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以1931年9月18日的东三省事变作为起点,实际总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捍卫疆土、抵御外寇入侵的最壮烈的抗争。因为时间距离尚不是特别遥远,所留下的历史印痕较多,可资研究的条件较好,现代以来中国国内围绕抗日战争史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过在众多的著作中,老萨的书可以称得上非常特别、非常与众不同,乃至可以说视角非常“刁钻”。

  军事史研究中有一个通行的原则,即所谓的“知我莫如敌”,讲究在研究国与国的军事交争时,除了大量掌握、分析己方的材料外,更需要了解对方的材料,将双方史料、档案互为映照、互作比对,最终得出建立于双方史料基础上的扎实的结论。

  抗日战争涉及中日两国,老萨恰属于穿行在两国之间的特殊人物。燕赵子弟的热血、历史痴狂者对史料的执着、老北京侃爷的三寸不烂之舌,在他身上浑然一体。又加上老萨居住日本,得近水之便,对异国资料的釆集有让人望尘之感。得了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老萨,所写出的抗战书不同凡响,也就不奇怪了。

  《退后一步是家园》中的题目涵盖极广泛:从白山黑水到铁血淞沪,再到遥远的南国;从装甲列车,到飞虎雄鹰,再到埋地雷的土八路、搞除奸的军统特务等等,共同形成了一幕抗战群生像。

  单就这些题目而言,似乎并不新鲜,但难得的是,老萨给这每一个老题目,都做出了新文章。

  中国传统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和中国近代诸如鸦片战争、甲申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史研究一样,长期以来都处在横向的广度上做文章的局面,而缺少纵向深度切入的细节研究。

  横向、表层的历史,呈现出的主要是枯燥的时间、人物、事件,缺乏历史本应具有的感染力。纵向的研究则完全不同,我一直坚持,所谓的历史其实就是故事,大历史是由无数个活生生的过往的故事所组成的。如果能够将某段历史中最具价值、最具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故事挖掘透彻,哪怕仅仅是一些在横向历史上根本留不下姓名的小人物的故事,假以时日,这些故事形成累积、量化,由它们所构成的大历史,会更为扎实,更吸引人,更接近历史研究的本意。

  老萨在书中有一句自谦的话,大意是说淞沪战争是一部史诗,他没有能力去谱写整部史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短短的小节。

  对这句话,我持不同意见。因为老萨选取的小节,是那样的特别。

  淞沪抗战,他挖掘出了中日双方同型装甲车的对决,挖掘出了国军中神秘的铁甲列车部队。

  写抗日空战,一位为了保卫中国的天空而血洒苍穹的俄国烈士,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张日军拍摄的遗物照片,竟能引出如此多的故事。

  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战,谁能想到杨靖宇将军曾与一批日本“肉弹”遭遇。

  太行山上,日军的扫荡队伍中,军官在检查士兵们的准备情况,一名小兵竟拿出了一张美国艳星照片……

  凡此种种,都是书中娓娓道来的抗战细节,也都是以往中国抗战相关书籍中闻所未闻的事件。其中大部分都得益于老萨在日本的留意查考,从日方的档案、书籍、影像资料中找到了这些在中国几近湮灭的往事的线索,再加以中国档案的佐证,这些故事便以鲜活的面容展现了出来。

  这些精彩的故事连缀到一起,恰恰就是一部史诗,一部表现抗战中细节层面的史诗。假以时日,这些来自于纵深细节的考证,必将影响到横面上大历史的构成。

  老萨的文字诙谐、轻松,使得这本书不像一般的抗战书那样读起来令人感觉沉重压抑,反而会觉得新奇、有趣。不过读完全书之后,也就是在总揽了这众多历史中的小故事后,那个大的抗战史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了。此时,再回想书中看似幽默的语言,将别生一分更具有厚度的历史沉重感。

  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写抗战历史,让人钦佩。

  期待老萨挖掘出更多这样有趣的抗战故事。

  陈 悦

  2010年11月10日于山东威海

  苍穹之魂

  ——抗战中的空战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

  ——决战碧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照相枪的装备尚不普遍。因此,判断战绩也就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中日两国航空兵曾为了争夺中国的制空权进行激烈的战斗,本国无法提供飞机的中国空军一度损失殆尽。但到战争结束时,他们已经重新掌握了中国的制空权,曾参加开国大典的战斗机飞行员王延洲还记得1945年他们一直飞到伪满洲国境内寻战的经历。

  本专辑选择的均为日本方面拍摄的两国空战相关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一些残破的飞机,却记录了中日八年空中战斗的面影,让我们重温那段中国飞将军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入侵日军的历史。

  外籍航空队队员作为中国空军成员出击,一架轰炸机带伤返回机场(头顶带有×标志的是死里逃生的驾驶员)。

  挂弹准备起飞的中国空军飞机

  中国空军编队出击,攻击虹口日军阵地。

  在上海空战中坠落的中国空军2503号战斗机

  一架壮烈殉国的中国空军轰炸机残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