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按道理也是,清朝就是因为打不过法国才愿意和谈的,现在的结果居然是法国吃了败仗,你都打不赢我还有什么资格和我谈条件?我让你滚蛋就是了。
可惜法国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镇南关大捷后李鸿章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打赢了是好事啊,这样法国就不会在谈判过程中再提更多的无理要求了,我们也能顺利和法国签署和约了。”
这到底是什么话?什么逻辑?我想如果清朝的和谈负责人如果是左宗棠的话,他只有一句话:“让法国人滚吧!”
不过我的逻辑也有错误,左宗棠这种热血分子根本不会和法国人谈,直接开干就是了,所以因为有李鸿章,这次中法战争的胜利成为了清朝与法国和谈的其中一个砝码,
1885年4月4日《巴黎停战协议》签订,冯子材的部队被下令撤离,不准再对法国入侵者进行任何方式的打击。
同年6月9日,《中法会定越南条约》签署,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中越边境为法国的陆路商运通道,减轻法国货物进出口关税,日后中国修建铁路,要和法国人一起商议,法国从台湾和澎湖撤军,中法战争结束。
纵观历史,中国发生过各种经典战事,比如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师,又如诸葛亮耍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虽然未被考证真实性),这些都是的不战而胜的代表作。
我们还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周瑜火烧连环船击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譬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同样赫赫有名。
除此之外,反败为胜的战役也同样出彩,西楚霸王项羽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典故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这些以弱胜强的典故都是正能量的载体,它们的存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然而,中法战争的结果却终结了这一切,也衍生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负能量代名词——不败而败。这场把法国侵略者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而逃的胜利之战,居然因为清政府,特别是李鸿章这一派人的软弱而议和收场。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对李鸿章有意见,我今天算是了解了,本来我还想对他这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做法点赞,可一想到战场上那些倒在法军枪口下的中华儿女,一想到当冯子材那双沧桑的眼睛看到清朝给他下达的停战命令时痛苦的表情,再想到法国人在议和会议签约时上那目中无人、洋洋得意的神色,我的拇指就实在点不下去。
中华之崛起,需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更需要一个刚强有力的政府。
☆、第95章 透支消费的的始祖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打完之后,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更进一步的掠夺,不过因为多次的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也让清政府负担起巨额的战争赔款,社会已经开始衰落,单靠之前的通商、关税、销售进口商品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外国入侵者们的胃口。所以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又开始了转型升级。
放眼现代,80、90后年轻人的超前消费模式已成为一种潮流,例如一个隶属于月光族的打工仔,仅仅是吃饭和租房都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月薪,还要拍拖、购物、卡拉OK、酒吧等各种花销,没钱咋办,只好在A、B、C等银行各办了一张信用卡,A卡刷爆了,透支B卡来偿还A卡的消费欠款,B卡刷完了,透支C卡继续给B卡还钱,只要在免息期前还款,透支的期限就可以延长,先花未来钱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许多年轻人更是以自己钻了金融行业的空子而沾沾自喜。
可是我想说,你们OUT特了。
这种超前消费模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启。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向中国索要战争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分三期还清,第一期8000万两,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8000万两,没钱还怎么办,借钱呗。
有从事银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合法高利贷的利润是丰厚的,而且这次借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各国列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所以英、俄、法、德等国都抢着要说要借钱给清朝,一顿石头剪刀布过后,俄国和法国的银行团赢得了首个清朝贷款权。
1895年7月6日,清朝政府与俄法银行代表共同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借款总额达到99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6年还清。
然后这9900万两借款马上就用于偿还日本的第一期战争赔款。一年很快过去,清政府依然是入不敷出,而日本的第二期还款又来了,如何是好?再借。
1896年3月,清朝与英国和德国的两家银行签订了《英德借款详细章程》,借款总额9600万两白银,年息5厘,36年还清。
然后这钱马上又用于偿还第二期的赔款,还了两期后,清朝还欠日本7000多万两,如何是好?继续借呗。
1898年3月,清朝政府与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再次借款,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金额达到11270万两,年息4.5,45年还清。
总结一下,这几年清朝一共向英、德、法、俄四国借去了3亿多两白银。当然,这只是合约上的数字,借出那么大笔钱,由于当时没有银监会,所以回扣这事儿自然也是有的,清朝为此不得不想四国银行缴纳若干贷款“手续费”,3亿多两白银借到手只有2亿6千万两左右,全部用来结清日本的欠款。
可惜法国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镇南关大捷后李鸿章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打赢了是好事啊,这样法国就不会在谈判过程中再提更多的无理要求了,我们也能顺利和法国签署和约了。”
这到底是什么话?什么逻辑?我想如果清朝的和谈负责人如果是左宗棠的话,他只有一句话:“让法国人滚吧!”
