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桂王政权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与清朝抗衡,所以他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的余部联合起来,组团抗击清朝的统治。他们本来是敌人,相互抗衡,现在又有了共同的敌人清朝,联合作战使他们俩重新认识了对方,形成了新的力量。
这支联合部队很牛,曾一度在清朝初期全部收复了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但最终在公元1664年,康熙执政第三年的时候被全部覆灭,至此,明末农民战争也完满落下帷幕。
☆、第63章 迟来的造反
三藩的事情,我们要追溯到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然后与多尔衮在战时达成的协议那段往事,当时多尔衮是答应吴三桂协助清朝统治中原后封他个藩王当当的。所以吴三桂在清朝统治时期自然成了三藩的其中一个头目,号平西王,另外俩分别是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其实当时清朝给他们封王,是为了利用他们仨镇守南方,要镇守,当然就要有军事力量。平西王当然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也因为如此,当时的清朝也是对吴三桂最不放心。
昨天他能叛明,今日他就可反清。
清朝虽然不放心,但也不怎么敢管,吴三桂包揽他所管辖云、贵地区政治和经济大权,势力如日中天。
吴三桂是一头养不熟的狼,当年多尔衮在他与李自成部队干架时逼迫他降清,吴必定耿耿于怀。虽说逼出来的汉奸也是汉奸,但吴三桂毕竟是汉人,被天下百姓唾骂已久的他不愿意遗臭万年,他要给自己洗白,他一直忍着,他要为自己积蓄能量,一个可以与清朝抗衡的能量。
为此,吴三桂抓住朝廷对他有所顾忌而不敢管的机会,大肆发展自己的政治实力,不但他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可以随意题补官吏,而且由中央派到云南工作的文武官员全部被他用各种手段收买,成为自己人,甚至当他来往清朝中央的间谍,了解中央的各种信息。
当然,各个朝代的收买人心都离不开钱,所以吴三桂对盘活经济也很有一手。
首先,吴三桂当了藩王后马上占据了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作为自己的藩庄,面积七百顷,以此开展种植农业。
随后,他与西藏的**喇嘛在北胜洲开辟贸易市场,以茶叶换取蒙古的骏马以备军用。
同时,他旗下还有许多药材经销商帮他贩卖人参等名贵药材,赚取高额的利润。
不但如此,他还借助自己平西王的权力,强征关税,开挖矿井,当煤老板。
最后,吴三桂还搞起了财务公司,把赚来的钱财放高利贷给商人做生意,赚取利息。
就这样,吴三桂逐渐成为经济实力雄霸一方平西集团董事长,旗下的产业囊括了地产、采矿、药材贸易、金融信贷等各个方面,富可敌国。
而另外两个藩王由于经常与吴三桂一起喝茶聊天,也从吴董事长那里学到了很多经商之道,依样画葫芦地把政治权力与金钱利益完美地融会贯通,成为清朝统治底下的三个经济与军事实力雄厚的小王国。
这时侯的清朝头痛了,三个小王国在南边占据,有钱、有权还有兵。而且都是原来明朝的降将,这样的人员分配布局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
最要命的是,三个小王国的部队士兵还是隶属于清朝的编制。编制归清朝,清朝就要按人头发工资啊。于是每年清朝还要拨给三藩军饷超过两千万两白银,这是清朝经济上的一大负担。而且这些领了工资的兵并不听自己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枪口对准自己,等于是清朝每年花了大价钱在南部养着一堆定时炸弹。这样的事情,谁愿意干?
为了除掉这三颗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毒瘤,当时执掌朝政的康熙早就考虑着撤藩的问题,但是一直找不到时机。无端端把剥夺三个混得好好的小皇帝权力,谁服气啊,搞不好他们仨还借此当导火线反了。所以这撤藩的事情迟迟没有结果。
直到公元1673年的一天,时机终于来临。
☆、第64章 康熙诊治传染性造反
这一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认到达退休年龄,向朝廷申请退休回老家养老去了,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能够接自己的班,继续享受藩王权力,镇守广东。
康熙一看,马上下令让尚可喜全家都回老家养老算了,广东的藩王就不再设立了。这时的吴三桂和耿精忠政治嗅觉何其敏锐,中央能把平南王撤掉,平西王和靖南王这两边估计也是唇亡齿寒了,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试探一下。
吴三桂和耿精忠马上有动作了,他俩同时给中央递交辞,说什么既然平南王都撤了,我们俩留在这边也没啥意思,我们都申请自撤吧,哥仨想一起喝喝茶、斗斗地主,不想再镇守这里了,压力大啊。
两份请求撤藩的奏折同时到达中央,来到了康熙的手上。
撤不撤,就看康熙是否朱笔一挥。
当时朝中的大臣都怕吴三桂的军队,担心朝廷一撤藩,吴三桂就借机造反,以致大多数人都不主张撤藩,建议先缓一缓。
所以大多数人是当不了皇帝的,能当皇帝的只有少之又少的那几个敢为天下人之不为,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说话掷地有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
