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不但如此,山海关的守军也不成气候,一门能打的大炮都没有,只要英军随手干掉天津负责防卫的800多名菜鸟,登陆之后便可长驱直入,山海关的防御面对那几百门大炮也就是捅破一张纸的难度,北京自然也就没了。
朝廷的官员马上抱团了一大堆妥协派,这仗打不过,英国这货咱惹不起,还是和谈吧,英国有什么要求,答应就是了。
不仅如此,按照中国的一贯作风,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事故之外,一切与政府沾上边的不良事故都是要找原因、追责任的,有责任自然也要找个替罪羊去背一背黑锅,以保证上层建筑的继续稳定。所以这个黑锅,朝廷毫不犹豫地扣在了禁烟大臣林则徐的头上。
当时的朝廷大臣当中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妥协派,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烧了英国人的**,激怒了英国人,才会招来了被打的局面。只有将林则徐治罪,才能平息英国人的怒火。
当时的道光皇帝听信了妥协派那群乌龟王八蛋的建议,为了让英军能离开天津,不再威胁京城,马上让琦善给英军回话:
东方远征军的英国兄弟们:
你们长途跋涉来到中国辛苦了,我们已经了解了禁烟事情的经过,这事儿是林则徐办得不好,我们一定查明原因,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硝烟的问题上有失职的情况,我们一定严惩不贷
希望英国兄弟们别生气,大家先回广东等候,我们马上派出专员到广东专门处理这件事情,还各位英国兄弟们一个公道。
此致
敬礼
大清政府
收到信后的英国军队果然走了,回到了广东,这当然不是因为英军听话,而是因为当时已经是9月,天气慢慢变冷,北方的港口逐渐封冻,军舰打水战不方便,而且清朝又写了检讨书和保证书,所以就英军拉大部队回到气候暖和的广东等候事情的进一步处理。
英军一走,清朝终于松了一口气,而且更加认为妥协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道光皇帝马上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马上去广东与英国人谈判。同时下令将林则徐以“办理不善”的罪名撤职查办,然后发配到了新疆。这样一来,禁烟的精神支柱被毁,禁烟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妥协派开始登上主要舞台。
与此同时,钦差大臣琦善在与英国谈判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讨价还价,对英国的要求全部答应,只有割让香港的事情不敢做主,写了信回去请示道光皇帝。
英国方面摸透了清政府欺软怕硬的本质,继续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进攻。1841年1月7日成功突袭了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牺牲。
1月20日,英军总司令副手查理单方面公布了《穿鼻草约》,里面的内容大概就是割让香港,赔偿销毁**的损失600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等,琦善没有在草约上签字,但英军却拿着这没有没有签字的合同强行霸占了香港。
第一回合到此结束,清朝先负一场。
☆、第70章 反抗无效 再负Round2
第一回合的失利和清朝的妥协政策激起了民愤,特别是广东地区的热血青年们特别义愤填膺,纷纷集会要求“痛剿”英军,收复香港。
朝廷内许多有正义感的大臣也纷纷弹劾琦善,呼吁重新启用林则徐和英国打仗。
1841年1月27日,在京城没有其他威胁的情况下,道光皇帝终于在自己额头上写了个勇字,朱笔一挥,下令对英国开战。派出皇侄奕山为将军率军17000人奔赴广东作战。
可惜英军的似乎早就收到了风声,查理了解从京城出兵到广东需要一段时间,马上先下手为强,率兵进攻水师提督关天培镇守的虎门炮台,军情告急,但近在广州的琦善居然拒绝增援,导致关天培与守军400多人在与英军作战过程中全部牺牲,英军舰队马上驶入省河,广州岌岌可危。
此时京城的大部队也到了广州城,急功近利的奕山估计也是一个吃干饭的货,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打算去偷袭英军,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英军反攻,把奕山部队包围在广州城里面并轮番炮火轰炸。
这下奕山可吓坏了,他可是皇亲国戚啊,荣华富贵还没享受到头,哪能那么快死掉?他心一横,马上在广州城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遗憾的是,这面旗子是白色的。随后他派出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乞降。
1841年5月27日,奕山和英军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广州和约》,和约规定清军在6天内撤出广州城外,同时要缴纳600万元的“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的损失30万元。英军也答应在收完全款后归还炮台,退出虎门。
然后,清政府批准了《广州条约》。
有没有搞错?道光皇帝不是在群情汹涌的百姓和大臣的鼓励下出兵打击英国侵略军吗?为什么仗打了还没有半年又输了一回合,不仅损兵折将还又要赔钱给英国?英军不是已经没有威胁到北京了吗?清政府依然那么软弱?道光的额头勇字不是在发亮吗?
