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圆滑”,武则天时期的丞相苏味道,在疑心重重的武曌手下安安稳稳了一辈子。他的避祸方法就是:不要有原则、不要有德行,领导的原则和德行就是自己的。手下也不能得罪、同僚也不能得罪,就连路边要饭的也不能得罪,总而言之与一切人都要打好交道。什么事情都要模棱两可,不做主、不主动参与,两边买好,永受好处。
显然,唐伯虎不是这种性格。
“隐退”的例子比较多,例如,辅助勾践杀夫差称霸天下的范蠡、明朝永乐年间帮助朱棣篡位的“道衍和尚”姚广孝等。前者后来和西施一起归隐,在山东做起了买卖,成为至今仍然被商人们顶礼膜拜的“陶朱公”;后者寿享84岁,虽然没有归隐山林,却隐于朝政幕后,人称“黑衣宰相”。
显然,唐伯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示坏”最典型的代表是萧何。遵循“兔死狗烹”原则的刘邦对于功臣总是斩尽杀绝的。萧何虽然为了大汉王朝尽心尽力,但也时常害怕屠刀落到自己的头上。因此,想来想去他想明白了:以他今天的地位,皇帝再赏的话就得是列土封疆了,可几乎所有的异姓王都被刘邦杀了。刘邦要杀他,无非是怕他造反,只要他失掉了民心,自然不会造反。因此,萧何便经常抢夺百姓财务、吞并农民的土地。后来刘邦凯旋,众百姓跪地向刘邦告状。而刘邦则见到萧何后仅仅一笑,让他谢罪退还田地了事。
显然,唐伯虎既没有这个实力条件,也没有这样的性格。
“溜须”,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多得不可枚举,凡是被称作“奸臣”的人,基本上都是溜须拍马的高手。不仅奸臣,就算是忠臣、刚烈之臣,也不敢拍着胸脯子说没有溜须拍马过。
显然,唐伯虎的身份使他即使溜须拍马同样不能避祸。
最后,唐伯虎能用得上的避祸方法,就只有一个“献丑”了。“献丑”的典型就是孙膑装疯。
孙膑装疯宦海避祸
孙膑与庞涓都是传奇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庞涓下山求取功名,在魏国当了大将军。后来,孙膑来到魏国,经过几次漂亮的问答及出谋划策,风头迅速赶上了庞涓。本来,孙膑是抱着“有福同享”的心思,而他根本没有顾忌到庞涓的想法。庞涓非常害怕孙膑比自己更受重视,便准备除掉孙膑。某次,孙膑在齐国的堂兄来信说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孙膑的叔叔故去了,希望他赶紧回家。孙膑看后连忙写回信,告知稍后即回。
庞涓得到了这封信,模仿孙膑的笔迹将其中的几句进行了涂改,大概意思是:我身在魏国心在齐国,一定找机会为齐王效力。庞涓将这封信交给了魏王,魏王勃然大怒要处斩孙膑,庞涓趁机替孙膑求情。结果是处以“膑刑”,即将孙膑的膝盖骨剔去。这样做,既可以买好(孙膑与庞涓是同学,而且庞涓又是举荐人,他若不管,同僚们肯定会有想法)又可以把孙膑控制在手。孙膑受刑之后被庞涓接到了家中,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照顾孙膑,而是更有助于监控他。孙膑对此事的前后尚不知情,感激之下又将自己的许多兵法心得告诉了庞涓。而这时一位和孙膑很好的老仆人把真实情况告诉了他,孙膑听后沉默良久,几天不说话不吃饭。这一天突然狂笑不止,并将送来的饭扔到地上,然后趴着吃、捡着吃。
庞涓得知孙膑疯了以后,把他关在了猪圈里,孙膑在猪圈里仍然如此吃饭,庞涓看在眼里恶心在心里,欢悦的思想却在头脑中萦绕。这时,庞涓才不再遮遮掩掩,对孙膑的敌视写在了脸上。他将孙膑用铁链锁在了门外。可过了一些日子齐国使臣田忌出访魏国,他识别出了孙膑在装疯,便将其带到了齐国。孙膑后在齐国任军师,率领齐军与魏军多次交锋。最终,庞涓被孙膑战败,羞愤自杀。
为此,唐伯虎选定了“献丑”,而这时,恰巧一位叫做王秩的人给了他灵感。据康熙年间的《昆山县志稿》卷十四《名臣上》记载:王秩,字循伯,疏爽明达,饶有干局。……每谓家人曰:“宁邸志满气扬,阴养任侠,不出十年,江右必骚动矣。”时唐寅客王所,秩微讽之,寅佯狂以归,得免。
唐伯虎在装疯的日子里,每天疯言疯语,宁王把他叫到眼前,他是说东说西就是不说正道。更有甚者,他还玩起了行为艺术,赤身裸体地在大街上大喊大叫。尽管,最终宁王视其为“志大才疏”之人,不堪其扰将其打发回家。他刚到南昌时赠给宁王的《诗赠宁王》成为500多年来人们对其品头论足的笑谈,也成为他的“谶语”。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
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厄。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英年早逝的好友
唐伯虎逃回苏州后,将崔莹的消息告诉了好朋友张灵。张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病倒了。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你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再好,在权力面前总是弱小的。你可以戏耍富人,但对于带兵持剑的强者,文人总是一文不值的。因此,张灵只有长吁短叹,在长长的相思中,张灵病倒了。看着好朋友逐渐消瘦,唐伯虎也毫无办法。
