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生,总是“觉今是而昨非。”
周恩来想到血的代价!他那微蹙的眉心,过长的胡须,沉郁的目光,紧闭的嘴唇,疲惫的肩胛,处处流露出深刻的负重之感,……斯大林的影像从烟雾中呈现出来:
“中国革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斯大林接见他时,一边吸着烟斗,一边用舒缓的语调说给他的,“要研究军事!”
那时,他在莫斯科研究了俄国战争史。
苏沃洛夫,俄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他的坎坷经历,他的指挥艺术,他的勇敢精神,给周恩来很深的印象,他从这次西征,想到了1799年苏沃洛夫对瑞士远征。
历史事件是不会重演的,但人的感情却不断重复。周恩来是个温情的人,许多外国学者把他称作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不管这个评价是否精当,苏沃洛夫的一段自白,的确是深深地感动过他:
您的画笔能够绘出我的容貌——因为它显而易见,可我内心的奥秘却从未公之于世人面前。那么,让我告诉您:我曾使血流成河,至今提起仍感不寒而栗;可我待人慈爱,毕生未给任何造成不幸;未判处任何人死刑;任何一只小虫都未在我手下惨遭厄运。我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不论是时来运转,还是时乖运蹇,我都冀望于上帝,并且从未迷惘动摇。”……
是的,苏沃洛夫把战争的残杀归之为不得已而为之,把一切个人休戚荣辱冀望于上帝,而周恩来的上帝却是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
“恩来,我看你太累了,这里留个作战参谋值班就行了!”朱德凄然地说:“战争,总是很残酷的!”
周恩来从窗边转过身来,一阵突然袭至的疲惫与昏眩使他摇然欲倾,只觉得天旋地转,他急忙走到桌边,伏案暂息。
周恩来深感自己的虚弱,他手托双腮,用中指揉搓酸涩的眼窝。这是绝对不能病倒的时候!他假寐了一会儿,思路转向五军团的34师。地图上虽然插着标志,但34师在什么地方并不确定。在极端频繁的变动中,地图很容易画得混乱不堪,刚刚画上占领马上又变成放弃!经常的涂改会把地图毁掉!
他在34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师长陈树湘,一个是101团的参谋长万世松。
那是他来苏区后处理的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案件。
万世松在养伤期间,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方丽珠。他们同居了3天,被人揭发。可是人们的同情却在万世松和方丽珠一边。这是纪律与感情的矛盾。合理不一定合法。
军团长董振堂认为军法难容,报告军委执行枪决。
方丽珠要求将他们一齐枪毙,因为她坚持责任在她身上!
陈树湘不愿丧失这个既是下级又是密友的团参谋长,便暗自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为万世松开脱的信。
周恩来作为红军的总政委,他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个案件。他主张给万世松以降职处分,下放连队当连长。万世松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又颇具军事才能,在西征路上他代替了牺牲的二营营长。
“自古人生谁满意?”恐怕一个也没有,这便是人生的真谛。
周恩来曾经听过方丽珠的申诉。他心里说:“你们是无罪的!”嘴上却只能说:“处分是必要的!”
大军将行,方丽珠要求随军,愿作一名女扮男装的炊事员或是挑夫,她理所当然的被拒绝了,这使他感到愧疚!
周恩来也许是最重感情的人。平等与仁爱,如果当成褒义词的话,应该加在他身上。在后来的年月里,他收容抚养过多少烈士的子女?又保护过多少身陷冤狱的干部?
这种仁爱之心,曾受到项英强烈的指贵,在项英看来:人道主义,那是资产阶级的感情,在阶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拼搏中,只有残酷的斗争,无情的打击才是坚强的革命者的党性!
几十年后,在“四人帮”批中国“大儒”的时候,矛头就是对着他。
西奥德·怀特在延安时就认识了周恩来,对他印象极为深刻,在他过了若干年后,意识到对周充分信任是不太适当的。他把周恩来的双重性格两种形象结合在一起来描写:周恩来“如同本世纪任何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人物一样,是一个卓越无情的人,他会以绝对的勇敢、以猫捕老鼠的灵巧、并以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唯一行动方针而作的决心——他就是这样行动的。然而,他还是具有能够表现出热情亲切、情不自禁的那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和斯文礼貌的本领”。
在理查德·尼克松看来,周的个性既然兼有儒家风度个人品质和列宁主义革命家那种无情的政治本能。那么他就对担任这种政治角色再合适不过。就如同一块由几种金属造成的合金,它由多种元素合成较之任何一种单一的元素,更为坚实有力。周的政治才能在于能够成功的扮演明争暗斗的能手或者两种角色。
一个新闻记者访问周: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周答道:“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共产党人。”周的同事们当然都是中国国民,但是他们大多数首先是共产党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周也深深地信仰他的主义,但是把这种信仰推向极端却不是他的本性。
周恩来想到血的代价!他那微蹙的眉心,过长的胡须,沉郁的目光,紧闭的嘴唇,疲惫的肩胛,处处流露出深刻的负重之感,……斯大林的影像从烟雾中呈现出来:
“中国革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斯大林接见他时,一边吸着烟斗,一边用舒缓的语调说给他的,“要研究军事!”
