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台下掌声响起,经久不绝。刘邦的声望也一下子水涨船高,得到了当地各个阶层人民的拥护,因为在百姓眼中看来,刘邦来这里当一把手,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刘邦的所作所为传到了项羽的耳中,项羽被气得拍案而起,大声喊道:“老子在这里砍人砍得那么辛苦,你去兜个圈子入关就想称王?你等着!”
霸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项羽率军四十万入关,准备和刘邦一决死战。
反观当时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而且项羽部队刚从巨鹿之战中热身回来,杀气腾腾,这时和他开干,无论是螳臂当车或者以卵击石还是蚍蜉撼树都是不够格的形容词。
识时务者为俊杰,刘邦马上撤出京城,恭恭敬敬地在城外迎接项羽的到来。还亲自到项羽的军营中赴“鸿门宴”道歉,向项羽表达自己并没有称王的意愿,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替项羽的入关铺红地毯而已。
刘邦心想,大丈夫能屈能伸,我先自保,让你当王爽一下,慢慢再料理你。
鸿门宴后,项羽入关,被封了汉王,觉得汉王名字不够霸气,又自立为西楚霸王。称了霸王首先就要做一件霸气的事情,所以就有了火烧阿房功的事迹流传。
阿房宫可不是一般的宫殿,嬴政在位的时候只建好阿房宫的前殿,阿房宫这个称呼据传也只是这个巨大工程前殿的名称,就好像故宫里面的“乾清宫”、“养心殿”之类称号的意思。嬴政本来打算把整个宫殿全部建好了,再重新起个好听点的名字,可惜到他死后,甚至秦朝被灭了,阿房宫都没有竣工,所以人们只好一直沿用阿房宫这个名号。
那话又说回来,阿房宫到底有多大呢?历史记载仅仅一个前殿的占地面积就有8万平方米,因为地域跨度大,当时嬴政在宫殿里面想吃顿饭和个小酒什么的都要让那些服务员策马扬鞭拉车跑才能把饭菜送到。
而且一天之内,阿房宫内也可能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状况。譬如嬴政想吃饭了,叫人传话伙房赶快做好送来,可服务员回话说伙房那边正在下雨,要晚点才能送到。嬴政一看头上的晴天,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天上,大怒:“骗谁呢?是不是厨师睡过头了没上班?看我不宰了你们。”
服务员一脸委屈:“我那敢骗你啊,谁叫你把宫殿修那么大,连天气预报都要按宫殿来报。”
后来嬴政病死后,他儿子胡亥承接了这个工程,直到项羽打到宫外了,阿房宫里面的建筑工人还在添砖加瓦。项羽一看就来气了,这种劳民伤财的东西,留它何用?烧了!
可怜这阿房宫就此夭折,一代传奇宫殿付之一炬。
☆、第12章 霸气侧漏了
项羽虽然霸气,但最后还是侧漏了。他专横、残忍、自负、不善用人,这些都不是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所以他也不配当皇帝。他开展轰轰烈烈的分地运动,把秦国这个大蛋糕分成了十八分,给予了新王和故王,新王分到的蛋糕大点、奶油水果多点(富庶地区),故王的蛋糕少点,而且没有奶油(边远地区)。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新王和故王又开始打了。打到最后就剩下项羽和刘邦两大军阀集团最后对垒。
而刘邦的做法比较聪明,他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他所到的地方都是照搬秦朝的制度,主张国家的统一,反对封王分地,把国家统一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得到了广大百姓的一致点赞,积累了大批的群众基础,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但如此,刘邦这老板用人得当,韩信、萧何、张良等名将在他的手下使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反观项羽,不但不搞内部团结,还多次屠城,口碑不好,大家也不愿意跟着一个暴君干,跳槽的人非常多。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是也。
项羽的最终失败,就在他和刘邦打的那场“垓下之战”,垓下的位置是大概就是现在的安徽省灵璧东南地区,也就是项羽被四面楚歌的地方。
公元202年,楚汉相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在广武地区和汉军开战的楚军已经是弹尽粮绝,而刘邦当时也没能调动韩信和彭越的部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包围。两股势力相持不下,于是项羽和刘邦基于双方的实际情况考虑,共同签署一个和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当时项羽的部队已经无力战斗,为了保存实力,只好抓来刘邦他爹来当人质(以项羽的性格会干这种事表示惊讶),逼刘邦签订鸿沟约定。以鸿沟为界,其西属汉,其东属楚,两军不得随意越界展开军事行动;刘邦为救家人以缓兵之计暂时答应项羽议和,随后项羽释放所拘押的刘邦家人(居然相信刘邦的承诺放人更令我惊讶)。
而这个和议也就是中国象棋棋盘之中楚河汉界的起源,象棋运动虽然高雅,但每每想到棋盘上的格局却是由一宗绑架老人威胁他儿子的犯罪案件演变而成,我的心里就极其不是滋味。
不但如此,本来打算松一口气的项羽没想到被刘邦老实算计了一回,刘邦签和议只是缓兵之计,等到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南下集结后,马上撕毁和约,带了近70万的大军从四面八方开始包围项羽,而这时项羽的兵力只剩10万,他只能率领部队向垓下撤退。
刘邦的所作所为传到了项羽的耳中,项羽被气得拍案而起,大声喊道:“老子在这里砍人砍得那么辛苦,你去兜个圈子入关就想称王?你等着!”