显然,唐伯虎不是这种性格。
“隐退”的例子比较多,例如,辅助勾践杀夫差称霸天下的范蠡、明朝永乐年间帮助朱棣篡位的“道衍和尚”姚广孝等。前者后来和西施一起归隐,在山东做起了买卖,成为至今仍然被商人们顶礼膜拜的“陶朱公”;后者寿享84岁,虽然没有归隐山林,却隐于朝政幕后,人称“黑衣宰相”。
显然,唐伯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示坏”最典型的代表是萧何。遵循“兔死狗烹”原则的刘邦对于功臣总是斩尽杀绝的。萧何虽然为了大汉王朝尽心尽力,但也时常害怕屠刀落到自己的头上。因此,想来想去他想明白了:以他今天的地位,皇帝再赏的话就得是列土封疆了,可几乎所有的异姓王都被刘邦杀了。刘邦要杀他,无非是怕他造反,只要他失掉了民心,自然不会造反。因此,萧何便经常抢夺百姓财务、吞并农民的土地。后来刘邦凯旋,众百姓跪地向刘邦告状。而刘邦则见到萧何后仅仅一笑,让他谢罪退还田地了事。
显然,唐伯虎既没有这个实力条件,也没有这样的性格。
“溜须”,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多得不可枚举,凡是被称作“奸臣”的人,基本上都是溜须拍马的高手。不仅奸臣,就算是忠臣、刚烈之臣,也不敢拍着胸脯子说没有溜须拍马过。
显然,唐伯虎的身份使他即使溜须拍马同样不能避祸。
最后,唐伯虎能用得上的避祸方法,就只有一个“献丑”了。“献丑”的典型就是孙膑装疯。
孙膑装疯宦海避祸
孙膑与庞涓都是传奇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庞涓下山求取功名,在魏国当了大将军。后来,孙膑来到魏国,经过几次漂亮的问答及出谋划策,风头迅速赶上了庞涓。本来,孙膑是抱着“有福同享”的心思,而他根本没有顾忌到庞涓的想法。庞涓非常害怕孙膑比自己更受重视,便准备除掉孙膑。某次,孙膑在齐国的堂兄来信说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孙膑的叔叔故去了,希望他赶紧回家。孙膑看后连忙写回信,告知稍后即回。
庞涓得到了这封信,模仿孙膑的笔迹将其中的几句进行了涂改,大概意思是:我身在魏国心在齐国,一定找机会为齐王效力。庞涓将这封信交给了魏王,魏王勃然大怒要处斩孙膑,庞涓趁机替孙膑求情。结果是处以“膑刑”,即将孙膑的膝盖骨剔去。这样做,既可以买好(孙膑与庞涓是同学,而且庞涓又是举荐人,他若不管,同僚们肯定会有想法)又可以把孙膑控制在手。孙膑受刑之后被庞涓接到了家中,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照顾孙膑,而是更有助于监控他。孙膑对此事的前后尚不知情,感激之下又将自己的许多兵法心得告诉了庞涓。而这时一位和孙膑很好的老仆人把真实情况告诉了他,孙膑听后沉默良久,几天不说话不吃饭。这一天突然狂笑不止,并将送来的饭扔到地上,然后趴着吃、捡着吃。
庞涓得知孙膑疯了以后,把他关在了猪圈里,孙膑在猪圈里仍然如此吃饭,庞涓看在眼里恶心在心里,欢悦的思想却在头脑中萦绕。这时,庞涓才不再遮遮掩掩,对孙膑的敌视写在了脸上。他将孙膑用铁链锁在了门外。可过了一些日子齐国使臣田忌出访魏国,他识别出了孙膑在装疯,便将其带到了齐国。孙膑后在齐国任军师,率领齐军与魏军多次交锋。最终,庞涓被孙膑战败,羞愤自杀。
为此,唐伯虎选定了“献丑”,而这时,恰巧一位叫做王秩的人给了他灵感。据康熙年间的《昆山县志稿》卷十四《名臣上》记载:王秩,字循伯,疏爽明达,饶有干局。……每谓家人曰:“宁邸志满气扬,阴养任侠,不出十年,江右必骚动矣。”时唐寅客王所,秩微讽之,寅佯狂以归,得免。
唐伯虎在装疯的日子里,每天疯言疯语,宁王把他叫到眼前,他是说东说西就是不说正道。更有甚者,他还玩起了行为艺术,赤身裸体地在大街上大喊大叫。尽管,最终宁王视其为“志大才疏”之人,不堪其扰将其打发回家。他刚到南昌时赠给宁王的《诗赠宁王》成为500多年来人们对其品头论足的笑谈,也成为他的“谶语”。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
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厄。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英年早逝的好友
唐伯虎逃回苏州后,将崔莹的消息告诉了好朋友张灵。张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病倒了。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你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再好,在权力面前总是弱小的。你可以戏耍富人,但对于带兵持剑的强者,文人总是一文不值的。因此,张灵只有长吁短叹,在长长的相思中,张灵病倒了。看着好朋友逐渐消瘦,唐伯虎也毫无办法。