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所谓,有信心未必能赢,但没信心就一定输。

  王振自己已经打了退堂鼓,又看到大同郊外横七竖八都躺着被瓦刺部队杀死的明军尸体,心里更是不寒而栗,马上要求退兵回京。

  其实退兵也没什么问题,像王振这种瘪三如果真的布阵打起仗来必定全军覆没,所以他这决定算是比较英明的。可是王振太想家了,就盘算带这50万部队回自己老家威风一下,所以他又极力怂恿英宗到他老家坐坐,喝喝茶什么的。

  蔚州虽然离大同近,但和北京根本就是不同方向的地方,王振拉大部队这样走,延缓了回京的速度,而且更要命的是,这脑袋长在屁股上的家伙还没回到老家又下令大部队离开了,原因居然是他认为50万部队去他老家会把他家的庄稼给踩坏。

  明朝50万部队就被这种狗屁智商的家伙指挥得东奔西走,晕头转向。这时候,瓦刺部队追上来了,好了,不打也不行了,干架吧。

  结果明朝部队完全不是对手,被瓦刺打得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瓦刺部队把这地方团团围住,这是王振吓尿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好,瓦刺部队开始猛攻,并占据了优势。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打围城战对于瓦刺部队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城内没有水源,附近最近的水源只有城外南边十五里的一条河。被困在城内的所有人都**难耐。明英宗认为突围是没可能了,只好向瓦刺部队求和。

  也先假装答应了,英宗和王振开心啊,终于有水喝了,王振马上下令安排士兵出城寻找水源,结果被瓦刺部队一举击败。禁军将领樊忠使的是一把大铁锤,孔武有力,他一看王振下令使明军士兵惨遭敌手,大喊一声:“我为天下百姓给你一锤子!”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直接把王振爆头(漂亮)。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悲壮)。

  此时的明英宗虽然年轻,但是毕竟出生于帝王世家,面对这身边的将士纷纷倒下,他并没有惊慌,反而下马盘腿而坐,从容被俘。

  败讯传回京师,朝廷地震,群臣哭的哭,骂的骂,乱做一团。一般剧情发展到了这个时候,照例都会有一个力挽狂澜的人出现,把局势扭转。所以电影一般都是这样拍的,这样的戏才有看头,一播片头就能猜到结局的电影谁看?

  历史也是如此,明朝的那个时候也是这样,救国难于水火之中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于谦。

  于谦是杭州人,他是是一个有节操的清官。当时他还在地方当官的时候,经常要到北京办事,而一般的官员都会借到北京公干的机会巴结京官,送钱送礼什么的一大堆,以求自己将来的仕途晋升,而于谦上京的机会很多,但他偏不这样干,还写了首诗臭骂这种上京送礼的风气,诗名就叫《上京》: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看看第三句,原来“两袖清风”就是出自于于谦的手笔,这已经足够给与于谦一个至高的评价了。

  土木堡败阵之后,皇太后为了稳住朝政,安排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暂时代理皇帝管理国家。但是朝廷已经乱作一团,甚至有人说要迁都南京,躲避瓦刺部队的进攻。

  一听到这的时候,身居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大骂:“谁敢再说迁都就砍谁的头!北京是国家的根基,根基都放弃,国家还有生存的机会吗?你们忘记南宋是怎么灭亡了的吗?!”

  就这一声呐喊,于谦赢得了中央守城派大臣的拥护。但拥护是没有用的,拥护于谦对稳定政局没有一点帮助,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对于被绑架的英宗,于谦也联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他把心一横,与众大臣拥立英宗的朱祁钰为景泰帝,以稳定军心。于谦也火线升职任兵部侍郎,全权负责北京城的防务工作。

  果然,也先绑架了皇帝,浩浩荡荡地率军奔向北京,这次也先肯定想从肉票中得到点利益,要不就要求北京自动开城门,要不就拿点赎金。幸亏于谦早有防备,他率十二万大军到京城外集结,然后下令把北京所有的城门关紧,绝了自己的后路,以破釜沉舟的姿态迎战最牛绑匪也先。

  也先部队兵临城下,看到于谦这阵势也不由得一愣,但是看着手中的肉票,心情马上稳定下来,大声喊:

  “那个谁,明朝军队听着,你们的头儿在我手上,刀口就搁他脖子了,乖乖听我的话,要不,别怪我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于谦冷笑道:“如今我大明朝已经易主,当今圣上乃景泰帝,而非你手上的那个人,你绑架一个明朝的普通人就想要挟明朝,是欺负我们人少吗?我告诉你,我们没搞计划生育!”

  也先一听马上大骂:“王八犊子,没见过这么无赖的人,抓了你们的皇帝居然另立皇帝,岂有此理,给我打!”

  也先一声令下,瓦次部队向京师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具体战争细节因为我不在场,难以用言语描述,估计依然是血肉横飞,儿童不宜。

  结果就是也先部队的攻城战被彻底打败,连也先的弟弟也给干掉了,也先没办法,只好提着肉票撤退。于谦的守城计划得到了巨大的胜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