很明显,康熙就是这堆少数人的其中一位,所以他不啰嗦,心想着本来都打算撤了你们,既然你们主动提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准奏就是了。
这支联合部队很牛,曾一度在清朝初期全部收复了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但最终在公元1664年,康熙执政第三年的时候被全部覆灭,至此,明末农民战争也完满落下帷幕。
☆、第63章 迟来的造反
三藩的事情,我们要追溯到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然后与多尔衮在战时达成的协议那段往事,当时多尔衮是答应吴三桂协助清朝统治中原后封他个藩王当当的。所以吴三桂在清朝统治时期自然成了三藩的其中一个头目,号平西王,另外俩分别是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其实当时清朝给他们封王,是为了利用他们仨镇守南方,要镇守,当然就要有军事力量。平西王当然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也因为如此,当时的清朝也是对吴三桂最不放心。
昨天他能叛明,今日他就可反清。
清朝虽然不放心,但也不怎么敢管,吴三桂包揽他所管辖云、贵地区政治和经济大权,势力如日中天。
吴三桂是一头养不熟的狼,当年多尔衮在他与李自成部队干架时逼迫他降清,吴必定耿耿于怀。虽说逼出来的汉奸也是汉奸,但吴三桂毕竟是汉人,被天下百姓唾骂已久的他不愿意遗臭万年,他要给自己洗白,他一直忍着,他要为自己积蓄能量,一个可以与清朝抗衡的能量。
为此,吴三桂抓住朝廷对他有所顾忌而不敢管的机会,大肆发展自己的政治实力,不但他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可以随意题补官吏,而且由中央派到云南工作的文武官员全部被他用各种手段收买,成为自己人,甚至当他来往清朝中央的间谍,了解中央的各种信息。
当然,各个朝代的收买人心都离不开钱,所以吴三桂对盘活经济也很有一手。
首先,吴三桂当了藩王后马上占据了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作为自己的藩庄,面积七百顷,以此开展种植农业。
随后,他与西藏的**喇嘛在北胜洲开辟贸易市场,以茶叶换取蒙古的骏马以备军用。
同时,他旗下还有许多药材经销商帮他贩卖人参等名贵药材,赚取高额的利润。
不但如此,他还借助自己平西王的权力,强征关税,开挖矿井,当煤老板。
最后,吴三桂还搞起了财务公司,把赚来的钱财放高利贷给商人做生意,赚取利息。
就这样,吴三桂逐渐成为经济实力雄霸一方平西集团董事长,旗下的产业囊括了地产、采矿、药材贸易、金融信贷等各个方面,富可敌国。
而另外两个藩王由于经常与吴三桂一起喝茶聊天,也从吴董事长那里学到了很多经商之道,依样画葫芦地把政治权力与金钱利益完美地融会贯通,成为清朝统治底下的三个经济与军事实力雄厚的小王国。
这时侯的清朝头痛了,三个小王国在南边占据,有钱、有权还有兵。而且都是原来明朝的降将,这样的人员分配布局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
最要命的是,三个小王国的部队士兵还是隶属于清朝的编制。编制归清朝,清朝就要按人头发工资啊。于是每年清朝还要拨给三藩军饷超过两千万两白银,这是清朝经济上的一大负担。而且这些领了工资的兵并不听自己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枪口对准自己,等于是清朝每年花了大价钱在南部养着一堆定时炸弹。这样的事情,谁愿意干?
为了除掉这三颗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毒瘤,当时执掌朝政的康熙早就考虑着撤藩的问题,但是一直找不到时机。无端端把剥夺三个混得好好的小皇帝权力,谁服气啊,搞不好他们仨还借此当导火线反了。所以这撤藩的事情迟迟没有结果。
直到公元1673年的一天,时机终于来临。
☆、第64章 康熙诊治传染性造反
这一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认到达退休年龄,向朝廷申请退休回老家养老去了,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能够接自己的班,继续享受藩王权力,镇守广东。
康熙一看,马上下令让尚可喜全家都回老家养老算了,广东的藩王就不再设立了。这时的吴三桂和耿精忠政治嗅觉何其敏锐,中央能把平南王撤掉,平西王和靖南王这两边估计也是唇亡齿寒了,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试探一下。
吴三桂和耿精忠马上有动作了,他俩同时给中央递交辞,说什么既然平南王都撤了,我们俩留在这边也没啥意思,我们都申请自撤吧,哥仨想一起喝喝茶、斗斗地主,不想再镇守这里了,压力大啊。
两份请求撤藩的奏折同时到达中央,来到了康熙的手上。
撤不撤,就看康熙是否朱笔一挥。
当时朝中的大臣都怕吴三桂的军队,担心朝廷一撤藩,吴三桂就借机造反,以致大多数人都不主张撤藩,建议先缓一缓。
所以大多数人是当不了皇帝的,能当皇帝的只有少之又少的那几个敢为天下人之不为,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说话掷地有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
很明显,康熙就是这堆少数人的其中一位,所以他不啰嗦,心想着本来都打算撤了你们,既然你们主动提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准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