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日军使用这种战车与远征军交手本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虽然比M4坦克依然要差一点,但英帕尔一战14坦克联队的97改坦克大部分未能撤回缅甸,仅有少数几辆打起来势单力孤,未能发挥作用。

  日军这种战术不能不说有一定的道理,在菲律宾不多的几次坦克战中,日军就曾利用近距离的伏击弥补火力的不足,取得过一定的战绩。不幸的是,在缅北战场上的远征军装甲部队此时已经久经战阵,反应极快,在发现日军坦克的同时纷纷转向迎战。坦克手的耳机里一片纷乱,克劳福德在大声报告日军坦克方位,指挥官下令对日军坦克开火。而在命令下达之前谢尔曼坦克已经向日军射出了第一排炮弹。

  谢尔曼坦克中唯一情况不太好的正是克劳福德的战车坦克。他的坦克一直有发动机的问题,经常在上坡时熄火,这时又出了故障,发动不起来了,顿时成为日军射击的死靶。另一辆谢尔曼坦克上的官兵发现他的处境危险,匆匆赶来拖带。但因为地形原因拖索拉断也无法将其拉到安全地段。克劳福德冒着日军的炮弹跳下车来,试图排除故障,正在这时一颗炮弹击中了他的坦克……

  97改式中型坦克,是日军坦克师团的主力战车。和97式原型车相比,它保留了炮塔不在车体中线(使敌方在瞄准时容易射偏)等特点,但主炮从57毫米短管步兵炮更换为47毫米反坦克炮,增强了其反坦克能力。

  等克劳福德清醒过来,他才发现自己的运气很好,纷飞的弹片并没有将他击伤,而他的谢尔曼坦克呢?仅仅是在炮塔下方被打了一个小洞,战斗力一切如常。

  另一名美军顾问斯蒂威(Stevie)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他回忆参战的日军坦克太小了,炮弹打上去就像穿透纸板一样——他的感受是正确的,日军大多数战车的设计只考虑抵御步兵轻武器的攻击,在谢尔曼坦克75毫米大炮的面前,确实不能比硬纸板提供更多的掩护。

  在中美官兵镇定下来以后,这场战斗马上就向一边倒方向发展。美军坦克手击毁了日军一辆95式轻型坦克,这辆坦克爆炸燃烧起来。另外两辆日军坦克被击伤,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出战场。中国坦克手击毁日军一辆97改式中型坦克和数辆95式战车,但自己也有一辆斯图亚特式M3A3轻型坦克被击毁。

  斯蒂威检看了日军被击毁的战车,取了一面日军的膏药旗,带回去作了纪念品——美国人没有“膏药”的概念,他们把这种旗帜叫做“肉丸子旗”。他的印象是日本坦克无论重量还是防御,连M3A3的水平都达不到。这的确是事实,在各国主力战车中,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的确属于袖珍体型的,加上弹药和人员也只有7.7吨重。虽然这种坦克在中国战场曾给装备低劣的中国步兵部队造成很大威胁,但在缅甸的战斗中,不但远征军的坦克它打不过,连卡车也可以“欺负”它。1944年12月,远征军的卡车驾驶员邓中华就曾经用美制道奇大卡车撞翻了一辆袭击运输部队的日军95式坦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邓中华有个儿子,后来写了本关于远征军的书,叫《大国之魂》……

  撤出战斗的日军也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远征军追击这支日军直到腊戍郊外,在那里和残存的日军装甲车辆再次交手。此时日军残存车辆主要是装甲运输车,战斗力极差。此战日军14辆车被击毁了13辆。日军装甲部队就此从缅北战场消失了。

  远征军装甲兵团坦克上的标语很值得一看,这里写的是——突击。

  3月8日,远征军攻占腊戍,装甲兵团奉命攻击新腊戍和火车站,由孙学明连长指挥的部队顺利完成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参战的坦克中,也有一位中国的理查德逊。这就是后来《中国大历史》和《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当时是远征军一名年轻的军官。他回忆装甲兵团的时候这样写道:“芦草丛里,纵横摆着几十部轻战车和中战车,炮塔上用红白漆料涂着狰狞面目,装甲车上楷字大书‘先锋’、‘扫荡’和许多耀武扬威的字句,顶上天线杆挂着战旗。挑战的色彩多么浓厚!这几个月来,他们的战斗技术大有进步,而战斗精神,越来越近乎‘猖獗’了。”

  装甲兵团在腊戍火车站歼灭日军一百余人。这次不大的战斗,也是远征军装甲部队的最后一战。

  尾 声

  腊戍战斗之后,远征军装甲兵团在缅北进入休整,等待惠通桥工程完毕后归国(怒江上的惠通桥当时承重能力不足以承受谢尔曼坦克的重量)。1945年6月,得到中印公路物资补充的中国军队在湘西雪峰山对日军进犯部队发动反攻,远征军中的新6军空运参战,当时也有将装甲兵团调运参战的考虑但终未成行。八一五日本投降后,装甲兵团按照租借法案将战车归还美方后返回祖国,远征军战车部队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

  归国后的远征军装甲部队人员去处十分复杂,国民政府将该部人员分编入国内的装甲部队。但是,装甲兵团一部分人员如李九龄等不愿意参加内战,纷纷退伍或开了小差,一部分人通过被俘和起义等途径加入了解放军,为解放军装甲部队的早期建设做出了贡献;还有一部分人员始终在国民党军中任职,后来撤退到台湾。不过,由于“孙立人兵变”案和原装甲兵团第1营营长赵志华“湖口兵变”的影响,这批官兵在台湾多境遇坎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