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这是远征军野战医院中的缅甸护士在和中国士兵谈天。
击溃日军第18师团主力以后,远征军曾几次试图调动装甲部队支援在密支那的攻城部队。但由于雨季河水暴涨,缅北的简易公路多被冲垮而无法成功。因为连续战斗车辆损坏严重,人员也极为疲惫,装甲兵团参战部队后撤到印度境内的兰多伊(Rangdoi)进行休整。装甲兵团的第2营在6月到达前线,但很快也发现在雨季中难以施展,同样开到兰多伊继续训练。由于雨季的影响,直到11月上旬,装甲兵团的部队才再次大规模投入战斗。
在兰多伊训练期间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在这里将装甲兵团的维护工作全部转给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这大大提高了中方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根据美军记载,中方组建的技术支持部队,指挥官为Chao Shin和Hunag Te Hsin。可惜的是,因为没有中文姓名,目前我在中方资料中还无法找到这两名负责人的名字。若是有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不妨帮忙找一找看。
七
1944年11月,装甲兵团再次从印度出发,杀入缅甸战场,参加了八莫周围的战斗,一路势如破竹。
在八莫被击毁的日军坦克,连炮塔都被掀到一边去了。
在八莫战斗中被俘的日军坦克,上面带有“旋风”字样——整个八莫都被远征军包围了,哪怕是写上“梅超风”,也跑不出去了。
这里,据说是清朝大将傅恒征缅时屯军的重镇铜壁关,也有人说诸葛亮南征时“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就是今天“八莫”的谐音。在八莫之战中,战车部队最初准备用于攻城。后发现八莫城中多参天老树,在前面的炮战中多被连根拔起,变成了路障,战车行动不便。因此,装甲部队改为担任从市区外的山坡上向城中炮击的任务,以掩护步兵的进攻,并随时截击日军机械化部队的突围行动。日军称中国远征军在这一战中动用了“自行火炮”,其实所谓自行火炮就是装甲兵团的坦克。
这时,印度方面的中国远征军已经拿下了日军重兵死守的密支那,这一仗打断了缅北日军的脊梁骨,守将水上源藏少将在请求突围不获批准的情况下自杀身亡。云南方面的远征军也终于粉碎了日军在松山、腾越一线的顽强抵抗,夺取龙陵、收复滇西全部失地指日可待。此时的日军虽然在缅北投入的兵力大大增加,师团级番号从两个加到了六个,但斗志早已和胡康河谷战斗时不可同日而语。面对装备、训练都在自己之上的中国远征军,日军作战日趋消极,装甲兵团没有再遇到如英开塘那样的硬仗,作战较为顺利。
在密支那自杀身亡的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
不过,令很多装甲部队官兵遗憾的是,他们一直想与曾在中国战场骄横一时的日军战车部队当面打一仗,却始终未能抓到机会。在八莫战场日军曾投入装甲部队,但由于日军城防司令原好三大佐不懂装甲作战,参战的日军车辆一部分被半埋在工事中充当支撑点,多半被远征军密集的炮火摧毁,一部分因油料不足无法突围,被远征军俘获,双方并没发生坦克之间的对战。
八莫战斗中被远征军俘虏的日军战车队
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X部队和Y部队在芒友会师,中印公路正式开通。
但是,对装甲兵团来说,战斗并没有结束。1945年1月29日,扫荡中印公路周围日军、向新维和腊戍方向进攻的远征军装甲兵团,意外地在新维门户贵街(Kutkai)与日军装甲部队遭遇。中日装甲部队的对决,居然在这个这场战争大剧即将已经落幕的时候发生了。
说来这也符合逻辑,在前面的战斗中,日军装甲部队一直回避和优势的远征军装甲部队正面交手,但随着中国军队的节节进逼,日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至此双方终于迎面碰撞。
这一战是缅北战场罕见的战车之间的作战。远征军装甲兵团参加这次战斗的,包括中型战车突击队和战车第1营的第3连。令人遗憾的是,参战的美军官兵回忆这一战时多着墨于自己所驾驶坦克的战绩,对中方的战绩描述不多。根据双方记载,这一战还原后大约是这样的。
当时已近傍晚,装甲兵团的部队奉命支援步兵攻占贵街。他们并没有直冲镇子,而是沿着镇子旁边丘陵上的公路搜索攻击,以占领攻击阵地。这条山腰上的公路旁有一个小的冲击扇平原。在这里,远征军中型战车突击队的谢尔曼战车和第3连的斯图亚特式轻型战车在这里分开。轻战车部队在山麓展开,准备对贵街镇进行攻击,中战车则在上方担任警戒并提供炮火支援。
在谢尔曼坦克上的克劳福德回忆,贵街镇周围,环绕着片片稻田,山上则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蒿草。此时,还无法判断镇子里有无日军,坦克兵们都把脑袋和肩膀伸出坦克的顶盖朝外看。就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镇子上时,克劳福德忽然发现,山上的有几个草堆都动了起来。他在最初的惊讶后立即醒悟过来——那是隐藏在草丛中的日本坦克!