那时,他在莫斯科研究了俄国战争史。
苏沃洛夫,俄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他的坎坷经历,他的指挥艺术,他的勇敢精神,给周恩来很深的印象,他从这次西征,想到了1799年苏沃洛夫对瑞士远征。
历史事件是不会重演的,但人的感情却不断重复。周恩来是个温情的人,许多外国学者把他称作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不管这个评价是否精当,苏沃洛夫的一段自白,的确是深深地感动过他:
您的画笔能够绘出我的容貌——因为它显而易见,可我内心的奥秘却从未公之于世人面前。那么,让我告诉您:我曾使血流成河,至今提起仍感不寒而栗;可我待人慈爱,毕生未给任何造成不幸;未判处任何人死刑;任何一只小虫都未在我手下惨遭厄运。我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不论是时来运转,还是时乖运蹇,我都冀望于上帝,并且从未迷惘动摇。”……
是的,苏沃洛夫把战争的残杀归之为不得已而为之,把一切个人休戚荣辱冀望于上帝,而周恩来的上帝却是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
“恩来,我看你太累了,这里留个作战参谋值班就行了!”朱德凄然地说:“战争,总是很残酷的!”
周恩来从窗边转过身来,一阵突然袭至的疲惫与昏眩使他摇然欲倾,只觉得天旋地转,他急忙走到桌边,伏案暂息。
周恩来深感自己的虚弱,他手托双腮,用中指揉搓酸涩的眼窝。这是绝对不能病倒的时候!他假寐了一会儿,思路转向五军团的34师。地图上虽然插着标志,但34师在什么地方并不确定。在极端频繁的变动中,地图很容易画得混乱不堪,刚刚画上占领马上又变成放弃!经常的涂改会把地图毁掉!
他在34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师长陈树湘,一个是101团的参谋长万世松。
那是他来苏区后处理的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案件。
万世松在养伤期间,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方丽珠。他们同居了3天,被人揭发。可是人们的同情却在万世松和方丽珠一边。这是纪律与感情的矛盾。合理不一定合法。
军团长董振堂认为军法难容,报告军委执行枪决。
方丽珠要求将他们一齐枪毙,因为她坚持责任在她身上!
陈树湘不愿丧失这个既是下级又是密友的团参谋长,便暗自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为万世松开脱的信。
周恩来作为红军的总政委,他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个案件。他主张给万世松以降职处分,下放连队当连长。万世松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又颇具军事才能,在西征路上他代替了牺牲的二营营长。
“自古人生谁满意?”恐怕一个也没有,这便是人生的真谛。
周恩来曾经听过方丽珠的申诉。他心里说:“你们是无罪的!”嘴上却只能说:“处分是必要的!”
大军将行,方丽珠要求随军,愿作一名女扮男装的炊事员或是挑夫,她理所当然的被拒绝了,这使他感到愧疚!
周恩来也许是最重感情的人。平等与仁爱,如果当成褒义词的话,应该加在他身上。在后来的年月里,他收容抚养过多少烈士的子女?又保护过多少身陷冤狱的干部?
这种仁爱之心,曾受到项英强烈的指贵,在项英看来:人道主义,那是资产阶级的感情,在阶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拼搏中,只有残酷的斗争,无情的打击才是坚强的革命者的党性!
几十年后,在“四人帮”批中国“大儒”的时候,矛头就是对着他。
西奥德·怀特在延安时就认识了周恩来,对他印象极为深刻,在他过了若干年后,意识到对周充分信任是不太适当的。他把周恩来的双重性格两种形象结合在一起来描写:周恩来“如同本世纪任何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人物一样,是一个卓越无情的人,他会以绝对的勇敢、以猫捕老鼠的灵巧、并以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唯一行动方针而作的决心——他就是这样行动的。然而,他还是具有能够表现出热情亲切、情不自禁的那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和斯文礼貌的本领”。
在理查德·尼克松看来,周的个性既然兼有儒家风度个人品质和列宁主义革命家那种无情的政治本能。那么他就对担任这种政治角色再合适不过。就如同一块由几种金属造成的合金,它由多种元素合成较之任何一种单一的元素,更为坚实有力。周的政治才能在于能够成功的扮演明争暗斗的能手或者两种角色。
一个新闻记者访问周: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周答道:“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共产党人。”周的同事们当然都是中国国民,但是他们大多数首先是共产党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周也深深地信仰他的主义,但是把这种信仰推向极端却不是他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