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法制81毫米机动式迫击炮
日军第4号装甲车,2月4日被击毁于宝兴路。
中国军队使用的两门迫击炮,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中国迫击炮手在1932年淞沪抗战中,为了节省时间,用牙齿咬开炮弹保险,这张照片曾将日军惊得目瞪口呆。
日海军陆战队在虬江路口围绕M-25装甲车建立的街垒。
虽然根据《日中战争》中的记载,日军拼死将被击毁的装甲车抢回,但中国方面因此发现日军的战车并非看上去那样可怕,军心大振。此后,日军也曾多次使用这种装甲车进攻中国军队阵地,多遭重创。2月4日,日军再次进攻宝兴路时,第4号装甲车再被击毁。不过,这种战车在这一阶段与十九路军的作战中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配置在重要街道地段,周围垒上沙袋作为活动堡垒阻击中国军队携带迫击炮进行的袭击。
中国军队使用的法制81毫米机动式迫击炮,运行轻便,火力凶猛,弹道又异常弯曲,特别适合巷战,被日军称作中国步兵部队最有威力的武器。十九路军官兵和救国会组织的便衣队经常携带这种迫击炮出击,在日军用装甲车封锁主要路口以前,曾给日军和租界中的日方机关建筑造成重大破坏。
由于迫击炮不配备穿甲弹,加上沙袋的M-25装甲车只要不是被直接命中,就很难受到致命伤害,而它转动的炮塔和高射速的机枪子弹对于携带迫击炮而行动迟缓的中国袭击部队来说则是致命的。
日方评价:“到1932年2月13日陆军第9师团登陆之间的两周时间里,为避免陆战队遭到优势敌军全歼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战车的战绩扫清了对轮式装甲车作战能力的怀疑。受其活跃表现的影响,海军同年开始仿造,定名为92式六轮装甲车。(1932年2月13日に大日本帝国陸軍第9師団師が到着するまでの2週間をわずかな数の陸戦隊で大人数の敵部隊を食い止めるのに大いに貢献し、「タイヤ付きの装甲車は役に立たない」という従来の見解を改めさせた。本車の活躍を受け、海軍は同年に海軍九二式六輪装甲車を採用した)”这种车辆曾广泛用于侵华战争。
十九路军对这种“乌龟壳”阵地一筹莫展,但是随着中央军嫡系第5军投入战场,宋希濂将军率领的这支精锐部队带来了新的武器。十九路军借炮打战车,让闸北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吃了大亏,那大概也是十九路军和M-25装甲车最后的恩仇了结了,咱们后边再说。
一二八之夜,日军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原因甚是复杂。单从战术上讲,平均分配兵力几路并进,进攻力量捏不成拳头是兵家大忌。将战车分散配属给步兵使用也是如此,日军要直到1939年南昌战役才学会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十九路军打的是防御战,略有缚手缚脚,若是换了八路来打这一仗,只怕当场会放一路日军进来包饺子。
看来,九一八的轻易得手让日军产生了过剩的心理优势。
不过,当晚战斗中最吸引国际军界人士的,则是双方装甲部队发生了交手。双方交战的地点在虬江路。
这一晚最激烈的战斗也发生在虬江路。在这里发动进攻的日军为第1大队第2中队。其尖兵吉松小队与中国警察(日军称为“公安局巡捕”)在赫司克尔路口交战,中国军队利用一座二层楼房作为据点用机枪反击。日军试图除掉铁丝网不成,暴露在街道上的官兵在与十九路军官兵对射中不断中弹,日军狂呼:“呜呼,我们要沙袋!”并纷纷挤到装甲车的后方以求掩护。
四
这路日军配备有两辆装甲车,一开始战斗其中一辆的水箱即被炸坏。日军突破了中国军队的一线阵地,攻到敦仁里,中国军队的子弹不断命中装甲车,发出亢、侃、波的怪音。冲在前面的5号装甲车油箱被击中。中国兵接着用手榴弹集中猛炸这辆瘫痪的装甲车,日军5号车车长阪口近次少尉被撕裂装甲的弹片击穿了脖子,另有高冈芳太郎等三名战车队员负伤。两辆日军装甲车都失去了战斗力。事后发现其中一辆日军装甲车上竟有五百多个弹痕(可惜击穿的只有不到十弹)!
