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一个在高级将领圈子里绰号“醋性子乔”的暴脾气老军人,却因为疾恶如仇和平易近人深为普通中国士兵所爱戴。

  谢尔曼坦克后来也装备远征军其它部队,下面这张照片上的M4A4坦克侧面有一个白色三角标志,表示它是远征军战车第1营第2连的车辆。至于车身上装饰性女郎图案嘛……那可就没法判断是美国佬的作品,还是中国兵效仿的了。

  这支突击部队火力和防御都堪称一流。原美军顾问法利回忆,他觉得自己被挑选到谢尔曼坦克部队是一种运气。因为谢尔曼厚实的装甲让人有足够的安全感。法利曾检查一辆被俘的日本坦克,得出结论日军战车的防御根本无法和谢尔曼相比。

  估计所谓被俘的日本坦克,是日军14坦克联队部队使用的95式轻型坦克。日军在坚布山曾将这种坦克放置在两堵土墙之间组织防御作战,但面对中国军队凶猛的炮火,这种做法全然无济于事。实际上,由于日军的战术思想是用战车伴随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一般不进行战车之间的对战,因此其参战的装甲车辆多毁于远征军的炮火和步兵火力,双方战车之间的战斗不多。法利承认“在这条战线上,我们没有多少像其他战场上那样进行大规模坦克战的机会”。

  远征军使用的M4A4谢尔曼坦克

  谢尔曼坦克组成的突击部队,使装甲兵团如虎添翼。此后的攻击过程中,尽管日军在沿潘玉河的英开塘(Inkawngatawng)、索卡道(Hwelonghka)、马拉高(Malakadwng)等据点层层设防,并配置了大量反坦克武器,但在中国远征军日益精练的炮兵、步兵、装甲兵立体攻击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在攻占这三个据点的战斗中,美军顾问中仅仅两名阵亡,四人负伤,数辆轻型坦克和一辆中型坦克被击毁。理查德回忆,在索卡道,日军曾派出坦克部队迎战,但面对气势如虹的装甲兵团自知不敌,未及交手就仓皇退遁,让远征军的官兵们有些遗憾。

  远征军50师师长潘裕琨在给部下讲话,脚下踩的就是一辆被俘的日军战车。

  不过,坦克部队的势如破竹也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和他们配合作战的步兵多少产生了一些依赖和消极的情绪。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孟拱之战:“在一次协同作战中,中型坦克突击队率先攻破日军阵线,美军打头的谢尔曼战车部队一直把日军追赶了三英里之远。当我们返回的时候,却看到那些配合作战中国步兵根本就没动窝,只是举起他们的手比出V字型手势向我们欢呼,实在把我们气得够呛。”

  说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中国步兵在瓦鲁班的英勇,来自于打回故乡的勇气,这些中国步兵在孟拱的消极,又何尝不是珍惜能活着回家的机会呢?对这些纯朴的农家子弟来说,能这样消极一次,实在是战场上的奢侈,大多数时间他们的牺牲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寸河山一寸血”。

  对装甲兵最严峻的考验堪称英开塘之战。

  五

  英开塘,是潘玉河东岸一片宽阔的台地,也是日军在胡康河谷东段中心孟拱的前哨阵地。由于这里水浅流缓,可以徒涉,双方都认识到这是远征军进攻孟拱日军的必经之路。

  中国远征军曾两攻英开塘,4月29日,第一次战斗中,装甲兵团和新22师65团一个营发动攻击。由于渡河兵力不足,寡不敌众的中国士兵败回西岸。这时,韩德明已经提升为副营长,刚刚担任装甲兵团第1连连长的李纪元指挥车辆拼死力战,试图在日军阵地上杀出一条血路。结果他乘坐的战车被日军战防炮击中,本人当场阵亡,第1连的多辆坦克受损。5月3日晚,为了打开通道,布朗上校亲自指挥了第二次进攻。他调动了57辆M3和M4战车,地面由理查德·多兰中尉指挥进攻,自己则乘坐一架L-5炮兵校射飞机直接飞在战场上方协调装甲兵和步兵的配合。

  L-5步哨式炮兵校射飞机,解放军早期也曾使用。

  英开塘的战场地势开阔,河面上被日军破坏的桥梁隐约可见。这样的战斗,双方意图都很明确,无可隐瞒。隔河遥遥相对的两军让人想起古代战争中的军阵。美军参战老兵贝克尔中士回忆,他们的谢尔曼坦克在前方安装了一副很像推土机铲刀的破障器,一辆辆远征军的坦克谨慎而小心地劈开堤坡上的植被,在河岸的几处同时开始渡河。“从望远镜望出去,场面颇为壮观。当我们爬上对岸的时候,多兰中尉下令所有坦克调整位置,整个进攻阵线摆成了一个巨大的楔型。从坦克的潜望镜中望去,对面绵延半英里的台地清晰可见,毫无遮掩。这里原来显然曾生长过茂密的树丛,如今却只有不到膝盖高的大象草,顶端一片被焚烧后的焦黑。台地尽头,是暗青色的丛林,日军,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炮击一直在持续,配合作战的轰炸机也频频对日军投下炸弹。多兰中尉下令——进攻开始了。”

  与我们想象中美军多怕死不同,在这次进攻中,几辆美军驾驶的谢尔曼坦克冲在最前面,因为他们是最熟悉这些车辆的人员,战斗力最强,对多兰中尉的命令理解也最准确。中国军人驾驶的坦克紧随其后。

  在缅北战场中美两军人员相处融洽,这是美军顾问克劳福德和他的中国战友合影。

  日军的战术十分明确,就是坚决贯彻近战的原则,把中国军队放进自己的阵地再开火。这大概是因为战车的机动能力太强,日军很难在中国军队突击的重点目标前预先部署足够的部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