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捱。花落花开,红颜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隙。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枉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别无闲计策。

  他又在《漫兴诗》中继续着自己“心学”的那一套。

  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

  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

  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

  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

  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

  请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夭皆由他。

  而在生活上,他的行为则被主流社会斥责为放荡消极。而实际上,他经常流连于青楼楚馆的原因是想用短暂的欢娱麻醉永生的痛苦。为此,他在“半醒半醉”中,高唱着“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而剑光阁上两位天才,一个实践上的天才,一个理论上的天才就此聚首了。二人此时都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会碰撞到何种火花呢?而王守仁再与唐伯虎的相聚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迪?

  自从唐伯虎到了华蓭家中,整日里以酒为妻妾,诗词相伴,一眨眼可就快住10天了。哎,两人忽然看到了桌案上有一幅图景:玉露山静日长。

  华蓭素闻伯虎多才,便邀请他将其意境化为12幅图,唐伯虎闻听微微一笑。“拿笔来!”点点墨墨之间一气呵成。华蓭见状为之倾倒,而这时,闻名天下的王守仁先生来访。华蓭连忙出去相迎,等把王守仁让进客厅,与伯虎相见时,二人都极为钦佩对方。王守仁一看也极为欣赏,连忙请求华蓭和唐伯虎能否拿到自己的船上仔细欣赏。二人刚刚点头,王守仁便急匆匆地回到了船上。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晚上,一口气写了12首诗文。

  后来,华云在《墨缘汇观录》中记载了两位大贤书画共为之后他的心情:

  喜急装潢成帙,时出把玩。夫子畏得辋川之奥妙而伯安行书磊砢有奇气,且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岂非了孙世世什袭之宝耶是岁嘉平月十日补蓭居士识。

  第31章 六如居士逃禅仙 (5)

  王守仁的12首诗文云:

  第一首: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鲜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啄。

  第二首: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第三首: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第四首: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第五首: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徇笋,续供麦饭,欣然一饱。

  第六首: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第七首: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第八首:出步溪上,邂逅园翁溪友,问桑,说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

  第九首:归而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

  第十首: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

  第十一首: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人能真知此妙。

  第十二首: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最终,这部诗画一体的大作流传于世,人们可以看到有四个印章。唐伯虎的以唐寅、子畏为印;王守仁以伯安、阳明山人为印。

  强大的异端向主流发动冲锋

  如果说陆王心学,在思想上给祝允明、唐伯虎等人以心灵寄托的话。那么他们又在实际行动上支持着心学的强大。终于到了嘉靖中后期之后,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心学”信徒逐渐把持了政坛长达四五十年的话。那么,苏州文坛早在之前的三四十年便已被“心学”信徒们占据。

  仅以“吴中四才子”来说,祝允明和唐寅无疑是“心学”信徒,文徵明则靠近“心学”,徐祯卿英年早逝,但后期来看,其以主流思想为主,但也不排斥“心学”。而从全国范围内看,明代中后期的文坛,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运动则证明,“心学”作为异端学说已经很强大了。前者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者则尊崇唐宋古文。唐伯虎的好朋友祝允明在这场运动中,乃是急先锋之一。他认为个人的特点与灵性是任何文学创作的核心,秦汉唐宋的诗词歌赋文虽然好,但也要有时代的缺欠。

  文学主张下便是各自的写作形式,彼时主流写作就是台阁体和八股文。无论是台阁体还是八股文都是在程朱理学占据主流思想下的一种反映,例如台阁体,诞生于永乐年间。后来因为内阁和翰林院的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大力提倡,才成为一种诗歌的写作模式。因为,三杨的诗词多是应付皇帝、同僚间的应酬之作,所以内容大多是“颂圣德,歌太平”,比宋代的“西昆体”更贫乏。

  在风格上,因为他们属于上层官僚体系,其思想往往四平八稳,因此,风格上也是死气沉沉,有一种“老头子”“日薄西山”的感觉。台阁体不仅仅是诗词,还包括散文和书法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