好在到夜间1点30分,又有一辆装甲车赶来支援。这辆车本来是派去攻击靶子路的。但是日军进攻靶子路的部队是刚到上海的新军山仲中队,道路不熟迟迟不能发起进攻,只能和中国军队进行远距离对射,所以干脆转到虬江路方向来了。
中国军队据守阵地,拼死不让,两军的战斗久久难分胜负。双方的战斗持续到到1月29日凌晨2点30分,战场情况忽然一变。
当时,日军正派出一个小队准备迂回到十九路军阵地后方的宝山路道口,对守军进行夹击,却发现中国军队的火力突然增强,有呼啸的炮弹迎面飞来,染谷军曹等当即被炸翻在地。与此同时,日军士兵发现中国军队控制的铁道上驶来一具庞然大物。
中国的装甲部队终于出现在了淞沪战场。这支装甲部队,既不是坦克,也不是自行火炮,而是一种罕见的武器——
装甲列车!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1932年上海中日武装冲突》的备忘录中,记载了观战时虬江路战场的情景:“日本军队遇到中国部队的坚决抵抗。尽管他们成功地到达吴淞铁路线直到宝兴路,但未能到达这个地点以南的防线,双方战线沿铁路以东,一直到北河南路与北四川路之间的公共租界。
日军第4号装甲车,2月4日被击毁于宝兴路。
中国军队使用的两门迫击炮,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中国迫击炮手在1932年淞沪抗战中,为了节省时间,用牙齿咬开炮弹保险,这张照片曾将日军惊得目瞪口呆。
日海军陆战队在虬江路口围绕M-25装甲车建立的街垒。
虽然根据《日中战争》中的记载,日军拼死将被击毁的装甲车抢回,但中国方面因此发现日军的战车并非看上去那样可怕,军心大振。此后,日军也曾多次使用这种装甲车进攻中国军队阵地,多遭重创。2月4日,日军再次进攻宝兴路时,第4号装甲车再被击毁。不过,这种战车在这一阶段与十九路军的作战中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配置在重要街道地段,周围垒上沙袋作为活动堡垒阻击中国军队携带迫击炮进行的袭击。
中国军队使用的法制81毫米机动式迫击炮,运行轻便,火力凶猛,弹道又异常弯曲,特别适合巷战,被日军称作中国步兵部队最有威力的武器。十九路军官兵和救国会组织的便衣队经常携带这种迫击炮出击,在日军用装甲车封锁主要路口以前,曾给日军和租界中的日方机关建筑造成重大破坏。
由于迫击炮不配备穿甲弹,加上沙袋的M-25装甲车只要不是被直接命中,就很难受到致命伤害,而它转动的炮塔和高射速的机枪子弹对于携带迫击炮而行动迟缓的中国袭击部队来说则是致命的。
日方评价:“到1932年2月13日陆军第9师团登陆之间的两周时间里,为避免陆战队遭到优势敌军全歼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战车的战绩扫清了对轮式装甲车作战能力的怀疑。受其活跃表现的影响,海军同年开始仿造,定名为92式六轮装甲车。(1932年2月13日に大日本帝国陸軍第9師団師が到着するまでの2週間をわずかな数の陸戦隊で大人数の敵部隊を食い止めるのに大いに貢献し、「タイヤ付きの装甲車は役に立たない」という従来の見解を改めさせた。本車の活躍を受け、海軍は同年に海軍九二式六輪装甲車を採用した)”这种车辆曾广泛用于侵华战争。
十九路军对这种“乌龟壳”阵地一筹莫展,但是随着中央军嫡系第5军投入战场,宋希濂将军率领的这支精锐部队带来了新的武器。十九路军借炮打战车,让闸北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吃了大亏,那大概也是十九路军和M-25装甲车最后的恩仇了结了,咱们后边再说。
一二八之夜,日军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原因甚是复杂。单从战术上讲,平均分配兵力几路并进,进攻力量捏不成拳头是兵家大忌。将战车分散配属给步兵使用也是如此,日军要直到1939年南昌战役才学会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十九路军打的是防御战,略有缚手缚脚,若是换了八路来打这一仗,只怕当场会放一路日军进来包饺子。
看来,九一八的轻易得手让日军产生了过剩的心理优势。
不过,当晚战斗中最吸引国际军界人士的,则是双方装甲部队发生了交手。双方交战的地点在虬江路。
这一晚最激烈的战斗也发生在虬江路。在这里发动进攻的日军为第1大队第2中队。其尖兵吉松小队与中国警察(日军称为“公安局巡捕”)在赫司克尔路口交战,中国军队利用一座二层楼房作为据点用机枪反击。日军试图除掉铁丝网不成,暴露在街道上的官兵在与十九路军官兵对射中不断中弹,日军狂呼:“呜呼,我们要沙袋!”并纷纷挤到装甲车的后方以求掩护。
四
这路日军配备有两辆装甲车,一开始战斗其中一辆的水箱即被炸坏。日军突破了中国军队的一线阵地,攻到敦仁里,中国军队的子弹不断命中装甲车,发出亢、侃、波的怪音。冲在前面的5号装甲车油箱被击中。中国兵接着用手榴弹集中猛炸这辆瘫痪的装甲车,日军5号车车长阪口近次少尉被撕裂装甲的弹片击穿了脖子,另有高冈芳太郎等三名战车队员负伤。两辆日军装甲车都失去了战斗力。事后发现其中一辆日军装甲车上竟有五百多个弹痕(可惜击穿的只有不到十弹)!
好在到夜间1点30分,又有一辆装甲车赶来支援。这辆车本来是派去攻击靶子路的。但是日军进攻靶子路的部队是刚到上海的新军山仲中队,道路不熟迟迟不能发起进攻,只能和中国军队进行远距离对射,所以干脆转到虬江路方向来了。
中国军队据守阵地,拼死不让,两军的战斗久久难分胜负。双方的战斗持续到到1月29日凌晨2点30分,战场情况忽然一变。
当时,日军正派出一个小队准备迂回到十九路军阵地后方的宝山路道口,对守军进行夹击,却发现中国军队的火力突然增强,有呼啸的炮弹迎面飞来,染谷军曹等当即被炸翻在地。与此同时,日军士兵发现中国军队控制的铁道上驶来一具庞然大物。
中国的装甲部队终于出现在了淞沪战场。这支装甲部队,既不是坦克,也不是自行火炮,而是一种罕见的武器——
装甲列车!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1932年上海中日武装冲突》的备忘录中,记载了观战时虬江路战场的情景:“日本军队遇到中国部队的坚决抵抗。尽管他们成功地到达吴淞铁路线直到宝兴路,但未能到达这个地点以南的防线,双方战线沿铁路以东,一直到北河南路与北四川路之间的公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