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这个蜷缩在军毯里枕着枪炮声微睡的人,他有多少功,又有多少罪?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迈到万米高空,又刹那间从云端跌落下来以致粉身碎骨的?
……
罗曼·罗兰说,生活有两种: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
林彪的结局,画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句号——叛逃。也画了一个沉重巨大的问号。是什么样可怕的外力与自身的思虑,促使他采取了如此下下下下策?!
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东岸黄土崖高地
一 担架上的毛泽东
毛泽东躺在担架上,渡过潇水,临近湘江,盖着灰色军毯。怀着一种惆怅的心情体验着孤身一人的滋味。
他望着昏暗的天空,四周,像夏天雷阵雨时的黄昏,炮火的闪光犹如远方的沉雷闪电。一直久治不愈的恶性疟疾,耗去了他的精力。他懒得站直来活动活动腿脚,只是向身上扯一扯军毯,挡住夜风袭来的寒意。
湘江,对毛泽东来说,具有特殊的感情,仅仅提到湘江的名字,就会荡起他不尽的情思。湘江,寄寓了他多少梦想与希冀。
19年前,那也是这样一个寒冷的深秋,他站在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水陆洲上,远望层山、近看水流,雄心勃发,游目骋怀,长歌高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那时他风华正茂,心比天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把任何帝王将相看在眼里,视诸侯若粪土,立志主宰大地之浮沉。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那是何等气魄!壮怀激烈慷慨纵横。岳武穆、辛稼轩‘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只能是将帅之威严,却绝非帝王之气概。
毛泽东的性格和浩然之气,并不来源于他的家教,在他父亲眼里。他是个懒惰无用的不能继承家业并使之发扬光大的不肖子孙,他曾以跳塘相威胁来抗拒父亲的打骂和羞辱。
他的性格来源于湖南的韶山湘水,高岭给他的崇高与坚强,湘水给他以豪爽与奔放,除湖南人粗犷彪悍和我行我素永不服输的民性之外,《水浒》给他以反叛精神;《三国演义》给他以智慧谋略;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外国的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林肯……一代英雄豪杰,都唤起他改造中国的勃勃雄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古典哲学,像一桌鸡鱼肉蛋皆备的盛宴,一齐消化后变成他的血液。
他是独一无二的,既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既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独树一帜的诗人。当他袒胸露肚,躺在藤椅上摆动着大脚丫,或当着客人面解开裤腰捉虱子,间或说几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类的乡间俚语和“屁话,屁事,放屁”等不雅的短词,也就露出了他怎么也抹不去的农民本色。
美国的韦恩·戴埃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大业者两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是经天纬地之才;二是坚韧不拔之志。
两年前的宁都会议,使毛泽东失去了实际权力,这在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本来是以请病假回后方休养的名义,将被解除军职的决定公之于众,结果,他真正病了,而且在两年中,几乎都在病中度过。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在驱车前往北京机场时,曾向周恩来谈到过这种心情,他说:“在选举中遭到一次失败,的确比战争中受一次伤还痛苦,后者只伤了躯体,而前者却伤了精神。但是,选举的失败却有助于培养力量与品格,而对于未来的战斗是很必要的!”很难说这位美国总统说的自身感受,就能反映此时毛泽东的心情。
当时,周恩来是赞同尼克松的观点的。并且加以补充,他说:“那些一生都走着平坦大道的人是培养不出力量的。一个伟大的领袖只有逆着潮流而不是顺着潮流游泳才能培养出力量。”
这话引起尼克松的进一步感慨:
“某些政治领袖从未处于逆境;其他一些领袖则从未战胜过逆境,只有少数领袖能在逆境中树立自己,”
当然,这些38年后的话,不会是预言38年前处在逆境中的毛泽东。
此时,在湘江边的毛泽东,并没有想到他的那首《沁园春》。也不曾产生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任何联想。
战士鲜血染红的江水,使他想起鲁迅先生那首著名的《湘灵歌》:
昔闻湘水碧如染,
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
皎如皓月窥彤云。
……
生活,常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乎意外地打开一叶天窗。闪电般的一瞬,那久己模糊、淡忘的一切原貌,又以惊人的清晰再现出来。
鲁迅先生这首诗,是根据1930年11月24日革命烈士惨遭杀害的所谓“长沙事件”的报道而写的。那时,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正在盛行。1930年7月和9月两次攻打长沙。革命战士英勇奋战,湘水为赤,杨开慧亦于此时被捕,于1930年11月24日被杀害。
……
罗曼·罗兰说,生活有两种: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
林彪的结局,画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句号——叛逃。也画了一个沉重巨大的问号。是什么样可怕的外力与自身的思虑,促使他采取了如此下下下下策?!