几乎与此同时,日军坦克对准中国远征军的战车开火了。
果然,隐藏在草堆中的,正是日军第14坦克联队所属的一队97改式和95式战车。这个坦克联队在英帕尔之战中损失惨重,撤退到曼德勒后于12月调往缅北,此时刚刚隶属于第18师团。由于在前面的战斗中损失过大只剩了不多的几辆战车,这支日军装甲部队东躲西藏,始终不敢和远征军正面交手。由于当时中美联合空军已经掌握了缅北上空的制空权,日军战车部队在空袭中受损严重,眼看无法全身而退,这一次索性在山坡上设伏,试图利用近战和远征军的坦克部队拼一个鱼死网破。
击溃日军第18师团主力以后,远征军曾几次试图调动装甲部队支援在密支那的攻城部队。但由于雨季河水暴涨,缅北的简易公路多被冲垮而无法成功。因为连续战斗车辆损坏严重,人员也极为疲惫,装甲兵团参战部队后撤到印度境内的兰多伊(Rangdoi)进行休整。装甲兵团的第2营在6月到达前线,但很快也发现在雨季中难以施展,同样开到兰多伊继续训练。由于雨季的影响,直到11月上旬,装甲兵团的部队才再次大规模投入战斗。
在兰多伊训练期间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在这里将装甲兵团的维护工作全部转给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这大大提高了中方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根据美军记载,中方组建的技术支持部队,指挥官为Chao Shin和Hunag Te Hsin。可惜的是,因为没有中文姓名,目前我在中方资料中还无法找到这两名负责人的名字。若是有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不妨帮忙找一找看。
七
1944年11月,装甲兵团再次从印度出发,杀入缅甸战场,参加了八莫周围的战斗,一路势如破竹。
在八莫被击毁的日军坦克,连炮塔都被掀到一边去了。
在八莫战斗中被俘的日军坦克,上面带有“旋风”字样——整个八莫都被远征军包围了,哪怕是写上“梅超风”,也跑不出去了。
这里,据说是清朝大将傅恒征缅时屯军的重镇铜壁关,也有人说诸葛亮南征时“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就是今天“八莫”的谐音。在八莫之战中,战车部队最初准备用于攻城。后发现八莫城中多参天老树,在前面的炮战中多被连根拔起,变成了路障,战车行动不便。因此,装甲部队改为担任从市区外的山坡上向城中炮击的任务,以掩护步兵的进攻,并随时截击日军机械化部队的突围行动。日军称中国远征军在这一战中动用了“自行火炮”,其实所谓自行火炮就是装甲兵团的坦克。
这时,印度方面的中国远征军已经拿下了日军重兵死守的密支那,这一仗打断了缅北日军的脊梁骨,守将水上源藏少将在请求突围不获批准的情况下自杀身亡。云南方面的远征军也终于粉碎了日军在松山、腾越一线的顽强抵抗,夺取龙陵、收复滇西全部失地指日可待。此时的日军虽然在缅北投入的兵力大大增加,师团级番号从两个加到了六个,但斗志早已和胡康河谷战斗时不可同日而语。面对装备、训练都在自己之上的中国远征军,日军作战日趋消极,装甲兵团没有再遇到如英开塘那样的硬仗,作战较为顺利。
在密支那自杀身亡的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
不过,令很多装甲部队官兵遗憾的是,他们一直想与曾在中国战场骄横一时的日军战车部队当面打一仗,却始终未能抓到机会。在八莫战场日军曾投入装甲部队,但由于日军城防司令原好三大佐不懂装甲作战,参战的日军车辆一部分被半埋在工事中充当支撑点,多半被远征军密集的炮火摧毁,一部分因油料不足无法突围,被远征军俘获,双方并没发生坦克之间的对战。
八莫战斗中被远征军俘虏的日军战车队
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X部队和Y部队在芒友会师,中印公路正式开通。
但是,对装甲兵团来说,战斗并没有结束。1945年1月29日,扫荡中印公路周围日军、向新维和腊戍方向进攻的远征军装甲兵团,意外地在新维门户贵街(Kutkai)与日军装甲部队遭遇。中日装甲部队的对决,居然在这个这场战争大剧即将已经落幕的时候发生了。
说来这也符合逻辑,在前面的战斗中,日军装甲部队一直回避和优势的远征军装甲部队正面交手,但随着中国军队的节节进逼,日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至此双方终于迎面碰撞。
这一战是缅北战场罕见的战车之间的作战。远征军装甲兵团参加这次战斗的,包括中型战车突击队和战车第1营的第3连。令人遗憾的是,参战的美军官兵回忆这一战时多着墨于自己所驾驶坦克的战绩,对中方的战绩描述不多。根据双方记载,这一战还原后大约是这样的。
当时已近傍晚,装甲兵团的部队奉命支援步兵攻占贵街。他们并没有直冲镇子,而是沿着镇子旁边丘陵上的公路搜索攻击,以占领攻击阵地。这条山腰上的公路旁有一个小的冲击扇平原。在这里,远征军中型战车突击队的谢尔曼战车和第3连的斯图亚特式轻型战车在这里分开。轻战车部队在山麓展开,准备对贵街镇进行攻击,中战车则在上方担任警戒并提供炮火支援。
在谢尔曼坦克上的克劳福德回忆,贵街镇周围,环绕着片片稻田,山上则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蒿草。此时,还无法判断镇子里有无日军,坦克兵们都把脑袋和肩膀伸出坦克的顶盖朝外看。就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镇子上时,克劳福德忽然发现,山上的有几个草堆都动了起来。他在最初的惊讶后立即醒悟过来——那是隐藏在草丛中的日本坦克!
几乎与此同时,日军坦克对准中国远征军的战车开火了。
果然,隐藏在草堆中的,正是日军第14坦克联队所属的一队97改式和95式战车。这个坦克联队在英帕尔之战中损失惨重,撤退到曼德勒后于12月调往缅北,此时刚刚隶属于第18师团。由于在前面的战斗中损失过大只剩了不多的几辆战车,这支日军装甲部队东躲西藏,始终不敢和远征军正面交手。由于当时中美联合空军已经掌握了缅北上空的制空权,日军战车部队在空袭中受损严重,眼看无法全身而退,这一次索性在山坡上设伏,试图利用近战和远征军的坦克部队拼一个鱼死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