这些疑问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道光皇帝所了解到的第二回合战争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批“说话天下无敌,打仗无能为力”的群体,而第二回合代表中方出战的选手奕山偏偏就是这个群体之中的佼佼者,他居然可以把自己被英军打得屁滚尿流升白旗的结局向道光皇帝报告成在自己的英明统领之下大胜英军。
朝廷的官员马上抱团了一大堆妥协派,这仗打不过,英国这货咱惹不起,还是和谈吧,英国有什么要求,答应就是了。
不仅如此,按照中国的一贯作风,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事故之外,一切与政府沾上边的不良事故都是要找原因、追责任的,有责任自然也要找个替罪羊去背一背黑锅,以保证上层建筑的继续稳定。所以这个黑锅,朝廷毫不犹豫地扣在了禁烟大臣林则徐的头上。
当时的朝廷大臣当中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妥协派,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烧了英国人的**,激怒了英国人,才会招来了被打的局面。只有将林则徐治罪,才能平息英国人的怒火。
当时的道光皇帝听信了妥协派那群乌龟王八蛋的建议,为了让英军能离开天津,不再威胁京城,马上让琦善给英军回话:
东方远征军的英国兄弟们:
你们长途跋涉来到中国辛苦了,我们已经了解了禁烟事情的经过,这事儿是林则徐办得不好,我们一定查明原因,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硝烟的问题上有失职的情况,我们一定严惩不贷
希望英国兄弟们别生气,大家先回广东等候,我们马上派出专员到广东专门处理这件事情,还各位英国兄弟们一个公道。
此致
敬礼
大清政府
收到信后的英国军队果然走了,回到了广东,这当然不是因为英军听话,而是因为当时已经是9月,天气慢慢变冷,北方的港口逐渐封冻,军舰打水战不方便,而且清朝又写了检讨书和保证书,所以就英军拉大部队回到气候暖和的广东等候事情的进一步处理。
英军一走,清朝终于松了一口气,而且更加认为妥协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道光皇帝马上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马上去广东与英国人谈判。同时下令将林则徐以“办理不善”的罪名撤职查办,然后发配到了新疆。这样一来,禁烟的精神支柱被毁,禁烟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妥协派开始登上主要舞台。
与此同时,钦差大臣琦善在与英国谈判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讨价还价,对英国的要求全部答应,只有割让香港的事情不敢做主,写了信回去请示道光皇帝。
英国方面摸透了清政府欺软怕硬的本质,继续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进攻。1841年1月7日成功突袭了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牺牲。
1月20日,英军总司令副手查理单方面公布了《穿鼻草约》,里面的内容大概就是割让香港,赔偿销毁**的损失600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等,琦善没有在草约上签字,但英军却拿着这没有没有签字的合同强行霸占了香港。
第一回合到此结束,清朝先负一场。
☆、第70章 反抗无效 再负Round2
第一回合的失利和清朝的妥协政策激起了民愤,特别是广东地区的热血青年们特别义愤填膺,纷纷集会要求“痛剿”英军,收复香港。
朝廷内许多有正义感的大臣也纷纷弹劾琦善,呼吁重新启用林则徐和英国打仗。
1841年1月27日,在京城没有其他威胁的情况下,道光皇帝终于在自己额头上写了个勇字,朱笔一挥,下令对英国开战。派出皇侄奕山为将军率军17000人奔赴广东作战。
可惜英军的似乎早就收到了风声,查理了解从京城出兵到广东需要一段时间,马上先下手为强,率兵进攻水师提督关天培镇守的虎门炮台,军情告急,但近在广州的琦善居然拒绝增援,导致关天培与守军400多人在与英军作战过程中全部牺牲,英军舰队马上驶入省河,广州岌岌可危。
此时京城的大部队也到了广州城,急功近利的奕山估计也是一个吃干饭的货,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打算去偷袭英军,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英军反攻,把奕山部队包围在广州城里面并轮番炮火轰炸。
这下奕山可吓坏了,他可是皇亲国戚啊,荣华富贵还没享受到头,哪能那么快死掉?他心一横,马上在广州城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遗憾的是,这面旗子是白色的。随后他派出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乞降。
1841年5月27日,奕山和英军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广州和约》,和约规定清军在6天内撤出广州城外,同时要缴纳600万元的“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的损失30万元。英军也答应在收完全款后归还炮台,退出虎门。
然后,清政府批准了《广州条约》。
有没有搞错?道光皇帝不是在群情汹涌的百姓和大臣的鼓励下出兵打击英国侵略军吗?为什么仗打了还没有半年又输了一回合,不仅损兵折将还又要赔钱给英国?英军不是已经没有威胁到北京了吗?清政府依然那么软弱?道光的额头勇字不是在发亮吗?
这些疑问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道光皇帝所了解到的第二回合战争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批“说话天下无敌,打仗无能为力”的群体,而第二回合代表中方出战的选手奕山偏偏就是这个群体之中的佼佼者,他居然可以把自己被英军打得屁滚尿流升白旗的结局向道光皇帝报告成在自己的英明统领之下大胜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