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东岸黄土崖高地
一 担架上的毛泽东
毛泽东躺在担架上,渡过潇水,临近湘江,盖着灰色军毯。怀着一种惆怅的心情体验着孤身一人的滋味。
他望着昏暗的天空,四周,像夏天雷阵雨时的黄昏,炮火的闪光犹如远方的沉雷闪电。一直久治不愈的恶性疟疾,耗去了他的精力。他懒得站直来活动活动腿脚,只是向身上扯一扯军毯,挡住夜风袭来的寒意。
湘江,对毛泽东来说,具有特殊的感情,仅仅提到湘江的名字,就会荡起他不尽的情思。湘江,寄寓了他多少梦想与希冀。
19年前,那也是这样一个寒冷的深秋,他站在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水陆洲上,远望层山、近看水流,雄心勃发,游目骋怀,长歌高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那时他风华正茂,心比天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把任何帝王将相看在眼里,视诸侯若粪土,立志主宰大地之浮沉。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那是何等气魄!壮怀激烈慷慨纵横。岳武穆、辛稼轩‘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只能是将帅之威严,却绝非帝王之气概。
毛泽东的性格和浩然之气,并不来源于他的家教,在他父亲眼里。他是个懒惰无用的不能继承家业并使之发扬光大的不肖子孙,他曾以跳塘相威胁来抗拒父亲的打骂和羞辱。
他的性格来源于湖南的韶山湘水,高岭给他的崇高与坚强,湘水给他以豪爽与奔放,除湖南人粗犷彪悍和我行我素永不服输的民性之外,《水浒》给他以反叛精神;《三国演义》给他以智慧谋略;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外国的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林肯……一代英雄豪杰,都唤起他改造中国的勃勃雄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古典哲学,像一桌鸡鱼肉蛋皆备的盛宴,一齐消化后变成他的血液。
他是独一无二的,既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既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独树一帜的诗人。当他袒胸露肚,躺在藤椅上摆动着大脚丫,或当着客人面解开裤腰捉虱子,间或说几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类的乡间俚语和“屁话,屁事,放屁”等不雅的短词,也就露出了他怎么也抹不去的农民本色。
美国的韦恩·戴埃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大业者两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是经天纬地之才;二是坚韧不拔之志。
两年前的宁都会议,使毛泽东失去了实际权力,这在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本来是以请病假回后方休养的名义,将被解除军职的决定公之于众,结果,他真正病了,而且在两年中,几乎都在病中度过。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在驱车前往北京机场时,曾向周恩来谈到过这种心情,他说:“在选举中遭到一次失败,的确比战争中受一次伤还痛苦,后者只伤了躯体,而前者却伤了精神。但是,选举的失败却有助于培养力量与品格,而对于未来的战斗是很必要的!”很难说这位美国总统说的自身感受,就能反映此时毛泽东的心情。
当时,周恩来是赞同尼克松的观点的。并且加以补充,他说:“那些一生都走着平坦大道的人是培养不出力量的。一个伟大的领袖只有逆着潮流而不是顺着潮流游泳才能培养出力量。”
这话引起尼克松的进一步感慨:
“某些政治领袖从未处于逆境;其他一些领袖则从未战胜过逆境,只有少数领袖能在逆境中树立自己,”
当然,这些38年后的话,不会是预言38年前处在逆境中的毛泽东。
此时,在湘江边的毛泽东,并没有想到他的那首《沁园春》。也不曾产生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任何联想。
战士鲜血染红的江水,使他想起鲁迅先生那首著名的《湘灵歌》:
昔闻湘水碧如染,
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
皎如皓月窥彤云。
……
生活,常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乎意外地打开一叶天窗。闪电般的一瞬,那久己模糊、淡忘的一切原貌,又以惊人的清晰再现出来。
鲁迅先生这首诗,是根据1930年11月24日革命烈士惨遭杀害的所谓“长沙事件”的报道而写的。那时,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正在盛行。1930年7月和9月两次攻打长沙。革命战士英勇奋战,湘水为赤,杨开慧亦于此时被捕,于1930年11月24日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