流传阅。谦二与隔壁裁缝师家的男孩一起与“家中有气派大门,父亲工作是买卖股票的男孩”成为好友,这个好友会唆使自己父母为他买书或杂志,他们就轮流阅读。谦二除了购买自身必要的物品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零用钱,也从未自己买过书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