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什么乱78糟的人?!”知识分子牛党人马上发飙:“我们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来的,个个学富五车,知天文晓地理,博古通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真才实学要是乱78糟的东西?那你们念四书五经也是在干乱78糟的事情吗?”

  李党人马上反驳:“照你这样说,外族的奸细熟读四书五经,也通过考公务员考进来了就能当官,能掌权,岂不是祸国殃民?用人,要用正统!”

  “你胡说八道!”

  “你信口雌黄!”

  就这样,牛党和李党从唐宪宗开始天天在早朝上吵架,吵了几十年,一直吵到唐宣宗时期。这几十年里,皇帝上朝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两队人相互喷口水,每天早朝结束,大殿地板上湿一地,搞卫生都搞半天。

  其实在用人制度上面,牛党是更胜一筹的,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广纳人才,而不是门第世袭,一人当官,代代当官,那么寒门不就永无出头之日?

  科举制度选人,虽然也有弊端,但总比门第取士更加进步。

  但人无完人,牛党在选人用人上的策略得当,并不代表他们所有施政策略都符合国家发展。譬如对待藩镇势力割据的问题上面,牛党人就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的儒家思想,以和为贵,和谐为主。对藩镇势力主张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国家统一。

  这是读书人软弱的体现,牛党的出身就是通过文科入仕,而不是通过武力掌权。所以施政理念也偏向软弱,畏首畏尾,不够强硬。殊不知世人都是欺软怕硬的性格,你越是软弱,别人就越敢往你头上踩,老虎若一辈子不发威,不是病猫又是何物?

  在这个问题上,李党重视国家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估计他们老爸都是打下江山的功臣,自己从小就接受军事教育,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为官后也是以父辈为榜样,以不听话就要打的指导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施政方针当中。

  讲到这里,我脑袋突然浮现了影视作品《叶问2》中的一场徒弟与师傅的对白。

  徒弟一脸崇拜地问:“师傅,别人说你以前能打十个,是不是真的?”

  叶问听过淡然一笑:“最好不要打架。”

  确实,不打,不代表没有打的能力,但是能不打还是不打,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战争无情,劳民伤财,百姓遭殃。可惜道理虽是如此,但在当时藩镇割据的情况下,百姓等于自上而下重复受到了多个政权的压迫,早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能持续现状,对当官的固然是好,但对百姓已经造成多次重叠的暴击伤害。所以武力伐藩,虽然有阵痛,但平乱后的社会却能更稳定,生产更有秩序,能使百姓能真正安居乐业,从长远大局来看,确是良策。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李党的强攻方针是比牛党的妥协政策更胜一筹。

  就这样,两党吵架吵了几十年,各有输赢。在早朝上天天看两党吵架的皇帝之中,唐文宗是选择中立的,所以他一上早朝就带耳机听电台的《早间新闻》,下朝就安排太监搞卫生拖地板,天天如此。

  到了唐武宗时期,他厌烦了读书人的唧唧歪歪,为了不让两党在上朝的时候继续往地板吐口水,他安排牛党首领到广东吃荔枝去了(贬逐岭南)。李党暂时得势。唐武宗也不用带耳机上朝了。

  到了唐宣宗时期,牛党重新得到皇帝赏识,李党首领被安排去海南摘椰子去了,然后因为水土不服长眠于椰树底下。牛李两党之争才基本结束。

  ☆、第30章 没落唐朝遇上造反专业户朱温

  唐朝后期三只手是让这个可怜的朝代谢幕的主要力量,虽然三只手到此终于都被砍完,但由于前期拉动的力量太过于巨大,幕布已经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徐徐降下,眼看大唐盛世即将落幕,谁能横空出世,力挽狂澜?

  答案是没有的,推波助澜地来个重力加速度倒是有一个,这就是唐末农民起义。

  关于农民起义,我已经无力再度吐槽,多少朝代都毁在农民起义这摊事儿上,难道说农民就是和平年代耕作,乱世之中造反的群体?

  这绝对是错误的认识,无数次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官逼的,唐朝也不例外。

  农民都是靠种地混口饭吃,唐朝的后期,土地,都给官僚、地主、富商所占有,普通农民基本没什么地可种了,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业,流离失所。

  农民没饭吃咋办?只有偷盗抢了,社会从此混乱。

  其次,在百姓水深火热的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还不断地加大税收力度。拿那么多钱用来干嘛?军费啊。

  平反藩镇之乱已经动用了当时中央的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了,再不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国库空虚的时候,士兵没工资发谁帮你卖命?

  还有,一般公务员的福利待遇,皇帝王爷皇子们的吃喝拉撒睡,都一起把账算到了老百姓的头上。为了增加税收,唐朝后期基本什么都要收税,就连街边菜市场摆地摊卖大西瓜、小白菜的大妈也要缴税,你说你到底让不让人活?

  当然,这些只是税收的散户,当时真正的大户是盐税,柴米油盐都是生活必须品,盐税一征,盐的价格便水涨船高。

  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公元722年开始征盐税,当时盐价每斗十文钱(一斗=10L,一文钱≈RMB1元),这样每斤盐大概就卖5分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