不过我的逻辑也有错误,左宗棠这种热血分子根本不会和法国人谈,直接开干就是了,所以因为有李鸿章,这次中法战争的胜利成为了清朝与法国和谈的其中一个砝码,
1885年4月4日《巴黎停战协议》签订,冯子材的部队被下令撤离,不准再对法国入侵者进行任何方式的打击。
同年6月9日,《中法会定越南条约》签署,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中越边境为法国的陆路商运通道,减轻法国货物进出口关税,日后中国修建铁路,要和法国人一起商议,法国从台湾和澎湖撤军,中法战争结束。
纵观历史,中国发生过各种经典战事,比如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师,又如诸葛亮耍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虽然未被考证真实性),这些都是的不战而胜的代表作。
我们还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周瑜火烧连环船击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譬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同样赫赫有名。
除此之外,反败为胜的战役也同样出彩,西楚霸王项羽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典故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这些以弱胜强的典故都是正能量的载体,它们的存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然而,中法战争的结果却终结了这一切,也衍生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负能量代名词——不败而败。这场把法国侵略者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而逃的胜利之战,居然因为清政府,特别是李鸿章这一派人的软弱而议和收场。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对李鸿章有意见,我今天算是了解了,本来我还想对他这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做法点赞,可一想到战场上那些倒在法军枪口下的中华儿女,一想到当冯子材那双沧桑的眼睛看到清朝给他下达的停战命令时痛苦的表情,再想到法国人在议和会议签约时上那目中无人、洋洋得意的神色,我的拇指就实在点不下去。
中华之崛起,需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更需要一个刚强有力的政府。
☆、第95章 透支消费的的始祖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打完之后,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更进一步的掠夺,不过因为多次的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也让清政府负担起巨额的战争赔款,社会已经开始衰落,单靠之前的通商、关税、销售进口商品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外国入侵者们的胃口。所以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又开始了转型升级。
放眼现代,80、90后年轻人的超前消费模式已成为一种潮流,例如一个隶属于月光族的打工仔,仅仅是吃饭和租房都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月薪,还要拍拖、购物、卡拉OK、酒吧等各种花销,没钱咋办,只好在A、B、C等银行各办了一张信用卡,A卡刷爆了,透支B卡来偿还A卡的消费欠款,B卡刷完了,透支C卡继续给B卡还钱,只要在免息期前还款,透支的期限就可以延长,先花未来钱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许多年轻人更是以自己钻了金融行业的空子而沾沾自喜。
可是我想说,你们OUT特了。
这种超前消费模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启。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向中国索要战争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分三期还清,第一期8000万两,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8000万两,没钱还怎么办,借钱呗。
有从事银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合法高利贷的利润是丰厚的,而且这次借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各国列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所以英、俄、法、德等国都抢着要说要借钱给清朝,一顿石头剪刀布过后,俄国和法国的银行团赢得了首个清朝贷款权。
1895年7月6日,清朝政府与俄法银行代表共同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借款总额达到99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6年还清。
然后这9900万两借款马上就用于偿还日本的第一期战争赔款。一年很快过去,清政府依然是入不敷出,而日本的第二期还款又来了,如何是好?再借。
1896年3月,清朝与英国和德国的两家银行签订了《英德借款详细章程》,借款总额9600万两白银,年息5厘,36年还清。
然后这钱马上又用于偿还第二期的赔款,还了两期后,清朝还欠日本7000多万两,如何是好?继续借呗。
1898年3月,清朝政府与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再次借款,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金额达到11270万两,年息4.5,45年还清。
总结一下,这几年清朝一共向英、德、法、俄四国借去了3亿多两白银。当然,这只是合约上的数字,借出那么大笔钱,由于当时没有银监会,所以回扣这事儿自然也是有的,清朝为此不得不想四国银行缴纳若干贷款“手续费”,3亿多两白银借到手只有2亿6千万两左右,全部用来结清日本的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