霸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项羽率军四十万入关,准备和刘邦一决死战。
反观当时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而且项羽部队刚从巨鹿之战中热身回来,杀气腾腾,这时和他开干,无论是螳臂当车或者以卵击石还是蚍蜉撼树都是不够格的形容词。
识时务者为俊杰,刘邦马上撤出京城,恭恭敬敬地在城外迎接项羽的到来。还亲自到项羽的军营中赴“鸿门宴”道歉,向项羽表达自己并没有称王的意愿,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替项羽的入关铺红地毯而已。
刘邦心想,大丈夫能屈能伸,我先自保,让你当王爽一下,慢慢再料理你。
鸿门宴后,项羽入关,被封了汉王,觉得汉王名字不够霸气,又自立为西楚霸王。称了霸王首先就要做一件霸气的事情,所以就有了火烧阿房功的事迹流传。
阿房宫可不是一般的宫殿,嬴政在位的时候只建好阿房宫的前殿,阿房宫这个称呼据传也只是这个巨大工程前殿的名称,就好像故宫里面的“乾清宫”、“养心殿”之类称号的意思。嬴政本来打算把整个宫殿全部建好了,再重新起个好听点的名字,可惜到他死后,甚至秦朝被灭了,阿房宫都没有竣工,所以人们只好一直沿用阿房宫这个名号。
那话又说回来,阿房宫到底有多大呢?历史记载仅仅一个前殿的占地面积就有8万平方米,因为地域跨度大,当时嬴政在宫殿里面想吃顿饭和个小酒什么的都要让那些服务员策马扬鞭拉车跑才能把饭菜送到。
而且一天之内,阿房宫内也可能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状况。譬如嬴政想吃饭了,叫人传话伙房赶快做好送来,可服务员回话说伙房那边正在下雨,要晚点才能送到。嬴政一看头上的晴天,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天上,大怒:“骗谁呢?是不是厨师睡过头了没上班?看我不宰了你们。”
服务员一脸委屈:“我那敢骗你啊,谁叫你把宫殿修那么大,连天气预报都要按宫殿来报。”
后来嬴政病死后,他儿子胡亥承接了这个工程,直到项羽打到宫外了,阿房宫里面的建筑工人还在添砖加瓦。项羽一看就来气了,这种劳民伤财的东西,留它何用?烧了!
可怜这阿房宫就此夭折,一代传奇宫殿付之一炬。
☆、第12章 霸气侧漏了
项羽虽然霸气,但最后还是侧漏了。他专横、残忍、自负、不善用人,这些都不是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所以他也不配当皇帝。他开展轰轰烈烈的分地运动,把秦国这个大蛋糕分成了十八分,给予了新王和故王,新王分到的蛋糕大点、奶油水果多点(富庶地区),故王的蛋糕少点,而且没有奶油(边远地区)。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新王和故王又开始打了。打到最后就剩下项羽和刘邦两大军阀集团最后对垒。
而刘邦的做法比较聪明,他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他所到的地方都是照搬秦朝的制度,主张国家的统一,反对封王分地,把国家统一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得到了广大百姓的一致点赞,积累了大批的群众基础,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但如此,刘邦这老板用人得当,韩信、萧何、张良等名将在他的手下使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反观项羽,不但不搞内部团结,还多次屠城,口碑不好,大家也不愿意跟着一个暴君干,跳槽的人非常多。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是也。
项羽的最终失败,就在他和刘邦打的那场“垓下之战”,垓下的位置是大概就是现在的安徽省灵璧东南地区,也就是项羽被四面楚歌的地方。
公元202年,楚汉相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在广武地区和汉军开战的楚军已经是弹尽粮绝,而刘邦当时也没能调动韩信和彭越的部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包围。两股势力相持不下,于是项羽和刘邦基于双方的实际情况考虑,共同签署一个和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当时项羽的部队已经无力战斗,为了保存实力,只好抓来刘邦他爹来当人质(以项羽的性格会干这种事表示惊讶),逼刘邦签订鸿沟约定。以鸿沟为界,其西属汉,其东属楚,两军不得随意越界展开军事行动;刘邦为救家人以缓兵之计暂时答应项羽议和,随后项羽释放所拘押的刘邦家人(居然相信刘邦的承诺放人更令我惊讶)。
而这个和议也就是中国象棋棋盘之中楚河汉界的起源,象棋运动虽然高雅,但每每想到棋盘上的格局却是由一宗绑架老人威胁他儿子的犯罪案件演变而成,我的心里就极其不是滋味。
不但如此,本来打算松一口气的项羽没想到被刘邦老实算计了一回,刘邦签和议只是缓兵之计,等到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南下集结后,马上撕毁和约,带了近70万的大军从四面八方开始包围项羽,而这时项羽的兵力只剩10万,他只能率领部队向垓下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