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过多久,张灵就离开了人世,据估算,不过35岁。张灵死后,宁王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起兵造反,七月被剿灭,八月份唐伯虎的家中便来了一位女子。当唐伯虎迈出房门的那一刻,他的泪水夺眶而出,眼前的这个人正是张灵生前朝思暮想的崔莹。当唐伯虎将张灵因相思而亡的经过告诉了崔莹之后,崔莹当即瘫软在地。原来宁王被抓后,朝廷便将众人放了出来。她是带着千般喜悦万种风情前来苏州的,不想张郎已经故去。崔莹请唐伯虎带路,来到了张灵的坟前。一阵哭诉之后,崔莹殉情于墓前。

  唐伯虎将两人合葬于一座坟中,题碑为“明才子张梦晋佳人崔素琼合葬之墓”。

  据《列朝诗集》记载,张灵临死前写了一首《临终诗》,诗文为:

  一枚蝉蜕榻当中,命也难辞付大空。

  垂死尚思玄墓麓,满山寒雪一林松。

  对于玄墓,张灵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另一首《玄墓山纪游》中更说:

  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携闲伴是春时。

  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转迟。

  清福可教何日领,闲情曾有几人知。

  漫收形胜归村馆,梦里烟霞亦自追。

  玄墓山坐落于苏州西南,东晋名士,特别爱梅花的郁泰玄便葬在这里,山上梅花特别多,有“香雪海”的美誉。而张灵爱梅便欲将墓地选在这里。

  在唐伯虎与张灵将近20年的相知旅程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劝慰,在艺术上互相促进学习。然而,英年早逝的张灵,他的存世作品相当少。二人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例:弘治八年(1495年),刚刚十五六岁的张灵,便与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伯虎等在一起。该年沈周的岳父过寿,沈周作了《夜游熨斗柄横卷》,唐伯虎、文徵明、张灵、邢参、朱凯、吴奕等受邀一起题诗。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月,刚刚二十出头的张灵,画了《河塘清夏图》据说这是专门为唐伯虎所作。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唐伯虎作《潘孺人任氏墓志铭》,张灵则为之写碑文。

  正德四年(1509年)十月十日,唐伯虎去看望张灵时,因为路上所见景色很美,便写了两首小诗在《唐解元秋山寻隐图轴》上,分别为:

  历乱山岚草树深,隐居踪迹杳难寻。

  我来但听樵歌声,小答松篁太古音。

  红树中间飞白云,黄茆檐底界斜薰。

  此中人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

  十二月十二日又和张灵前往虎丘,晚上便画了《虎邱山图卷》,题诗:

  浪迹林泉百不忧,江南才子足风流。

  吹箫漫作张灵伴,听雪呼灯画虎邱。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存有一张二人合作的书画作品——《招仙图》,又名《朝仙图》,这幅画长111.5厘米,宽29.5厘米。画的是:在皓月当空下,水波浩瀚无际。水中芦荻丛中芙蓉花儿开,岸上站立的美人伫立在一座桥边。

  那女子似乎在沉思,又似乎在祈祷。画面简洁凝练,天水合际体现着大自然的博大,然而,沉思女子则是那般娇小。一硬一软,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整幅画体现出了寂寞与凄凉的氛围,似乎被情感所累的女子在黯然神伤。从画法上看,它继承了宋元的“白描”技法,非常简单明了地勾勒出了人物的相貌、衣着,线条非常有力度,而且轻缓有序。

  这幅画,据明代张丑所著的《清河书画舫》所言:“张梦晋《朝仙图》卷后有唐子畏题咏。”但很可惜,因为有人将其割去移作他用,唐伯虎的题诗不见踪影。好在有文字记录,题诗为: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绮。

  秋河拂树蒹葭霜,哪能夜夜掩空床。

  烟中滉滉暮江摇,月底纤纤露水飘。

  今夕何夕良宴会,此地何地承芳佩。

  除此之外,唐伯虎也为张灵作品写过几首诗,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多么密切,

  《题张梦晋半身美人图》

  天姿袅娜十分娇,可惜风流半节腰。

  却恨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不曾描。

  《张梦晋图》

  绿崖入翠微,岚气湿罗衣。

  涧水浮花出,松云伴鹤飞。

  行歌樵互答,醉卧客忘归。

  安得依书屋,开窗碧四围。

  唐伯虎、张灵皆为才子,许多人甚至认为,尽管张灵的寿数过短,存世之作不多,但他的灵气甚至胜过唐伯虎。例如有一年春天,二人游玩来到一处酒馆。二人推杯换盏良久,张灵酩酊大醉下出了一副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唐伯虎一听,立刻对出:刘伶饮尽不留零。

  唐伯虎和张灵的才学谁更高,我们无法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灵比唐伯虎还要消极,行为做事还要超脱世俗。唐伯虎曾经写过一首《流水诗》: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

  曲曲折折向东流,山山岭岭难阻留。

  问伊奔腾何时歇,不到大海不回头。

  可以说,这首诗的基调还是非常积极上进的。唐伯虎将小河拟人化,而自己作为旁观者,顶多是觉得江水这样做是不是太累了。而回答的语言却是唐伯虎心中的想法,“不到大海不回头”,大海是什么?就是一种世俗观,一种功名观。

  张灵改完后,意境就全然不同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