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刻,包春时没有想到父母妹妹,没有想到恩人与仇人,也没有想到无名高地,没有想到军团首长下达的命令,他的思想的凝聚点极小,就是眼前那10公尺的距离。任何物质都有极限,包春时的生命力也到了极限,就像一盏无油的灯,能用意志力使它继续燃烧吗?

  包春时的将要耗尽的生命又燃烧起来,点燃它的不是仇恨,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愿望,一种希冀,他每前进一寸,就得下一番决心,就得积聚一番力气,生活中最易出现的就是偶然,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出现了一道一米高的小陡坡,这是一个障碍,不啻于平时的一座三千米的高山。

  正是这个障碍掩护了他,挡住了哨兵的眼睛。也正是这个陡坡挡住了他的前程。他就要死在这个陡坡下了!他最后的一点信心动摇。绝望地向苍天望了一眼、饱含着人生最大的的憾恨,发出对命运的沮咒。就在这时,又一个偶然出现了,一棵酸枣棵伸着多刺的枝条向他招手。

  “谢谢!”他内心里呼喊着,“你来帮我吗?”他伸伸手,揪住了它,那尖利的刺,深深地扎进他的手掌,他感到一阵狂欢般的刺疼,他拖拽它的力量,把他拉上了陡坡。“哗哗”的沙石洒落下去。

  哨兵停住了脚步,凝神谛听了一下,以为是小兽,又走动起来。

  这时,包春时已经把手榴弹握在手中,他忽然想到,投向那个蹲伏在阵地上的钢铁怪物,是无用的,红军兵工厂土造的手榴弹,也许只能像蚊虫似地叮咬它一口,绝不会给它带来致命的伤害。

  世上巧合的事情太多了,也许在连里,唯有这个刚入伍的新兵最有炸炮的资格。因为只有他见过炮兵实弹射击,他选准了大炮的要害,那就是堆在离炮位5米远的弹药箱。

  他已经超越了生命的极限,他活着,他动作。他滚过去,凭着意志力和责任感,他把即将熄灭的生命全部灌注在对弹弦的一拉之中,犹如油灯在熄灭前的陡然一亮,这个刚刚进入18个年头的生命,在轰然一震的雷鸣中达到了峰巅!他化成了一声霹雳,连同3米外的那门山炮一齐飞了起来。

  无名高地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炸掉敌炮的是谁。几分钟后,敌军阵地上散射的火花熄灭了,炸炮成功所带来的兴奋也消失了。战士们对明天将是什么样子感到困惑。月亮沉落下去,昏暗的阵地魔影憧憧。突然感到身历目见的一切,都离奇荒诞,犹如梦幻。

  ……

  林彪夜观星象时,看到的闪光,正是包春时的生命的闪光,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战士已经离开了人世,他只知道计划的成功。当然,并不是很大的成功!

  三 军事与政治

  拿破仑不仅是军事家,首先是政治家,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就无法成为权力的象征——法国的皇帝。而军事家只能是政治家用以达到政治目的手中的利剑,而不是挥舞这柄利剑的人!

  林彪能做到既是利剑又是握剑的独立自主的最高统帅吗?三军团也是主力中的主力,他们是红军的两只铁拳,彭德怀不仅比他资历深,而且指挥才能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军事家,却不见得都是政治家。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充分表现出他比彭德怀更懂得什么是政治!

  彭德怀的“万言书”,无疑是反映了真实的情况,甚至说得还没有实际情况严重,问题却不在于事实,而在于方式、在于时机。大跃进中的失误,毛泽东也是清楚的,甚至知道得比彭德怀提出的还要严重得多。开庐山会议就是寻求纠正嘛,就是请各位“神仙”,献计献策各祭法宝以度难关嘛。彭德怀的弱点在于只着眼于国内经济状况。而忽略了当时国际斗争,忽略了政治,忽略了毛泽东的心理因素。

  那时候,斯大林已经逝世5年了,在毛泽东当时的观点看来,苏联已经变修了,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革命的红星已经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陨落了,而引导世界革命的大旗应该高擎在中国共产党也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上,马、恩、列、斯、毛的座次早已排定了!当中国举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时,几乎所有中国公民,都认为代表世界革命方向的真正的马列主义大旗、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高扬,现代修正主义成了世界革命的主要危险。

  彭德怀,你的眼睛怎么只盯在饿死几个人的小事上而忘了国际国内的大局——帝、修、反呢?在赫鲁晓夫的眼里,中国的三面红旗无非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经济建设上的幼稚病。在这里,伦敦大学的美籍教授斯图尔特施拉姆作过这样的论述:

  “如果说赫鲁晓夫已经、或者很快就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对欧洲和美洲更为了解的话,那么他对中国人的心理却显得比斯大林还要无知。中国人也确实给了他一些抱怨的口实。那过于仓促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以及他们企图大规模地组织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尝试,都造成了混乱,而且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经济衰退。不管怎样,中国人坚持他们的政策,而且不顾苏联的强烈反对,坚持宣称已经找到走向共产主义的捷径(只在两点上作了有限的让步)。在赫鲁晓夫以及毫无疑义在大多数的苏联公民看来,中国是在浪费苏联给他们的宝贵人力物力……”

  “所有这些情况说明赫鲁晓夫的恼怒是可理解的,但是,他的反映应是以两个大错误为特征的:一方面,他故意肆无忌惮地嘲笑人民公社,……另一方面,他最终发展到利用经济压力作为迫使中国人就范的手段。其结果是重新燃起了毛对过去欧洲人狂妄自大的憎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